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戰爭已經打了7個星期了。俄軍沒有速戰速決,在部分地區,烏軍跟進撤退中的俄軍收復失地。另一方面,頓巴斯前線的第二階段戰鬥可能對烏克蘭戰爭甚至世界的未來帶來意想不到的影響。
戰鬥進入第二階段
基輔方向的部分俄軍已經退入白俄羅斯境內,烏軍小心翼翼地跟進,開始時只是出動步兵,現在裝甲部隊也出動了。有意思的是,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這是第一次在西方新聞里出現烏軍的坦克和裝甲車。在戰鬥的高峰,誰也說不上來基輔烏軍的裝甲部隊在什麼地方,在幹什麼。現在出山摘桃子了。
值得關注的是,烏軍的追擊會停止在邊境線,還是會越境追入俄羅斯境內。說到底,俄軍越境攻入烏克蘭境內,烏軍要是在追擊中越境攻入俄羅斯境內,天公地道。從烏軍對別爾哥羅德的油庫空襲來看,只要有機會,烏軍對攻入俄羅斯境內並無禁忌。
這對俄軍既是挑戰,也是機會。
一般認為,從基輔方向撤走的俄軍將轉用於頓巴斯方向。如果烏軍追擊,並越境攻入俄羅斯,俄軍必須留下足夠兵力保衛邊境。從某種意義上,烏軍在內線,俄軍在外線,烏軍更主動,俄軍的防線負擔更重。不管普京在烏克蘭戰爭中的目的是什麼,要是烏軍攻入俄羅斯境內,而且站住腳,普京無疑是失敗了。
但這也是俄軍的機會。在烏克蘭戰爭里,俄軍最大的問題就是兵力不足,原因之一是俄羅斯法律不容許義務兵出境作戰。不斷有報道進入烏克蘭作戰的俄軍中有義務兵的存在,但志願兵畢竟是主體。然而,在境內作戰就沒有這樣的限制,實際上解放了俄軍的兵力。以義務兵為主的部隊屬於二線部隊,但境內防禦作戰依然夠用。
同時,戰爭進行到現在,烏軍以依託城市的靜止防禦為主。俄軍具有火力和機動的優勢,但缺乏兵力,缺乏精確制導武器,又投鼠忌器,打得很吃力。原計劃的點穴戰落空了,誰也沒有想到烏軍是木頭人,俄軍點穴變成自娛自樂。
然而烏軍一旦轉入追擊,就必須離開堅固工事,轉入野外的運動。烏軍的野戰能力不好說,至少還沒有在戰爭中展示過,但一旦轉入野戰,俄軍的火力和機動優勢又回來了,既可以打一個回馬槍,又可以出動空軍狂轟濫炸。在2014年的頓巴斯戰爭里,俄軍在傑巴利切沃戰役的勝利就是在野戰中取得的。由於這樣的原因,烏軍或許不敢大舉追擊或者大舉越境攻擊。
另一個問題是白俄羅斯方向。部分俄軍從白俄羅斯攻入烏克蘭境內,但白俄羅斯本身並未參戰。還有更多俄軍在西段面向利沃夫方向,對烏克蘭與波蘭的邊境形成威脅。這是烏克蘭得到西方援助的主要通道。烏軍如果越境攻入白俄羅斯境內,勢必迫使白俄羅斯參戰,而參戰的白俄羅斯不僅對烏克蘭是威脅,對“中立”的波蘭也是威脅;但止步於邊境,又好像心有不甘。現在還不好說烏克蘭到底會怎麼對待白俄羅斯方向。
據稱是光學衛星拍攝到的俄軍車隊照片。
從基輔方向“釋放”的俄軍很可能轉入頓巴斯方向,用於第二階段作戰,殲滅東線烏軍9個旅將是第二階段的主要目的。
東線烏軍一字排開,從馬里烏波爾一直肩並肩地排到俄羅斯邊境,組成嚴密的防線。從2014年到現在,烏軍也在這裡經營了8年,陣地堅固,兵力雄厚,裝備精良,物資和彈藥充足。戰爭開始後,出於種種原因,東線烏軍就地固守,沒有向西撤退。這也使得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方向的進攻特別吃力,進展很有限,尤其在頓涅茨克方向。
然而防線再堅固,也只有面向敵人的一面才真正堅固。為了防止敵人從側翼突破,側翼也可能還比較堅固。但背面不可能太堅固。東線烏軍至今沒有受到太大的來自背後的威脅。克里米亞俄軍處在有利位置,但力量單薄,任務太多,補給不便,控制第聶伯河南段已經超額完成任務了,要對東線烏軍的背面造成強大壓力,實在是力有不逮。盧甘斯克到哈爾科夫方向突破不利,正是東線烏軍堅強北翼的緣故。
然而,還有馬里烏波爾。馬里烏波爾是烏軍防線的南翼,直接連到亞速海岸,這裡也是東線烏軍的司令部所在。經過一個月的惡戰,俄軍已經大體打下了馬里烏波爾。從這個突破口,俄軍有可能卷擊東線烏軍防線,這就是東線的決戰時刻了。
俄軍對東線烏軍圍三缺一,通往第聶伯河的西部方向還是敞開的。理論上,基輔烏軍可以向頓巴斯增援,頓巴斯烏軍也可向第聶伯河方向突圍。在現實中,兩邊都沒動。原因還是同一個:烏軍不想在機動中露出破綻,給俄軍野戰殲敵的機會。但這也使得東線烏軍的命運註定:再堅固的靜態防禦都不可能頂住兵力強大的對手的堅決進攻,現在已經不是十字軍時代了。
東線烏軍也遠離西部邊境,北約軍援鞭長莫及。這將是坦克和重炮的戰鬥,烏克蘭外長庫列巴宣稱將在這裡爆發二戰式的“成千坦克”的大戰,“標槍”、“毒刺”等作用有限,就像步兵肉搏的時候炮兵使不上勁一樣。前東歐坦克和重炮即使能進入烏克蘭,也無法運到頓巴斯。“國際軍團”更是沒用,第一波2萬人據說絕大部分已經遣返,這些“軍事旅遊者”(war
tourists)根本不是來打仗的。東線烏軍是困守的孤軍。
肩並肩的連環陣防線只有相鄰部隊之間的支援能力,更大規模的機動增援由於防線內空間窄小而不便進行。俄軍在外線,機動空間大得多,有可能集中兵力先啃一塊。這樣的各個擊破對烏軍壓力很大。要是烏軍放棄既有陣地,衝出來反包圍俄軍,這就是打野戰了。以動對動,可能對俄軍有利,否則烏軍早就懟上初期冒進的俄軍了。
烏軍的希望在於內外壓力迫使俄軍接受停戰,但現在看來希望渺茫。基輔方向收縮,頓巴斯方向加強,這不是半途而廢的樣子。然而要是東線烏軍被殲,影響深遠。
東線集中了正規烏軍的精銳,也集中了極端民族主義武裝(如亞速營、頓巴斯營)的主力。正規烏軍的精銳被殲,意味着俄羅斯要求中的烏克蘭去軍事化事實上實現,極端民族主義武裝被殲則意味着俄羅斯要求中的烏克蘭去納粹化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但這對未來的烏克蘭和俄羅斯都是好壞消息各半。
損失烏軍精銳當然對烏克蘭是壞消息。烏軍正規軍師承於原蘇軍,不乏原屬近衛軍的精銳部隊。這一方面繼承了蘇軍優良傳統,另一方面難免以俄羅斯為正溯,這對強調民族重塑和忠誠的烏克蘭不利。烏軍在戰爭中損失慘重,戰後必定重建,原有精銳打光了,更方便一張白紙,全新組建從組織到訓練到傳統到人事都不帶蘇軍影響的新烏軍,全面向美英靠攏。
損失極端民族主義武裝對烏克蘭也是壞消息。這些極端民族主義武裝在2014年的頓巴斯戰爭里就發揮了重要作用。2014年時的烏軍狀態更差,蘇聯解體的負面影響統統承受,新的忠誠尚未形成。俄軍利用信息、機動、火力優勢,把烏軍沖了個稀里嘩啦,是亞速營、頓巴斯營這些由狂熱分子組成的非正規軍硬頂住,才沒有丟失整個頓巴斯。
但狂熱分子也難駕馭,下克上的風險是分分鐘的。頓巴斯戰爭後,這些非正規武裝被收編入國民警衛軍,但與正規軍依然分屬不同的指揮系統,還恃功傲物,常常不聽指揮。在這次戰爭中,也有亞速營和正規軍內訌的傳聞,據說東線烏軍的中將司令官被亞速營的人槍擊,然後亞速營的營地遭到烏軍“圓點”導彈的打擊,死傷累累。
烏克蘭依然需要狂熱的極端民族主義分子,也不乏這樣的人。戰爭是最好的溫床,即使亞速營和頓巴斯營全軍覆沒,也會有後來者前赴後繼。但烏克蘭也需要有紀律、能約束的極端民族主義分子。沒有了亞速營、頓巴斯營,反而容易把新招募的極端民族主義分子從組織、條令、訓練、忠誠上全面整合到正規軍里,既發揮他們的能量,又便於控制。
俄軍在頓巴斯轉入穩紮穩打,烏軍在西部重建,西方長期拱火,可能使得烏克蘭戰爭長期化。即使東線烏軍最後被消滅,戰爭也未必會結束。
有消息說捷克已經用鐵路向烏克蘭運交了至少12輛T-72坦克和數量不明的BMP-1步戰、火箭炮,斯洛伐克則運交了S300防空導彈,估計更多的重型裝備會跟進。在不久的將來,擱置的米格-29援助案也可能重啟。一旦戰爭長期化,一切都是可能的。
重型裝備運進烏克蘭依然是一個問題。俄羅斯可能用遠程打擊破壞鐵路運輸,然後會擴大到公路。一旦有重型裝備運往頓巴斯的跡象,第聶伯河上的橋梁就是重點打擊目標。但只要俄軍地面控制不延伸到烏克蘭與北約國家的邊境,打擊只能是斷斷續續的,而軍援反而是連綿不斷的。軍援裝備對增援頓巴斯沒用,但對在西部重建烏軍還是有用的。假以時日,烏軍的重建不可避免。
俄軍有再次越境作戰、再次消滅烏軍主力的選項,但每一次都會比上一次更加艱難,代價更大。必須說,誰都低估了俄羅斯出兵的決心,但也都低估了北約支援和烏克蘭與俄羅斯死磕的決心。
如果俄軍控制區最後限於頓涅茨克、盧甘斯克、扎波羅熱、赫爾松地區,烏軍在第聶伯河東岸還是有很大的立腳點,很有可能繼續牛皮糖粘上來,拒不停戰。如果俄軍意圖控制第聶伯河全線,迫使事實停戰,則避不開基輔這一段。也有西部烏軍重建到一定程度,在第聶伯河沿線不戰不和不死不走的問題。這是難題。
能源!能源!
俄羅斯在軍事上速戰速決的意圖落空了,西方在經濟上速戰速決的意圖也落空了。西方拉上了整個西方世界,但在軍事上堅決不下場;在經濟制裁上,俄羅斯這邊則有中印等拒絕與西方同步的中立國。雙方實際都形成了“1+多”的聯盟,但在不對稱的“戰場”上。最後很可能變成誰能耗死誰的問題。一戰就是從這樣興高采烈的“容易贏”心態中逐步變成兩敗俱傷的絞肉機的,當前這場不對稱的新型世界大戰也有這個趨向。
在軍事上,烏克蘭現有裝備打光了,軍事工業打光了,只要能不斷得到西方的供血,就能一直戰鬥下去。東歐國家擁有大批老舊的華約時代裝備,在短期內可以支撐烏軍繼續作戰。在長期,逐漸轉型到西方裝備不是不可能的。
在經濟上,俄羅斯有糧食,有石油、天然氣、鐵礦、煤礦和幾乎所有想象得到的自然資源,還有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庫。俄羅斯餓不死,凍不死,打不死。有中印等中立國的正常貿易,俄羅斯在經濟上也可以無限期耗下去。
問題在於:
1.西方是不是長期供養得起烏克蘭
2.中印是否能長期保持與俄羅斯的正常貿易
首先看中印。俄羅斯的出口主要是石油、天然氣、煤炭、粗鋼、糧食。這些都是典型的大宗出口,單位產值或許利潤不高,但擋不住量大,總收入依然可觀。單有眼下的量還不夠,既然說到持久戰,就還需要長期穩定。糧食、粗鋼的市場永遠都會穩定存在。動力煤的市場在逐漸萎縮,煉焦煤的市場還會繼續存在。石油的市場也會萎縮,但天然氣市場的萎縮可能會慢得多。
天然氣現在主要用作燃料氣。天然氣的化學成份是甲烷(CH4),這是最接近氫氣而在自然界可以大量開採的燃料,這也是在向能源無碳化的過渡中最重要的燃料。
天然氣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自然界開採出來的天然氣含有少量“天然氣液體”,主要成份是乙烷。乙烷分離出來後,可以裂解製成乙烯,這是最重要的化工原料,用於製造各種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和其他化工中間體。乙烷路線是最高效、最低能耗的工藝路線。
天然氣還可以用來制氫。氫是無碳能源,可以在所有使用天然氣的地方作為直接替代能源,或者只需要非常簡單的改裝。在風電、太陽能、水電、核電高度發達的未來,依然需要火電作為調峰電力。風電、水電看天發電,太陽能還有晝夜循環問題,核電不適合迅速、大幅度升降負荷,使用天然氣或者氫的燃氣輪機發電是理想的調峰電源。
問題是,氫里無碳,但制氫有碳。氫有黑氫、藍氫、綠氫之分。黑氫是現有制氫的主要工藝,從石油、天然氣重整制氫,工藝過程中產生碳排。藍氫也從石油、天然氣制氫,但使用碳捕捉技術,並不排放到大氣中去。綠氫直接電解水制氫,如果電力本身無碳,就沒有任何碳排。
黑氫用於工業用氫還情有可原,但對無碳能源沒有幫助,而且是捨近求遠。綠氫最為理想,但耗電太大,而且工業規模的電解本身也有很多工藝問題。藍氫居中。考慮到天然氣里氫多碳少,這是藍氫的理想原料,氫的得率最高,碳捕捉成本最低,很可能在無碳能源結構里依然長期占有一席之地。
也就是說,俄羅斯天然氣可能具有很長時間的出口市場。俄羅斯天然氣出口在短時間裡依然以歐洲為主,要一下子轉向中國不容易。轉向印度更困難,管道輸送不僅遙遠,還要翻山越嶺。液化氣運輸更麻煩,北極航線通航時間短,繞道好望角則太遠。在可預見的將來,印度天然氣還是從波斯灣輸入更加現實。
從長遠來說,俄羅斯還可以承接中國正在轉移的輕工業。中國輕工業已經有部分向東南亞和南亞轉移,主要是外資的面向出口的企業。但部分中資的面向俄羅斯和第三世界市場的輕工業未必不能向俄羅斯轉移,既滿足俄羅斯的需求,又建立完整、均衡的工業基礎。俄羅斯這樣的大國不能走小國偏門發展的路,還是需要均衡發展才好。現在終於解決糧食問題了,接下來應該解決輕工業和民生問題,而不是急着鑽軍工和高科技的牛角尖。這才是可持續發展之道。
另一方面,歐洲也無法在近期內就與俄羅斯天然氣脫鈎。歐洲是能源去碳化最激進的,本身缺能源,俄羅斯天然氣的缺口很難補齊。美國和中東如果有現成的產能和運能,當然樂意發現成的財,但要投入巨資的話,有限的回報期就是跨不過去的障礙。歐洲市場與中國市場不一樣。中國能源還在去煤化階段,天然氣市場還在高速成長中,還將長期供不應求。但歐洲市場已經高度成熟,隨着能源無碳化還在掉頭向下。沒有人會為一個夕陽市場投入巨資的。
然而,歐洲能源無碳化還需要的巨大投資和補貼,本來還有廉價俄羅斯能源的補貼,現在只有在踟躕前行的同時,同時承受能源短缺和價格高企長期化對經濟和民生的直接和間接壓力。這對歐洲是沉重的打擊。歐洲已經在談論重啟煤電,英國也要每年批准一座核電堆,這對高度重視能源政治正確的歐洲是極其痛苦的選擇,可見絕望有多深。能源價格還是全球化的,即使本國能源不缺,歐洲能源價格也會帶動北美和英國,只是幅度不一定那麼高而已。
歐洲還面臨重建供應鏈的問題,現在已經一路上溯到採礦了。新冠和烏克蘭戰爭像接連兩棒,把歐洲從夢遊中打醒了。歐洲的富庶、安逸和綠色是建立在中國人的勤奮和俄羅斯能源的廉價基礎上的。要從原材料和能源源頭重建供應鏈,歐洲在勞動力、環保成本方面要徹底重新認識真實的世界。
西方還供養得起烏克蘭嗎?
能源是通脹的主要驅動因素,歐洲疫期財政壓力還沒有過去,通脹壓力已經激增,加上喪失俄羅斯市場和供應鏈的壓力,經濟增速驟減,德國2022年GDP增長預計只有1.4%,現在又背上了軍備競賽的壓力。由於“俄羅斯威脅”重現,建軍思想從後冷戰的反恐維和與有限海外介入回到高烈度的國土防衛常規戰爭,這意味着重回昂貴的坦克、大炮、飛機、戰艦、導彈、無人機,以及相應的訓練、基地設施。
德國坦克未必需要恢復到冷戰結束時的2000多輛,但現在的200多輛肯定是不夠用了。德國“颱風”戰鬥機為了省錢而取消固定配置的翼尖電子戰吊艙(DASS)這樣的事也不會再有了。德國大手筆1000億歐元一次性軍費增加和以後將軍費從GDP的1.4%增加到2.0%,必然擠占已經拮据的財政。美國也大幅度增加了軍費開支,其他西方國家都是差不多的情況。但更加直接的壓力來自烏克蘭。
德國軍火商萊茵金屬準備向烏克蘭提供50輛豹1坦克
捷克等東歐國家把自己壓箱底的舊貨“捐贈”給烏克蘭,一方面直接支援烏克蘭的戰事,另一方面藉機置換老舊而且不符合北約要求的蘇式裝備。這對烏克蘭是“捐贈”,但也是期望西方補償的,羊毛最後還是要出在西方身上。斯洛伐克的S300防空導彈“捐贈”給烏克蘭,就是因為得到美國用“愛國者”替換的承諾。這對統一北約東線的防務架構是有好處的,但也是很花錢的。東歐國家還要大幅度提升一般軍力,這需要北約的額外贊助,他們自己是負擔不起的。
戰爭一旦長期化,東歐的蘇制舊貨很快就會出清,北約的舊貨更少,到了用西方裝備替補的時候,置換成本就激增了。這還不算訓練、備件的麻煩。
現有裝備的軍援如“標槍”、“毒刺”、NLAW等也開始出問題。北約的庫存是有限的,大量“捐獻”烏克蘭後,北約庫存枯竭,但增補的產能成問題。據報道,洛克希德的“標槍”導彈年產能也不過6000多枚,只相當於烏克蘭兩個星期的消耗量。其他軍品也一樣。擴產並不容易,今日美國已經不是二戰美國了。
隨着烏克蘭戰爭的持續,北約已經在考慮在東線永久駐軍,而且不是“絆馬索”力量,要“全面威懾力量”。波蘭已經有美軍一個“斯崔克”旅,但離“全面威懾力量”還差得遠。更薄弱的是波羅的海三國,現有的三個營戰鬥群連“絆馬索”都勉強。
按照CSIS在戰前對北約在烏克蘭駐軍的計算來推算,波蘭-波羅的海三國需要至少常駐2個美軍旅、1個北約旅、1個防空旅,另加1個外軍教導旅提供訓練和顧問,1個戰鬥機聯隊提供空中掩護,一個師級指揮所。另外還需要預置1個火力旅、1個斯崔克旅、2個重裝旅的裝備,供戰時增援部隊就地取用。
CSIS估計,美國需要一次性投資約270億美元,以後每年約110億美元開支,北約還需要25億美元一次性投資,以後每年約50億美元的開支。即使現有的1個“斯崔克”旅和三個營級戰鬥群的開支可以折算進去,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的一般基礎設施比烏克蘭好,依然是巨大的新增開支。這還沒有算入羅馬尼亞方向。
更大的問題是烏克蘭的經濟和民生。戰爭爆發以來,烏克蘭的失業率已經激增到43%,農業的播種受到極大影響,出口完全停止,哈爾科夫、頓巴斯、扎波羅熱等工業區陷於戰火之中,工業生產也無從談起。即使烏克蘭難民已有450多萬離境,境內依然有至少600萬難民。俄軍只控制頓涅茨克、盧甘斯克、扎波羅熱、赫爾松和部分哈爾科夫、蘇梅,也只對這些地區的民生負責,烏克蘭依然要對大部分地區的民生負責,這責任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轉移到西方身上了。
烏克蘭經濟在戰前就不好。2014年的橙色革命在很大程度是因為蘇聯解體後經濟每況愈下導致的。橙色革命後,西方援助口惠而實不至,烏克蘭經濟一直不死不活。澤連斯基以清除腐敗為名上台,但腐敗如影隨形,“進口政府”不接地氣,也根本解決不了烏克蘭的實際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以戰養戰反而為烏克蘭政府解套了。軍事裝備和民生都由西方解決,烏克蘭只要出人和“出場地”就行,一切國內矛盾和發展問題都可以用戰爭掩飾過去。說起來,戰爭長期化或許對執政集團是有利的,對人民的屠戮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戰爭長期化的話,對烏克蘭的經濟和民生的輸血對西方是沉重的負擔,而且主要是歐洲的負擔,畢竟烏克蘭是歐洲國家。但這也是確保烏克蘭繼續戰鬥的基礎。約翰遜到基輔去,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普京必須失敗。”相比之下,流落歐洲的烏克蘭難民融入當地的一般民生負擔,反而是容易吸收的。美國只會承擔軍事方面的輸血。然而,歐洲失血太多而退的話,美國是不會獨自硬撐的。
相比之下,俄羅斯經濟飽受制裁,但受到戰爭的直接破壞基本沒有,俄羅斯的民生沒有基本生存問題,有的只是生活質量問題,這是完全不同的問題。戰爭消耗方面,大量冷戰庫存中還能用的正好拉出來,軍工體系繼續大量生產現有水平的裝備也沒有問題,暫時也沒有多大的壓力。
說起來,在經濟層面上,西方供養烏克蘭的能力未必超過俄羅斯不死不降的能力。但如果西方要顯著改變生活方式甚至吐血硬撐才能供養得起烏克蘭的話,是否還有繼續供養的意願就難說了。
近年來,中歐關係漸趨微妙,始作俑者在歐洲。歐洲從來不乏文化傲慢和意識形態上對抗中國的動機。近年來,中國經濟和科技深度拱入歐洲的傳統舒適區,歐洲在經濟上也逐漸採取對抗姿態。烏克蘭戰爭後,歐洲可能意識到經濟上承擔不起與中國對抗的後果,美中貿易戰的先例預示了歐洲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後果,而中國還是唯一有可能“節制”俄羅斯的力量,歐洲的對抗態度可能會緩和。
烏克蘭戰爭對歐洲的影響最大、最直接,美國受到的影響稍小,但只是相對於歐洲而言。歐洲軍力加強的部分原因是對美國保護的不放心,這是淡化美國影響和領導力的,但美國國家戰略重回“兩線大戰”是不可承受之重。在歐洲最關注的俄羅斯問題上,美國不能使出全力;在美國最關心的中國問題上,歐洲力不能及。西方整體戰略面臨二戰後從未有過的挑戰,但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眼下最大的問題是烏克蘭戰爭。
烏克蘭戰爭可能像一戰,只是交戰雙方不是雙拳齊出的總體戰,而是某種意義上的不對稱戰爭。俄羅斯出軍事上的右勾拳,西方出經濟上的左勾拳,都打不倒對方,只有失血不止、戰鬥不息了。烏克蘭的戰場畢竟有限,戰爭耐久力的關鍵在於對經濟上失血的耐久力。西方實力更雄厚,但負擔更重、失血更快,是否能堅持到俄羅斯首先血盡而亡,還真不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