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稱炮兵為戰場之王。在衛國戰爭中,蘇軍炮兵動輒萬炮齊轟,打得驚天地動鬼神,打得德軍懷疑人生。在朝鮮戰爭中,美軍炮兵也給志願軍留下深刻印象,以至於80年代時,解放軍說起軍事現代化,還是用一句“打鋼仗”來一言以蔽之。
但傳統炮兵的局限也是眾所周知的。射擊精度隨射程而降低,需要打面積射才能可靠覆蓋目標,所以常需要炮兵連甚至炮兵營齊射,需要很長時間部署、展開、測定炮位、校射,然後才能齊射。在這段時間裡,反炮兵火力或者空中打擊可能已經到來。傳統炮兵也需要傾瀉大量炮彈才能命中點目標。戰後地面作戰裝甲化後,炮兵打坦克的效率太低,暴露的無防護、低機動目標減少,炮兵的作用逐漸淡出。美國在1963年首先推出裝甲化的M109自行155毫米榴彈炮,近70年後,美軍炮兵主力還是M109A7,數字化程度很高,但射程和射速已經落後於時代了。
現代戰爭早已過了“打鋼仗”的階段。美軍由於二戰以來的空中優勢,高度強調空中火力,炮兵火力反而忽視了。美軍的影響巨大,美軍模式成為各國的標杆,追求空中優勢和空地一體戰成為常態。
空中火力相比於炮兵火力當然是有優勢的,飛機航程比火炮射程更遠,炸彈威力比炮彈威力更大,投彈精度與射程無關。飛機還能在目標上空搜索確認後再投彈。但炮兵火力也有優勢,可以無限待機,接到命令後迅速開火,“支援保障足跡”小得多。
“支援保障足跡”指設施、燃油、彈藥、人員訓練的要求。炮兵只要有一片球場大小的平地就可以開炮,自行火炮的燃油、備件、維修要求大大低於戰術飛機,炮兵的訓練要求也遠遠低於飛行員和地勤。
在戰術上,發動機熄火、人員下車後,炮兵幾乎可以無限待機,這是戰術飛機不可能做到的,再長的留空時間也是有限的,多架飛機輪換則部署成本急劇提高。現代炮兵的操炮高度數字化了,從進入陣地、勘探炮位到完成發射準備只需要很短的時間,德國PzH2000自行155毫米榴彈炮從行進狀態轉入射擊狀態只需要30秒鐘時間,停機坪上的戰鬥機在這30秒鐘里,連轉入滑行都不可能,更別說飛抵目標、開始投彈了。
炮兵的“准實時火力”具有重要的戰術意義。現代戰場上,快打、快收、快跑是基本功,除非飛機在目標上空長時間徘徊,很可能就錯過打擊的窗口。在無人機、電磁偵察等配合下,可以有效地應召打擊特定的開闊地、寬闊街道等,實現非接觸封鎖和非接觸殲敵。
現代炮兵的射擊精度也大幅度提高。制導炮彈的命中精度與制導炸彈相當,非制導炮彈的精度也因為火炮和火控技術的提高而提高了。現代榴彈炮還可以單炮齊射,在急促射擊中,接連打出的幾發炮彈用高低不同的彈道,在同一個目標同時落地,用一門炮做到過去一個炮兵連齊射才能達到的效果。
火炮的火力持續性天然優於飛機投彈。如果不擔心對方的反炮兵火力,若干火炮輪着打,可以對同一目標保持全天的不間斷覆蓋,飛機要這樣接力打擊,需要動用的數量就不可接受了。即使考慮到反炮兵火力,在數字化炮兵指揮系統的控制下,多門地理上分散的火炮相繼進入和退出陣位,快打、快收、快跑,可以做到既維持火力的持續性,又確保火炮的生存。對於目標來說,落到頭上的炮彈就是有效命中,從東南方還是西北方打來,從近處還是遠處打來,誰先誰後,並不重要。但對於反炮兵來說,東南方還是西北方,近處還是遠處,先出現還是後出現,就是不同的目標了,極大增加反炮兵的難度。
火炮的射程依然不及飛機的航程。155毫米的增程炮彈已經可能達到100公里以上的射程,但裝藥減少,單價也迅速升高。不過在更加常規的30-40公里範圍內,火炮依然大有可為。而且由於火炮相對容易隱蔽,可以部署到靠近目標的地方,在樹林、洞穴、倉庫、廠房、地下車庫等隱蔽待命,在射擊時迅速搶占陣位和射擊,然後轉入下一個隱蔽地。
飛機需要較長的跑道,還有高得多的燃油、備件、彈藥要求,只能從距離前線上百公里甚至更遠的後方機場出動,很多航程用於在機場和前線之間的來回,航程優勢並不那麼絕對。
炸彈的威力大大超過炮彈,在過去主要是用於補償投彈精度的不足。現在的趨勢是兩極分化,一方面小威力化,減少附帶殺傷;一方面是大威力化,針對特別堅固的目標;精確制導化則是共通的。大量投放無制導炸彈的場景越來越少了。
火炮正好相反。一方面精確制導炮彈越來越普及,另一方面無制導炮彈依然是主力,這是與飛機和火炮的不同威脅環境導致的。
飛機受到的防空壓力其實高於火炮受到的反炮兵壓力。從高空到低空,對地攻擊飛機要受到對方的戰鬥機、中高空防空導彈、野戰防空導彈、肩射防空導彈、自行高炮等各種防空威脅,進入攻擊一次不容易,大量投放無制導炸彈的風險/效益比太糟糕了。
火炮會受到對方的飛機、武直、無人機、炮兵的威脅,但扎堆打炮一轟就是一天的日子早過去了,必須巧妙利用地形地物隱蔽,做到快打、快收、快跑,有適當的防空掩護,還是有足夠的生存力的。在很多情況下,無制導炮彈依然有足夠的效力,成本可是低多了。這也是現代戰場的新趨勢。
坦克只有用制導炮彈反制,但坦克的成本越來越高,坦克已經不止是帶裝甲的機動火炮了,而是信息和綜合火力節點。坦克的天敵也越來越多,使得以坦克為主的裝甲突擊越來越不可行。當下越來越強調的“體系突擊”淡化了坦克的作用,也相應降低了戰場上坦克的“濃度”。體系中的軟目標實際上越來越多,如指揮通信偵察車輛、後勤車輛、工程車輛、防空車輛、自行火炮、步兵車輛等,這些動作慢、依賴道路、防護弱的軟目標被打掉的話,坦克就裸奔了,而裸奔的坦克就有太多的辦法收拾了。
對於特別堅固的目標,炮彈的威力可能不足,重磅航空炸彈不可取代。對於炮兵射程之外的目標,空中火力更是不可取代。但在炮兵射程之內,炮兵火力還是空中火力就是選擇問題了,誰行誰上。
但炮兵要重回戰場之王,需要高度數字化、自動化。
首先要有完備的戰場ISR(情報、監視、偵察)系統,能通過網絡與友鄰之間實時共享敵我態勢信息,對戰場保持全面全時監視,對嫌疑地區仔細偵察和搜索。高空、中空長航時無人機、超低空多旋翼無人機、無人車很關鍵,還需要反炮兵雷達、電磁偵察,理想情況下,還要有低軌道小衛星群的全時不間斷監視的支持。別忘了步兵,訓練有素的人永遠不可取代,但步兵分隊的主要作用不再是衝鋒陷陣,而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引導炮兵火力殲敵。
其次是要有高度自動化、網絡化的數字化火控系統,戰區內所有火力單位共享數據,不光是目標數據,還要有氣象數據、彈藥供應、射擊準備和敵情威脅情況,以便首發命中、避免重複和遺漏,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作用。
這樣的數字化炮兵有可能把地面戰爭推向新階段。
斯大林讚美炮兵為戰場之王,實際上那個時代的炮兵還是有很大局限的,準備時間太長,打擊效果完全靠飽和轟擊,只是因為對手的動作更加遲緩,防護更加不到位,炮兵才成為王者。在坦克時代,傳統炮兵明顯不夠給力了。
但在數字化和精確制導時代,硬目標、動目標有制導炮彈,軟目標有精度更高、威力更大的無制導炮彈,突發目標有戰場ISR和數字化火控的全時監視和敏捷反應,加上天然的易隱蔽性、易部署性、火力可持續性、機動性和裝甲防護,數字化後的炮兵真的重回戰場之王了,使得戰場走向非接觸殲敵和非接觸封鎖的新時代。
在步兵時代,坦克成為開路先鋒;在坦克時代,步兵成為坦克的保護神;在炮兵時代,步兵可能成為炮兵的眼線和耳目,坦克成為炮兵的保護神,殲敵主力則是數字化的炮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