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印度媒體《歐亞時報》網站報道,印度國防部長拉吉納特·辛格表示,將在印度航展上旨在展示印度在航空航天領域的尖端技術能力。在莫迪總理提出“自給自足”政策後,一直在推進印度國產武器的製造工作,這不僅要滿足印度軍隊的要求,也要讓印度的武器裝備出口到其他友好國家。
但是,這種印度國產化政策在國防工業日益全球化的今天還有意義嗎?全球軍火工業的專家們對此並不確定。
專家們認為,印度的做法存在很多問題。由一個國家獨自生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當然像美國、中國和法國這樣的國家除外。而其他國家會選擇合作生產建造相關裝備。考慮到這種現象,印度的國防生產必須分為三類:不能進口的,可以與其他國家合作在印度組裝或聯合生產的,以及可以單獨在印度進行製造的。如果預算不足的印度國防部門,想要吸引投資和投資者,無論是外國的還是本土的,這絕對是至關重要的。
印度提出的武器裝備自給自足並不是一個新目標,近年來,歷屆印度政府都在通過“印度製造”和“購買印度產品”等計劃來實現這一目標。然而,這個目標仍然是遙不可及。
專家們指出了武器裝備自給自足的目標與現實之間存在差距的原因。在印度國內自行生產或與外國供應商合作生產高科技武器裝備,可能不會比直接進口現成裝備更便宜。例如,蘇-30MKI戰機由俄羅斯蘇霍伊公司研發,並授權給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許可,在印度本土製造的。但是許多研究表明如果從俄羅斯購買這款戰機,要比印度斯坦公司製造的便宜得多。同樣由英國航空航天公司製造的“鷹”式教練機也比印度斯坦製造的同框教練機更便宜。甚至在2012年,印度引進法國“陣風”戰鬥機生產線的協議大批沒有成交,主要是因為在印度斯坦公司生產“陣風”會被比直接從法國進口更昂貴也更耗時。
印度面臨的更重要的問題是,其8家國防公共部門企業、41家軍工廠和49家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機構生產製造的武器裝備都有一些質量問題,而且他們也沒有在承諾的期限內交貨。因此,印度國防部門往往因為其質量不高而拒絕這些國產裝備。印度的陸軍和空軍尤其如此。問題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印度在導彈、核武器和太空等領域開發高質量裝備的基礎相當薄弱。
印度國產裝備質量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與技術先進的國家相比,印度在科學和教育機構的基礎研究上的投資很少。因此,印度總是不得不依賴外國技術,而這些技術又不容易落到印度手中。在過去的20年左右,印度的研發支出一直停滯不前,僅占GDP的0.6%至0.7%,遠低於韓國(4.8%)、以色列(4.95%)和日本(3.4%)等國家。美國的研發投資雖然只約占其GDP的2.84%,但考慮到美國龐大的GDP總量,這一金額也非常巨大。即使是中國,其研發支出(2018年為2750億美元)也占到了其GDP的2.2%。
此外,與其他國家相比,印度私營部門對研發的貢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在印度,政府是研發資金的主要來源。到目前為止,私營部門的研發只集中在三個領域——製藥、汽車和軟件。而在微薄的政府研發資金中,大部分(約五分之三)分散在與原子能、空間、地球科學、科學技術和生物技術領域相關的關鍵項目中。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防工業發展方式,這取決於其對威脅的看法、成為全球大國的願望和現實能力。因此,印度不能遵循典型的美國模式或中國模式,儘管中國模式可能更具有啟發意義,因為中國的國防工業也是從非常薄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中國採取了兩種創新的發展戰略。第一種是“足夠好”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負擔得起,可以大量生產和部署,這些武器即使在質量和性能上不如外國產品,但這些低成本、低技術版本也可以被中國軍隊“大量”使用,以抵消質量上的差距。第二種是高端、高成本的“鍍金”方法,主要用於在特定領域開發尖端武器,如定向能激光武器、機器人系統和與發達國家相匹敵的微型納米系統。
而印度在“自力更生”政策上確實有很多向中國學習的東西。但印度也具備中國沒有的優勢,主要的西方非常願意幫助印度,特別是一些美國企業已經在印度投資建廠,還希望與印度共同開發和製造武器裝備,這不僅只是裝備印度軍隊,還可以銷往全球軍火市場。因此,這並不是“自力更生”的問題,而是讓印度成為全球主要武器製造中心。
印度國防工業也面臨着缺乏合適的人才的問題。印度沒有具備機電一體化、複合材料和系統集成知識背景的工程師,而這些知識在國防領域非常重要。儘管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盡了最大努力,但仍沒有獲得足夠多的工程師和年輕科學家。相反,一些科學家還已經辭職,以便在其他地方獲得更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