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陸海空軍情全新透析 [轉帖] |
送交者: 888888 2002年05月11日20:40:07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台灣陸海空軍情全新透析 [轉帖] 在美國與我建交後,台灣當局的軍事戰略已由“反攻大陸”改為“保台灣”,因此, 台灣武器裝備體系基本上是防禦性的,而且是完全針對我軍的。其軍事戰略的近期目 標是灘頭決戰,中期目標是海上阻擊,遠期目標是建立攔阻武力,拒我於彼岸。制空 、制海、反登陸是台灣軍隊最基本的作戰原則,也是台灣建立武器裝備體系的最高原則。 台灣現有正規部隊37.6萬人,其中陸軍24萬人、海軍6.8萬人、空軍6.8 萬人。三軍共裝備主戰坦克700多輛、輕型坦克900多輛、各型裝甲車900多 輛、各種火炮1600多門、各型主力艦艇130多艘、各型飛機與直升機680多 架、各型防空導彈發射架200多部,防空高炮近400門。 近年來,台灣花巨資購買了大量先進的武器裝備(現在台灣島內的人均武器占有量是世界最高的),加速了武器裝備體系的建設,妄圖在21世紀建成先進的綜合電子信息系統,由“跨世紀”的海軍、“裝甲化、立體化、電子化、自動化”的陸軍以及有 強大防空攔阻力量的空軍,組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武器裝備體系。但是,台灣武器 裝備體系有明顯的不足。例如,其C3I系統缺少空間資源的支持;空戰體系中缺少 對地攻擊機;海戰體系中沒有航母,潛艇數量少;陸戰體系中缺少遠程精確打擊力量 ,難以適應高技術戰爭要。 1、綜合電子信息系統發展較快,但缺少通信導航能力台灣當局將C3I系統作為其軍事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投入大量資金髮 展三軍C3I系統。台灣陸軍的“陸資”C3I系統又稱為“陸軍戰情信息自動化系 統”,該系統1996年6月建成並投入使用。目前,“陸資”系統尚是一個大型的 數據庫,存有敵情資料、編制實力、駐地署、武器裝備、作戰預案等信息,未來將 向“決策支援全自動化方向發展”。台灣海軍的“大成”系統80年代初開始籌建, 1990年5月進入使用階段。海軍C3I系統目前仍使用電話、無線電和郵件傳遞 信息,各海軍基地艦隊和艦隻雖使用了計算機,但其主要功能是管理數據和文件。各 級數據管理通信網和軍事行政管理均是獨立運行的,未建立起C3I系統之間的互通和互操作。 台灣空軍的“強網”是台灣三軍中最先進的C3I系統。到目前為止,已更換了台空軍老式的中央計算機和配套軟件,建立了地下空中作戰管制中心,進一步完善了與陸 軍、海軍C3I系統的網絡化建設,換裝了美國先進的AN/EPS-117,HR -300等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防空雷達,實現了對台灣全島防空攔截武器的全自動 化指揮控制。 然而,台灣的C3I系統主要由空中、海上、地面設施組成,缺少自己的空間資源的支持,這將嚴重地影響台灣情報保障及通信導航能力的發揮。因為作戰需要分辨率很高的偵察衛星、氣象衛星、通信衛星和定位衛星組成一個系統,而台灣沒有這樣的系 統,從適應高技術局部戰爭的方面來看,台灣的C3I體系還缺少完整性,缺少空間 制高點這一關鍵能力的支持。 2、台灣計劃在2010年建成彈道導彈防禦系統,但其反導能力有限台灣目前共有5種防空導彈,其中霍克導彈發射架100部,共4個營;天弓I/I I防空導彈發射架48部,共6個單元;“愛國者”導彈發射架24部,共7個單元 ;麻雀導彈發射架48部(同高炮一起組成12個連)。 目前,承擔高空、遠程防空任務的是奈其II防空導彈,其有效射程達140公里, 能對台灣本島及周圍海域上空形成廣闊的保護傘。但由於該彈是美國60年代產品, 戰術性能已經落後,台灣當局已宣布該導彈退役,目前正在用天弓I/II和愛國者 防空導彈進行更新。霍克導彈承擔高度為18公里,距離為40公里空域內的防空任 務。原型霍克也是美國60年代的產品,經兩次改進後其命中精度和抗干擾能力有所 改善,但最多只能服役到2010年。 台灣從美國購買的“愛國者”PAC-2導彈已經裝備部隊,台北地區主要的導彈陣地、機動陣地已基本完工,各陣地間的通信網絡、裝備架設、測試也告一段落,C3I系統已可運作。台已具有一定的反導彈能力,但台灣軍方仍在積極謀求更先進的反 彈道導彈系統。 台灣正在自行研製一種代號為ATBM系統的反導系統。該系統是在“天弓2號”的基礎上改進的,重點改進其制導系統,ATBM計劃在2000年前完成各種測試, 2001年開始裝備。為配合該系統,台灣已開始研製搜索距離達1000公里的遠 距離預警雷達,計劃4年內部署。台灣軍方對美國的戰區導彈防禦計劃(TMD)極為重視,計劃採購“愛國者3”型導彈系統,將彈道導彈的防護區域從目前的台北地區擴大到高雄、台中地區。作為TMD計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宙斯盾”系統對台灣建立反彈道導彈系統具有 重要意義,台灣當局企圖通過參與TMD採購愛國者PAC-3型反彈道導彈和“宙 斯盾”系統及相關預警系統,配合已從美國購買的愛國者PAC-2型導彈和台灣正 在研製的天弓Ⅲ導彈構建反導防禦體系。 但實際上,戰區導彈防禦系統(TMD)還面臨着許多問題。原因之一是它的技術尚不成熟,八次高空攔截只有兩次成功,對導彈的初始段、飛行段、再入段的攔截還有許多難題沒有解決,再者戰區導彈防禦系統目前的攔截試驗都是在特定條件下進行的 ,離實戰還有較大距離,TMD形成戰鬥力將是下一世紀的事;此外,台灣海峽特殊 的地理環境也影響了TMD反導能力的發揮。 3、花巨資購買先進的武器裝備,但缺少遠程精確打擊能力台灣當局十分重視空軍的發展和建設,將空軍列為“第一優先”發展的軍種。為此, 加緊實施裝備現代化,大量採購和自行研製先進的戰鬥機。到目前為止,已裝備了第 三代戰鬥機F-16A/B共44架、幻影-2000共530架、IDF共88架 ,此外,還有第二代戰鬥機F-5E/F共274架。 台灣海軍除最近幾年服役的新型護衛艦等裝備技術水平較先進外,還有相當一部分是 40年代建造的,其服役已有50年左右,這些艦艇雖經多次現代化改裝和整修,作戰能力有所提高,但由於艦體、動力系統老化問題,限制了其作戰能力的發揮。 台灣陸軍裝備也較為落後,主戰坦克基本是第二代,性能不夠先進,裝甲防護性和機動性與目前世界先進的坦克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炮兵武器型號繁雜,多系美國70年代以前的裝備,性能落後。反坦克導彈整體水平大約相當於發達國家70、80年 代,目前正在發展更先進的反坦克導彈。陸軍較先進的裝備有從美國購買的AH-1 W“超眼鏡蛇”武裝直升機和OH-58D偵察直升機以及直升機載的“海爾法”半主動激光制導反坦克導彈。 從上述台灣陸、海、空三軍的裝備情況可以看出,台灣的武器裝備總體水平不夠先進,即使有一些從國外購買的較先進的武器裝備,但從外國引進和租借裝備面臨的一個最大問題就是維修和保障問題,由於戰時武器裝備消耗數量很大,使用強度很高,疲勞和損傷狀況非常嚴重,所以如果沒有一個完整健全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就很難保障 。比如台灣從美國引進的“愛國者”導彈,打完了自己不能生產,整個導彈發射系統 都將成一堆廢物;飛機也是這樣,由於台灣無法完成F-16、和幻影-2000的 中修和大修,如果主要零部件發生問題或出現故障,就會影響其作戰效能。 此外,台灣缺少遠距離精確打擊武器,如中遠程地地戰術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更無核打擊能力。僅有的“青蜂”地地戰術彈道導彈射程近、精度低,不能滿足現代高技 術戰爭的要求。 4、武器裝備部署範圍有限,缺少持久的作戰能力台灣全島僅3.6萬平方公里左右,地域的限制制約了武器備體系的抗打擊能力。 台灣的指揮中心、電廠、橋梁、機場、基地及各種雷達地面設施均在我中遠程地地戰 術彈道導彈的覆蓋範圍內。此外,儘管台灣有一定的國防工業基礎,但武器裝備體系 建設主要靠外援,靠從美國、法國等採購先進的武器裝備來實現現代化。在大消耗戰 的現代高技術局部戰爭下,沒有強大的裝備規模、沒有雄厚的國防工業基礎、沒有充 足的後勤保障,戰爭將難以持久。 此外,台灣外向型的經濟基礎基本上靠對外貿易來維持。一旦我軍對台灣進行海上封鎖,台灣將無法保證其港口及海運線的暢通,而這對外貿占生產總值(GDP)80 %以上的台灣經濟來說是致命的。據專家推測,一旦有危機,台灣的糧食最多可保7 個月,能源儲備只能維持6個月左右。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