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爆發已超過60天,截至目前,美國已協調大約30個國家向烏克蘭提供軍援。26日,美國防長奧斯汀還邀請40個盟國開會討論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幫助烏克蘭升級現代化軍隊。不言而喻,美國希望整合西方軍事資源,通過俄烏衝突最終極大地削弱俄羅斯。
美國等西方國家當前如此熱心地為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筆者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首先,烏克蘭的表現讓西方看到軍事手段解決危機的可能。直到開戰之前,大多數西方國家都認為,一旦俄軍開始軍事行動,澤連斯基政府和烏軍有可能迅速“潰不成軍”。然而,俄軍和烏軍在衝突爆發後的表現卻令各方十分意外,讓美西方看到以軍事手段解決俄烏矛盾的希望。澤連斯基政府不僅成功地抵抗住了俄軍第一波打擊,保住了基輔、哈爾科夫、敖德薩等大城市的控制權。在北約情報和後勤系統的支持下,烏軍還給俄軍造成了一定的損失。
其次,俄烏衝突給拜登政府造成巨大的政治壓力。華盛頓認為,俄羅斯的行為嚴重影響了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威脅着美國的國際影響力。因此,支持烏克蘭和遏制俄羅斯在美國及其西方盟友看來,不僅意味着“政治正確”,而且還關繫着西方國家在全球事務的核心利益。在這種背景下,俄烏衝突爆發之初,拜登在國內受到較大的政治壓力,共和黨方面批評拜登政府處理俄烏衝突時很軟弱。由於拜登政府執政以來在抗擊新冠疫情、提振美國經濟等方面乏善可陳,不顧一切地從阿富汗撤軍則備受詬病,拜登的民調支持率持續低迷。在國內和國際的雙重壓力下,拜登政府不得不調整立場,迅速對俄出台了多項嚴厲的經濟制裁,啟動對烏克蘭大規模援助法案。
目前,拜登政府不僅自己大規模軍援烏克蘭,還積極向盟友施壓,要求他們向烏克蘭提供進攻性武器。美西方轉變對烏克蘭援助方式,主要有三個方面變化。
第一,軍事援助主體全面化。美國不僅自己向烏克蘭提供越來越多的軍事援助,而且協調美國的盟友(不僅有20個北約成員國,而且還包括10個非北約成員國)通過軍援烏克蘭,打造了一個“反俄統一陣線”。在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的協調下,不僅歐洲的北約成員國向烏克蘭提供重型裝備,而且連身處亞太地區的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都開始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
其次,軍援機制常態化。俄烏衝突爆發兩個多月來,美國國會通過了總額達140億美元的援助烏克蘭法案,而且還授權拜登政府無需國會批准就可以定期、常態化地展開對烏軍援,不僅提供裝備,還提供大量彈藥。另一方面,在美國協調下,德國已經同意撥款支持烏克蘭與軍工企業對接,長期購買彈藥和裝備。可見,美國援助烏克蘭不僅着眼於當前的俄烏戰事,而且還搭建起了軍事援助烏克蘭的長效機制。五角大樓26日牽頭舉行的會議,一個核心內容就是討論戰爭結束後烏克蘭的合作夥伴如何幫助該國建立軍事力量。奧斯汀直言,希望通過大規模軍援將烏克蘭軍隊升級為“現代化的軍隊”,確保烏克蘭軍隊足夠強大,能夠在未來發揮作用。
再次,軍援裝備高精化。自俄烏衝突以來,美國及其盟友向烏克蘭提供的武器裝備不斷升級,從最初的單兵防空導彈和反坦克導彈逐步升級為庫存的T-72坦克、裝甲運兵車、S-300防空導彈,目前已跨越到最新的高科技裝備——武裝無人機,很多最新的高科技武器被援助給烏克蘭軍隊。此外,美國還協調歐洲多國向烏克蘭提供重型榴彈炮、反艦導彈,直升機等進攻武器。最新的例子是,荷蘭向烏克蘭援助了德國製造的PzH 2000-NL型自行榴彈炮。
值得注意的是,烏克蘭軍方已開始派人前往周邊國家學習、訓練使用這些武器,有些武器甚至是在北約成員國剛剛服役不久的新裝備。美西方軍援烏克蘭武器高科技化,而且一步步完成烏軍裝備的“北約標準化”,顯示他們對通過烏克蘭之手戰勝俄羅斯的強烈渴望。
綜合來看,美國召集40個盟國未來持續為烏克蘭提供武器裝備,最終目的就是要支持烏克蘭與俄羅斯打一場持久戰,讓俄羅斯深陷“戰爭泥潭”,達到“讓俄羅斯徹底被削弱”的目的。但是,各方必須思考一個問題,俄羅斯是否會按照西方設計的路徑走下去?顯然不太可能。持久戰對俄羅斯和烏克蘭不僅意味着巨大的消耗戰和人員傷亡,而且還有可能引發更多的風險外溢。最近各國媒體和專家都在擔心俄烏衝突失控的可能性,俄外長拉夫羅夫警告稱,考慮北約正間接地與俄羅斯打一場戰爭,世界當前面臨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真實威脅。因此,對於當前俄烏局勢,通過外交手段勸談促和才是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