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還在活躍的蘇-27UBK
這兩天,海軍航空兵頗有意味地完整展示了一款少見裝備——雙座教練型殲-15。機頭長長的空速管,證明這是一架比較基礎的早期型號,也意味着國內對“側衛”系列的改進,還在繼續。
國內從早期購入蘇-27SK,到後來獨自發展殲-10、殲-11,都有配套的雙座教練型號,上世紀末準備組裝生產殲-11A時,更是特意採購了一批蘇-27UBK教練機,一直使用到現在。不過,後面出現的殲-10C、殲-15,就一直沒有發展雙座教練型(殲-16是雙座,無需專用教練型號)。對國內空軍來說,早年與殲-10A配套的殲-10S,就足以滿足殲-10C訓練需求,專用雙座確實沒有必要。但巴基斯坦採購殲-10C時,就遇到了沒有配套教練機的問題,國內不可能特意出口一批殲-10S,所以現在其只能通過雙座“梟龍”來解決。相比之下,殲-15的問世時間比殲-10C更早,對教練機需求更大,最終解決得也更徹底。
▲雙座殲-16不需要專用教練型號
海航到2004年才開始裝備三代機,也就是空軍支援的那批蘇-30MK2。理論上這24架雙座“側衛”可以當教練機用,但海軍捨不得(蘇-30MK2和陸基蘇-30MKK一樣,到現在依然非常活躍),所以殲-15培訓飛行員早期用的是殲-11BSH。畢竟殲-11B和殲-15系出同源,前者的雙座教練型用來培訓殲-15飛行員沒什麼障礙。再加上海軍裝備的殲-11BH比較多,配套的殲-11BSH支援艦載航空兵並不吃力。事實上,當時的艦載機飛行員一般都是從海航抽調精銳,對雙座教練型需求並不大,因此一晃就是近10年。現在海軍航母艦載機部隊是混成旅編制,目前有兩個單位,且即將有第三個,再像之前那樣抽調成熟飛行員顯然不現實,所以海軍多年前就謀劃組建完整艦載飛行員訓練體系,目前初見成效,殲-11BSH也變得不夠用了。
▲國內裝備的雙座版殲-11BS不少
一般來說,海軍艦載飛行員的培訓難度比空軍要高,達到單人着艦和起飛水平花費的資源也更多,所以美國海軍在一艘航母的4個戰鬥機中隊裡,常年搭配一個雙座F/A-18F中隊。在承擔對陸打擊任務的同時,本身也作為訓練平台使用(不一定是海外部署期間)。印度海軍早年從俄羅斯採購米格-29K艦載機時,也引入了配套的米格-29UBK,比較奇怪的是,一般雙座教練型由於操作系統有冗餘,所以事故率較單座更低,但印度海軍的米格-29墜機事故中,米格-29UBK占了大多數,以至於目前訓練都開始緊張了。
▲準備起飛的雙座F/A-18F艦載機
雙座型殲-15的問世,意味着國內海軍過了不得不將就發展的時期,有餘力也有資源和經驗,去完善艦載航空兵的方方面面。按照國內最新教練體制改革,現在海軍培訓艦載航空兵的大致模式是這樣的:基礎學習完成後,先在初教-6上試飛,結業後轉入教練-10體驗超音速飛行,最終在雙座殲-15上完成與實機一致的考核,最終實現單飛。從硬件和流程上來說,這已經與美國海軍標準一致,幾款設備都是國內自主生產研發,不存在什麼技術問題,成熟度也很高。不管是兩艘滑躍航母,還是正在海試的福建艦,得到雙座殲-15的支援後,培訓飛行員理論上已經沒有短板。
▲殲-15的未來還很長
比較有爭議的是隱身戰鬥機培訓,目前美國海空軍都是用高教機與模擬器結合,輔以少量雙座三代機的模式,沒有出現什麼大亂子。國內培訓殲-20A飛行員的模式也差不多,目前效果也很好。海軍不太可能重走新路,去發展一款雙座型殲-35,因此雙座型殲-15還要承擔,部分支援培訓殲-35飛行員的任務。鑑於早期殲-15並不能直接改造成雙座型,新下線又稍稍有點浪費,所以雙座型殲-15的服役數量不會很多。但外界應該很快就能看到其在航母上運作的畫面,畢竟即將到海軍航母夏季巡航的時間,遼寧艦也基本恢復戰鬥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