在2020年,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表示,當前緊張局勢背景下,中美有些危機會從言語交鋒轉化為實際軍事衝突的風險。而且拜登和特朗普有着完全不同的風格,中國可能面臨更大的挑戰。
最近《南華早報》報道稱,美國下一任國防部主要候選人米歇爾·弗洛諾伊,還未當選上任就已經展現出了對中國的強硬態度。她在美國《外交》雜誌上刊文稱,隨着美國對抗中國在印太地區的軍事主張的能力和決心下降,美國需要堅固的威懾力量。
比如,美軍可以通過在72小時內擊沉對手在南部海域的所有的軍艦、潛艇和商船的能力,用來增強威懾力,那麼解放軍對該地區的封鎖或入侵將會更加三思而後行。隨後,美國海軍部長布雷思韋特呼籲美海軍應該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十字路口”建立一支新的艦隊,“第一艦隊”將應對海上挑戰,尤其是來自中國的威脅。
但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研究員表示,雖然實現這一構想需要付出巨大代價,但他們的目的就是持續軍事施壓。尤其是隨着新冠病毒流行可能會導致美國國防預算大打折扣,美國重組艦隊的計劃概率也很低。
更何況米歇爾的叫囂是毫無根據的,目前美國能擔任主力艦的艦艇數量越來越少,相反中國海軍艦艇不斷下水。雖然美國擁有數十艘核動力航母,但是要想去中國周邊海域需要敵方“航母殺手”。
前段時間面對美軍航母的挑釁,解放軍向南部海域發射測試了東風-26B和東風-21D“航母殺手”,並成功擊中該海域的一艘靶船。美軍不遠千里過來挑釁,面對的不僅是我們的艦隊,還有岸基大量的彈道導彈,叫囂72小時擊沉中國所有艦隊未免太多無知和狂妄。
更何況解放軍預判了美軍的預判,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新波表示,無論美國展示怎樣的震懾力,我們的軍事計劃和維護主權的決心也不會改變。這種威脅毫無作用,因為解放軍在計劃對台軍事行動之前,就一直把美國的直接干預納入計算範圍。所以無論美國是否干預,結果都不會改變。
值得注意的是,和特朗普的單邊主義相比,拜登顯然更傾向於採用集體和多邊的方式來遏制中國。布雷思韋表示,太平洋周邊和全球的國家需要協助美國在軍事和經濟上進行反擊,包括印度、日本、澳大利亞最近頻繁進行軍事演習,大有打造亞洲“小北約”的趨勢。我們周邊形勢仍然還很嚴峻,隨時都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