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擊炮:陸戰武器“常青樹” |
送交者: 三把刀 2024年06月27日20:01:02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今年5月中旬,在斯洛伐克舉行的國際防務展覽會上,該國一家公司展出了新近研製成功的AM-120自行迫擊炮,其較大的炮塔以及可遙控操作等特點引發關注。 在此之前,美國陸軍宣布,正在測試由芬蘭一家公司研發的NEMO迫擊炮。如果測試通過,該型迫擊炮系統將取代美國陸軍現役的兩型迫擊炮。 今年4月,萊茵金屬公司官網發布了一則消息,西班牙向該公司訂購了10萬餘枚迫擊炮彈,2025年前完成交付。 以上各國在研發、使用迫擊炮及採購迫擊炮彈藥方面的舉措,說明了一點——迫擊炮這種歷史悠久的中近距打擊武器,在陸戰場上仍然擁有重要地位。 事實也是這樣。從誕生時起,在戰場需求牽引下,迫擊炮一直在不斷“進化”,並在當前呈現出新的發展特點和水平。 本期“兵器廣角”,讓我們一起走近迫擊炮,了解這種歷久彌新的中近距打擊武器。 靠曲射等技能長期立身陸戰場 如果關注國際新聞,人們會發現,在當前的熱點地區軍事衝突中,“迫擊炮”這3個字出現的頻次並不低。 據外媒報道,在以軍目前開展軍事行動的重點區域如拉法等地,哈馬斯、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組織(傑哈德)的武裝人員正藉助反坦克導彈和迫擊炮等遲滯以軍的攻勢。俄烏衝突中,被俄軍列為遠程精確打擊武器打擊目標的就有烏克蘭生產迫擊炮彈藥的軍工綜合體企業。 事實上,自日俄戰爭中世界上第一門迫擊炮問世時起,這種兵器就沒離開過陸戰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迫擊炮以臼炮的面目示人,威力頗大。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迫擊炮造成的殺傷數目驚人。 為何迫擊炮能成為陸戰武器中的“常青樹”?一個重要原因是其既“念舊”又勇於“圖新”,把自身長處變得更長,簡單來說,就是做到了持續向曲射要打擊角度、向便於移動要打擊突然性、向精度要毀傷效果。 首先,迫擊炮發射的炮彈彈道可呈現出“倒U形”,藉助這種彈道,迫擊炮就可以“隔山打牛”,攻擊建築物背後或山地反斜面上的目標,在山地、叢林、城市等障礙物較多的地區作戰。長期以來,射程範圍一直是衡量迫擊炮性能的指標之一,其意義就在於,既要看迫擊炮能“夠得着”多遠的目標,也要看它能否應對近處的目標。 其次,迫擊炮一般“身量”不大,便於運輸和使用,威力卻不小。它們能用來毀傷開闊地及掩體內的目標,以及摧毀敵方的野戰工事等。即使是一些車載化後的迫擊炮,“身量”也有限。歐洲多個國家的現代自行迫擊炮炮長約3米,這使它們能“連炮帶車”實現遠距離投送,靈活部署。一些履帶式自行迫擊炮,儘管自重較大,但因為採用了履帶式設計、擁有較強通過能力,仍保持着一定的作戰靈活性。 再次,迫擊炮雖然是“炮”,但面殺傷範圍有限。這一特點,使迫擊炮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不斷追求打擊精度。從測地、測向、測風偏信息等器材的加入,到精確制導迫擊炮彈的出現,都是這種追求和趨勢的具體體現。 除此之外,迫擊炮造價較為低廉,使用效費比高,也是其能在戰場中持續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原因。 本領方面既有繼承也有發展 如果說以前的迫擊炮只能靠人背馬馱的話,如今的迫擊炮“待遇”就提升了許多,不僅有車載迫擊炮,還有了集裝箱版,可以搭載在很多平台如艦艇上。 其中,車載化是迫擊炮發展的一個重要分支。從當前各國發展情況來看,可以充當迫擊炮“坐騎”的車輛類型很多,裝甲運兵車、步兵戰車都是可選項。隨着科技的發展,一些輕型車輛也成為迫擊炮的搭乘對象。 迫擊炮車載化,最大的一個好處是能有效發揮大口徑迫擊炮的作用。依託所搭乘的車輛,這些大口徑迫擊炮(大多為120毫米口徑),可以快速部署到所需戰場,並在開火後迅速撤離。 這種車載化並非簡單層面上的把炮搬上車輛,而是一種整體集成。為了充分發揮迫擊炮的作用,所搭乘平台要集成相關的導航系統、感知系統、信息傳輸處理系統、火控系統等。 迫擊炮車載化帶來的好處遠不止此。一些自行迫擊炮還配有輕機槍、煙幕彈發射器等,甚至可選裝遙控武器站,通過靈活選用,實現更大的作戰效能。 模塊化設計給迫擊炮車載化提供了便利。以瑞典和芬蘭聯手打造的AMOS自行迫擊炮為例,它可以適配履帶式底盤、輪式底盤。另外,它還能安裝在小型水面艦艇上,或者成為防衛基地的獨立發射單元。 除了車載化,迫擊炮的另一個變化是可發射彈種日益多樣化。可以說,發射高爆彈、煙幕彈、照明彈等,是很多自行迫擊炮的“常規動作”。除此之外,一些迫擊炮還能發射制導炮彈。如芬蘭的NEMO迫擊炮,能夠發射博福斯公司研發的“林鴞”制導迫擊炮彈。發射後,該炮彈能通過彈載紅外裝置捕捉目標,發現目標後,彈體會在微型火箭發動機的12個噴口氣流作用下調整姿態,完成打擊。在這方面,以色列的UT-120“十字弓”無人迫擊炮塔情況類似,可以發射“鐵刺”精確制導迫擊炮彈。 彈種的多樣性和迫擊炮性能的提升,使現代迫擊炮擁有了不少新能力。除了擁有“不同時間發射卻能同時命中目標”能力之外,一些迫擊炮還具有近距離直瞄射擊能力。這種變化,使迫擊炮的應用場景更加廣泛。 操作自動化是現代迫擊炮發展的又一個特徵。不少國家的自行迫擊炮採用了自動裝彈機,以便更快地實施打擊。一些新研製的無人迫擊炮塔,自動化程度很高,如UT-120“十字弓”無人迫擊炮塔,既可遙控發射,也可有人操作。波蘭製造的RAK自行迫擊炮,在計算機系統、導航系統、通信系統、感知系統、指揮控制系統的加持下,能作為無人化武器遠程遙控發射。 一些國家製造的迫擊炮選擇在重要環節上實現自動化。如由英國、印度兩家公司合研的ALAKRAN車載步兵迫擊炮系統,彈藥靠人工裝填,但火控與射向調整環節自動化程度較高。 如今的迫擊炮,越來越注重戰場生存和防護。以前,很多自行迫擊炮採用的是“臨時開艙射擊”方式。平時,炮管收放在裝甲車內;用時,打開車輛頂蓋才能由人操縱射擊。如今,現代自行迫擊炮不少選用了全封閉裝甲炮塔,操作人員可在裝甲防護下進行操作,有的甚至可以遠程遙控。一些輪式自行迫擊炮選用泄氣保用輪胎等,也有助於提升戰場生存力。 有望在未來戰場發揮更大作用 西班牙向萊茵金屬公司訂購10萬餘枚迫擊炮彈,這一消息之所以受到關注,除了所涉及彈藥數量較多這一因素外,還因為它體現着西班牙軍方的一個判斷:迫擊炮將在未來戰場發揮更大作用。 事實上,這不只是西班牙一個國家的判斷,也是很多國家的共識——放眼世界各國,不少軍工企業正在為研發新型迫擊炮而加大投入。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窺見迫擊炮今後發展的一些脈絡。 一是更加適用。對單兵便攜式迫擊炮來說,“身量”更輕更便攜、打擊效能更高是其主要發展方向。萊茵金屬公司研製的RSG60輕型迫擊炮,採用整體座鈑設計,沒有兩腳架,結構更加緊湊,全重不到16千克;其炮身還可以從整體座鈑上拆下,憑藉炮身自帶的一個小座鈑來射擊,此時的炮身帶有指南針、氣泡式水平儀、射表等,重量不到7千克;該型迫擊炮還設計有快速背負系統,加上背負系統,也只有23千克。對自行迫擊炮來說,輪式自行迫擊炮因行駛速度更快受到垂青,尤其是隨着“軟後坐系統”的成熟,迫擊炮可能會與更多輕型戰術車輛“聯手”,使打擊更加機動靈活。同時,新型自行迫擊炮在設計中開始重視遠程部署能力,如韓國研製的81毫米自行迫擊炮“座駕”就是輕型輪式裝甲車,可用直升機吊掛運輸,並能裝進C-130等運輸機內。 二是融入網絡信息體系。體系作戰的“橋梁”是指揮控制信息網絡。能否更好地融入體系之中,已成為衡量迫擊炮先進與否的重要指標。當前,有的迫擊炮已具備了類似功能。如西班牙一家公司研製的EIMOS迫擊炮擁有先進的火力支援信息系統,藉助該系統,指揮員可以和前方觀察員聯繫,同時指揮十幾門迫擊炮對目標進行有效打擊。有些新型迫擊炮更加先進,能從其他偵察感知系統或指揮控制網絡上獲取信息,據此裝訂目標和調炮,完成打擊。今後,迫擊炮會進一步融入這張“智慧之網”,以便更快、更準確地作出反應,高效摧毀目標。 三是人工智能助力。隨着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以靈活作戰為主要特點的迫擊炮必將朝智能化方向邁進,以應對瞬息萬變的戰場環境。在強對抗環境中,如何快速辨識目標,如何縮短從發現到打擊的鏈條,如何更科學高效地作出決策,向人工智能借力是重要途徑之一。德國一家公司為迫擊炮設計的新型電子瞄準設備就初步體現出這種趨勢。該型電子瞄準設備在導航定位系統被干擾失靈的情況下,能夠依據現有信息,自主計算出目標的方位。 四是更加重視安全防護。俄烏衝突戰場上,一些自行迫擊炮被摧毀的場面發人深思,由此也可以看出進一步強化自行迫擊炮安全防護的重要性。除了快速機動、縮短射擊響應時間等舉措外,一些自行迫擊炮開始配備無人機,通過由無人機代替前沿人員偵察來提高其戰場生存能力。美國陸軍測試NEMO迫擊炮過程中,就將安全防護作為測試主要內容之一,也體現着這一發展趨勢。 供圖:陽 明 圖①:RAK自行迫擊炮;圖②:EIMOS迫擊炮;圖③:AM-120自行迫擊炮;圖④:搭載在“拳擊手”裝甲車底盤上的UT-120“十字弓”無人迫擊炮塔;圖⑤:NEMO迫擊炮;圖⑥:ALAKRAN車載步兵迫擊炮。 資料圖片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23: | 脯劣詩躉 是真的變 監躉了。悔不該不虛 | |
2023: | 破案了:他們搞革命根本就是為了打倒中 | |
2022: | 003航母彈射好辦,難在配電 | |
2021: | “跪殺”弗洛伊德的美國警察獲刑22.5年 | |
2021: | 印度洋上出現奇葩一幕 俄制艦載機從美 | |
2020: | 印媒還有不糊塗的:印度空軍世界第四, | |
2020: | 印度邊境部署22架阿帕奇武直,掛載352 | |
2019: | 因為女兒找工作,中國虎媽在美國再次引 | |
2019: | 美國軍工太強了:只用一款戰機 就讓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