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美國的"天眼"塌了中國的能頂上嗎?靈敏度是美2倍
送交者: 一劍破天 2020年12月23日19:15:57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大家好,我是觀察者網《科工力量》欄目主播,冬曉。12月1日,美國的“天眼”出事了,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突然倒塌,重達900噸的接收平台砸毀了下方的球形鏡盤。地球上共有兩隻“天眼”,中國的“FAST”,美國的“阿雷西博”。現在,美國的塌了,只剩下中國一家了。

  阿雷西博望遠鏡是幹什麼用的?有什麼樣的成就?FAST望遠鏡又跟它有什麼關係?這幾個問題值得好好的聊一聊。

  天文研究領域,修建觀測站是常事。但是,像阿雷西博這樣大的望遠鏡,確實是少數。這一切要從一篇論文說起。1959年,美國康內爾大學的科學家,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題目是《搜尋星際通訊》。論文學術范十足,但寫到最後,核心問題就一句話:人類要探索外星人是否存在。

  尋找它們,需要搜索特定頻率的信號。只要從自然界中把這些信號分離出去,就能找到外星人。這篇論文發表完沒多久,美國人就提出了“奧茲瑪計劃”,搜尋地外文明,在厘米波範圍搜尋外星人信號。天文學家信心滿滿地觀察了六百多顆恆星,然一無所獲。他們反思了一下,得出結論:之前用的射電望遠鏡太小了,需要更大的。

  這回,大的真的來了。1963年,阿雷西博建成,直徑達到305米,是當時最大的射電望遠鏡。一開始望遠鏡天線使用金屬網,精度還不夠高。70年代,工程師對望遠鏡進行了升級,加裝了快40000塊金屬板,觀測能力大幅提升。阿雷西博後來經歷各種改造、升級,最後可以接收到波長3厘米的波段。

  阿雷西博工作至今,已經近60多年了。在歷史上,它曾經承擔過很多重大科研任務。1974年,它向距離地球25000光年的M13星團發了條“短信”。這條信息由1679個二進制數字組成,濃縮了目前人類生物學、數學、化學和物理學的精華。同一年,兩名美國科學家藉助它,發現了第一個脈衝雙星系統。這個系統間接的證明了引力波的存在,驗證了廣義相對論。除此之外,阿雷西博還發現了水星的自轉周期、證明了中子星的存在、發現了第一個毫秒脈衝星,在天文學研究領域戰功赫赫。

  遺憾的是,英雄總有老去的一天。由於設備老舊,阿雷西博望遠鏡的支撐鋼索發生了斷裂。這些老化故障不但難修復,還可能傷到施工人員。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只能決定,終止修復,宣布阿雷西博退役,並且拆除設施。

  阿雷西博的歷史說了這麼多,問題就來了。天文觀測不是用肉眼看嗎?為什麼需要收集電磁信號?就算收集信號,為什麼要配置這麼大的天線?

  要想回答這幾個問題,我們先從觀測說起。天文觀測,需要捕捉的是天體的特徵。光學望遠鏡接收的是可見光,射電望遠鏡接收的是無線電波,兩者接收的電磁波波長不同。比起光學望遠鏡,射電望遠鏡可以觀測更遙遠的天體。首先,射電望遠鏡的口徑,可以造得比光學望遠鏡大得多。其次,許多遙遠的天體,發射無線電波的能力,比發射光波的能力大。還有一個原因是,宇宙中有不少塵埃雲,使遙遠的天體所發出的光線大大減弱。脈衝星、類星體、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星際有機分子這“四大發現”,都有射電望遠鏡的功勞。

  說到無線電波,阿雷西博的樣子,很容易讓人想到,以前家裡使用的衛星天線。實際上,阿雷西博也可以理解成一個大天線。收集宇宙間的電波,經過一系列流程,轉成數字信號,再將其記錄下來。

  這個過程跟電視廣播的區別是,電視廣播需要解調過程,把信號內容翻譯出來,射電望遠鏡不需要解調。這就像二戰時候,密碼翻譯一樣,前者接收到想要的信號,按照事先商量好的規則,可以將內容翻譯出來。後者是接收到信號,但不知道怎麼翻譯。

  射電望遠鏡的本質是天線,美國的阿雷西博、中國的FAST,可以理解為一口大鍋,通過巨大的拋物面,把宇宙中傳播的電波,儘可能的集中到一個點,獲得最強的信號。天線面積大了,信號接收效果也好了。可是,“船大難調頭”,既然是望遠鏡,就要調整視角觀察天體。以FAST為例,為了收集信號,就要不斷的改變信號接收點的位置還有大鍋上反射鏡的方向。這就十分考驗技術。

  既然大天線這麼費勁,那用一堆小天線湊在一起,是不是有大天線的效果?這種形式確實有,叫作射電天線陣。位於智利的ALMA望遠鏡,就是採用的這種方式。如果位置選的好,這種方式的成本還會比單個大天線便宜不少。

  光學望遠鏡看星星時,要減少光污染,射電望遠鏡收集信號,也要降低無關電波干擾。所以這些大型設備需要安裝在一個僻靜的地方。因此,射電望遠鏡的選址不是在高原戈壁,就是在深山老林。

  或許是因為獨特的選址,射電望遠鏡往往也會被電影青睞。阿雷西博望遠鏡就曾是《007:黃金眼》、科幻電影《超時空接觸》、經典美劇《X檔案》的取景地。射擊遊戲《戰地》的地圖,也對這座望遠鏡進行取景,玩家還可以親手摧毀這裡,感受毀天滅地的效果。

  聊完了阿雷西博,就不得不說說中國的天眼“FAST”,這台望遠鏡的全稱是“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而它的首席設計師南仁東,也是一位傳奇人物。

  南仁東進入天文領域前,已經是吉林省理科狀元,就讀於清華大學無線電專業。南仁東畢業後,進入無線電廠工作,憑藉過硬的技術,還擔任技術科長的職務。在工廠待了十年,之後又考取了天文學研究生,返回科學研究領域。

  無線電出身,又研究天文學,南仁東的工作自然和射電望遠鏡息息相關。90年代,中國沒有自己的大型射電望遠鏡,天文學研究總是要借設備,南仁東計劃着國內要建設自己的“天眼”。一開始,他看好平方公里射電陣計劃SKA,這是國際合作項目,1993年立項,預計要到2024年前後才完工,真正投入使用還要等到2030年年底。中國的射電望遠鏡,等不了這麼久。後來,南仁東認識到SKA路線走不通。

  對於射電望遠鏡項目而言:設備要先進,方案要合理,還要有足夠的經費支持。南仁東最後拉上師弟彭勃和天文學家吳盛殷,確定了FAST的望遠鏡方案。2007年,FAST項目正式立項,距離當初的設想,已經過去了13年。

  射電望遠鏡與其說是天文學觀測,不如說是一個天文系統工程。觀測需要天文,鋼纜需要材料,設備需要調整機械,收集信號需要無線電。作為FAST項目總工程師,南仁東對這些領域都有了解,可以說“沒有人比他更懂FAST項目”,他一生的經歷,都是為FAST精心準備的。

  他用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克服了建設過程中的一系列難題,比如說:採用索網結構,支撐幾百米範圍的龐大反射面。為了解決這個難題,設計方案時,他還考慮過用彈簧解決材料疲勞問題。讓在場的工程師都覺得不可思議。當工程師問南仁東為什麼要在支撐結構上下功夫時,他的回答很簡單,“為了省錢”。

  一系列的技術突破,最終讓FAST望遠鏡服務超過5200個機時,超過預期目標2倍。FAST鏡面直徑達到500米,靈敏度是阿雷西博的2.25倍。覆蓋張角40度,是阿雷西博的兩倍。阿雷西博受限於時代,已經達到了自身能力的極限。而FAST突破這種極限,讓全世界天文學家眼前一亮。截至到今年11月,FAST累計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基於FAST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已經達到40餘篇。

  大洋彼岸的阿雷西博,項目管理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和NASA主導,但是2001年之後,NASA一直削減相關領域的資金。2011年,這架快50歲的望遠鏡只有400萬美元的經費。一代“天眼”,結果如此落寞,也不由得讓人唏噓。

  無垠太空,值得我們去深入探索。作為天文探測領域的先驅,阿雷西博見證了天文領域眾多歷史性的突破,帶着輝煌的成就,在2020年年終低調離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FAST也將接力阿雷西博,為天文學開拓新的邊疆。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9: 中共國的航母是一個典型拒諫的反面公關
2019: 武統航母攻擊台南之謬
2018: 北歐海盜為什麼要選擇民主制度
2018: 北京不徹底改革 納瓦羅:90天難達成協
2017: 揭露:慘烈的上甘嶺戰役統計
2017: 電影《芳華》裡戰士一水56式衝鋒鎗 符
2016: 中國富豪的錢大多不是他自己的,背後金
2016: 這族的人才哪去了?都被無產階級革命淘
2015: 圖說破四舊--中華民族空前絕後的浩劫(1
2015: 北京舉行私人紀念毛澤東講座假共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