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20會是超音速飛翼嗎 |
送交者: 嵐少爺 2024年07月06日10:31:31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轟-20會是超音速飛翼嗎在兩會期間,空軍副司令王偉被記者問到轟-20,回答一句“快了”,弄得人們心潮澎湃。在殲-20、運-20、直-20之後,轟-20可能是最引人注目的缺失了。 2000年,空軍司令劉順堯在新加坡香格里拉軍事論壇上提出,中國空軍從國土防空轉向“攻防兼備,首戰用我”。2021年8月31日,中國空軍新聞發言人申進科在珠海航展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空軍已經歷史性地跨入戰略空軍門檻。從那時開始,人們對中國空軍向攻勢空軍轉型的具體含義不管怎麼猜測,戰略轟炸機始終占有關鍵位置。 多年來,轟-20的各種傳聞一直不斷。眼下,王偉也只說“快了”,並無更多信息,結果是各種猜測統統回爐。 轟-20具有隱身能力,這大概是所有猜測中唯一的共同點。有了B-2和B-21的先例,轟-20很有可能是飛翼構型。一般認為是無尾飛翼,也有人認為是具有淺V形尾翼甚至可升降V形尾,可以在水平和淺V之間按需轉換。 可升降V形尾是有意思的構想。無尾飛翼需要用開裂式副翼產生不對稱阻力來控制方向。即使在飛行方向不需要補償的時候,也需要保持一定的開度,以保證一旦需要時動作靈敏,但永久性保持一定開度的控制面引起額外阻力。 在理論上,可升降V形尾在升起狀態下相當於常規的全動V形尾,可避免開裂式副翼的使用,提高方向安定性;放下到水平狀態時,改用開裂式副翼控制方向,但尾翼與機翼在同一平面上,隱身較好。 但可升降V形尾不僅結構和機械上很複雜,氣動和隱身上也可能魚與熊掌兼失。在放平狀態下,尾翼前緣和機翼後緣之間不可能嚴絲合縫;機翼和尾翼有各自的翼型,也不可能在接縫處做到氣動上的連貫和平整。間隙不僅是隱身大患,還構成嚴重的局部氣動干擾。在升起狀態,差動副翼的阻力換成垂尾阻力,也未必有多大的優點,不同控制機制之間的無縫轉換更是飛控難題。 轟-20可能是直截了當的無尾飛翼。 但最大的爭議可能還是坊間給轟-20加上的超音速要求。 無尾飛翼未必和超音速衝突,但超音速確實給無尾飛翼帶來極大的困難。 超音速要求翼型很薄,迎角很小,以避免過度的誘導阻力。迎角小不是多大的問題,但翼型很薄就問題大了。 飛翼的關鍵在於沒有機體,所有結構和重量統統用於產生升力的機翼。也就是說,人員、載荷、發動機都需要在機翼內。很薄的翼型顯然不利於容納這麼多東西。B-2實際上已經是不徹底的飛翼,中線部分大大加厚,用於容納飛行員座艙、彈藥艙、發動機艙。但B-2的機翼依然肥厚,翼內油箱有足夠大的容積。 換到超音速的薄翼型的話,翼內油箱就沒空間了,迫使中央部分大大加厚,那時也就和沒有垂尾的筒體-機翼構型差不多,談不上無尾飛翼了。 另一個問題是配平。 在各種速度、姿態、載荷下,飛機的重心和升力中心不會總是重合,需要平尾(鴨翼具有同樣的作用,以下以平尾統一代表)配平,保持平飛姿態。 對於亞音速飛行來說,升力中心通常在機翼1/4弦長的位置,也就是說,從機翼前緣算起,在機翼寬度約1/4的地方。實際機翼較少用規整的矩形,弦長隨展向上與機身中線的距離而變化,所以取平均弦長。升力中心一般認為在1/4平均弦長的位置。 機翼升力中心與重心之間的距離就是需要配平的俯仰力臂。平尾升力中心與重心之間的距離就是平尾提供的配平力臂。機翼升力與平尾升力可粗略認為由各自的翼面積決定。配平是力矩平衡的過程。平尾越是遠離機翼升力中心,需要的平尾控制面的面積越小。 但在超音速飛行時,由於激波的作用,升力中心會後移到1/2弦長的位置,也就是說,俯仰力臂突然加倍,導致嚴重的低頭力矩,這就是“馬赫埋頭”現象。在早期突破音障的試驗中,人們對“馬赫埋頭”現象認識不足,飛機剛突破音障就突然發生失去控制的俯衝,然後就是機毀人亡。 這有兩個原因。 首先,“馬赫埋頭”使得飛機不由自主地轉入俯衝,速度在重力作用下加快,加深“馬赫埋頭”的問題。 其次,用於俯衝改出的平尾控制力矩不足。常規平尾與垂尾相似,前半是固定的,後半是可動的舵面。突破音障時,鉸鏈線導致的激波屏蔽了舵面,使得改出控制非常不給力,甚至完全失效。 在血的教訓之後,超音速飛機的平尾改用全動平尾,在發生“馬赫埋頭”的時候提供足夠的控制力矩。但最重要的還是保證平尾相對於機翼平均弦長有足夠的控制力矩,也就是說,平尾位置要足夠靠後。蘇-27、F-22等超音速戰鬥機的平尾幾乎完全“懸掛”於尾噴口之後,就是為了獲得最大的平尾控制力矩。 這隻有筒體-機翼構型才可能。沒有機體的飛翼在本質上就不可能有太靠後的“平尾”。對於“純正”的亞音速飛翼,如果升力中心與重心位置大體重合,升力中心在1/4平均弦長,平尾(實際上是飛翼後緣的襟副翼)控制力臂的極限也就是3/4平均弦長,大大低於傳統筒體-機翼構型動輒幾倍甚至十幾倍的長度。 B-2的俯仰控制力矩不足是臭名昭著的問題,起飛和着陸時姿態奇怪地水平,部分原因就是因為難以拉出大迎角。設計要求從高空突防改為高低空兼優後,需要考慮低空抗陣風的問題,為此機尾改為複雜的“雙W”外形,以儘可能增加靠後的水平控制面面積。B-21取消低空突防要求,只需要考慮高空,陣風補償的要求大大降低,後緣恢復到B-2原始設計的簡潔的“單W”構型。 超音速減阻要求的大後掠三角翼的後緣相對靠後,但平均弦長也相應增加,水漲船高,俯仰控制的難題還因為速度快、反應窗口有限而更難了。最大的麻煩則是升力中心現在後移到1/2平均弦長,平尾力臂比亞音速情況又損失了1/4弦長。也就是說,亞音速飛翼本來已經有俯仰控制力矩不足的問題,超音速把問題極大惡化了。 大大增加控制面面積,採用推力轉向,甚至用前緣控制面與後緣控制面一起一抬一壓,辦法總是有的,代價也是大的。最終就是是否值得的問題了。 轟炸機能達到超音速是有用的,問題在於代價是否值得。超音速作為突防手段早已過時,超音速對於打擊時間敏感目標的作用則可由導彈的速度代替。要實現超音速,在百噸以上的飛機和幾噸的導彈之間,後者要容易得多。如果使用高超音速打擊導彈,轟炸機是否超音速更加無所謂了。 氣動上的困難和缺乏實用價值,使得轟-20不大可能為超音速飛翼。 轟-20最可能的構型依然是高亞音速無尾飛翼,在隱身、航程方面達到最優,在氣動上也比較成熟。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23: | 小林:習近平的心理極其扭曲!將搞出更 | |
2023: | 中國金融圈抓親外國「內鬼」告一段落 | |
2021: | 我覺得吧,香港那個刺殺警察的黑衣人的 | |
2021: | 打倒中國共產黨就行了麼? | |
2020: | 印度盲目增兵凸顯劣勢:裝甲師被困山谷 | |
2020: | 中國在喀喇崑崙山口部署相控陣雷達 陣 | |
2019: | 沒有蔣介石918賣國就沒有七七事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