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德國人覺得委屈非常正常,因為這個和約本身就是個不平等條約。首先,我們看下《凡爾賽和約》的具體內容。《凡爾賽和約》中,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責任歸結為德國及其盟國,德國需要為戰爭賠款1320億馬克,德國每年支付20億馬克,並上交當年出口總額的25%。割讓部分領土,剝奪德國在海外的所有殖民地。根據這個條約,德國失去了戰前 13% 的領土、10% 的人口、15% 的耕地以及 75% 鐵礦石儲量。
其中,1.將莫雷斯納、歐本及馬爾梅迪全部領土割讓給比利時;2.同意盧森堡退出德意志關稅同盟;3.將阿爾薩斯洛林歸還給法國;4.將薩爾煤礦的開採權交與法國,管轄權交與國聯,15年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5.石勒蘇伊格北部地區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1920年3月公民投票結果是歸屬丹麥) ;6.承認捷克斯洛伐克與波蘭的獨立,將上西里西亞南部的忽爾欽地區交給捷克斯洛伐克,將波美拉尼亞部分地區、大部分西普魯士地區和一部分東普魯士地區交給波蘭;7.但澤作為自由市獨立出來,由國聯專員管轄;8.上西里西亞通過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1920年10月,經國聯裁定,上西里西亞的北部和西部重歸德國,南部劃給波蘭) ;9.放棄東普魯士東部涅曼河右岸的梅梅爾地區;10.承認並尊重奧地利在協約國規定的疆界內保持獨立。在軍事上,嚴格限制德國的軍事力量。條約規定德國軍隊的規模限制為10萬人以內的陸軍和1.5萬人以內的海軍,廢除義務兵役制,禁止擁有重炮、坦克、潛艇、軍用飛機等武器,解散總參謀部及類似組織等。
海軍軍艦最高限額為:戰鬥艦、輕巡洋艦各6艘,驅逐艦、魚雷艦各12艘。德國不得在學校和體育組織中進行軍事訓練,不得向國外派出軍事使團,德國公民不得在其他國家服役或接受軍事訓練。在協約國駐軍方面,萊茵河以西領土由協約國實行軍事占領,作為德國履行和約的保證;萊茵河以東50公里以內的地區和赫爾果蘭島上的堡壘要塞,以及位於北海和波羅的海之間的海上工事都必須拆毀。在經貿方面,德國關稅不得高於他國,協約國對德國的輸出入貨物不受限制,德國在敵國和中立國的資產全被沒收。其次,我們重新審視下戰爭的爆發和責任。《凡爾賽和約》把德國及其盟國視為戰爭責任國,並對其進行嚴厲處罰,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是薩拉熱窩事件,也就是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普林西普槍殺。這次事件導致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隨後協約國英國、法國、沙俄對奧匈帝國和德國宣戰,德國、奧匈帝國對協約國宣戰。戰爭的爆發是薩拉熱窩事件,而在戰爭爆發前,英國、法國和沙俄締結的協約國軍事集團和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的同盟國軍事集團的形成,早就註定了戰爭的爆發。軍事集團的形成,則源於殖民地之爭和歐洲本土的戰亂。時間進入19世紀末20世紀初,殖民地基本上被瓜分殆盡,老牌殖民帝國英國、法國占領的殖民地最多、條件最好,後起的德國只能分得面積小、條件差的殖民地,在經濟實力上超越英法的德國,不滿足於現有的分贓現狀,對英法發起挑戰。
在歐洲大陸上,先是法國壓制分裂的德國,尤其是拿破崙時代,德國深受壓迫。後來崛起後的德國,發動普法戰爭,法國慘敗,德國成為歐洲大陸第一強國。英國則採取大陸均衡政策,拿破崙時期法國強大,英國聯合普魯士(德國前身)等壓製法國;普法戰爭後,又聯合法國抗擊新崛起的德國。歐洲國家積怨已久的矛盾,使他們之間的集團大戰隨時爆發,兩大軍事集團最終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歐洲各國爭鬥的必然結果,把責任完全歸咎於德國及其盟國,顯然是戰勝國的姿態和戰敗國的無奈。《凡爾賽和約》為二戰爆發埋雷。《凡爾賽和約》割讓德國領土、瓜分德國海外殖民地,並讓德國賠償巨額戰爭賠款,在戰後初期,協約國對德國領土的軍事占領、對德國戰俘的扣留、波蘭人在東部的民族主義行為以及持續的海上封鎖,導致了德國人普遍遭受苦難和物資匱乏,加劇了德國民眾對協約國的怨恨情緒。
協約國用武力逼迫的方式,把戰爭責任完全推給德國及其盟國,並不能說服德國人,他們雖然短期受武力壓迫被迫接受,卻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協約國讓德國每年賠償20億馬克的戰爭賠款,實則是竭澤而漁,德國很快陷入經濟危機,無力償還。德國和比利時的軍隊以德國無法及時支付戰爭賠款為由,在1923年開進魯爾工業區。面對這一情況,德國政府採取消極抵抗政策,直接擺爛,禁止與入侵者合作,並終止償付賠款。此後,德國經濟完全陷入停頓,馬克幣值暴跌,通貨膨脹嚴重,中產階級破產,德意志人對猶太人的仇恨加深,對民主的厭惡增強,為日後納粹黨的崛起埋下隱患。
協約國對德國的宰割和極限壓榨,非但沒有獲得預想的經濟利益,反而激起了德國強烈的復仇情緒,希特勒正式利用了德國民眾的復仇情緒,納粹成功掌權,崛起後的德軍迅速橫掃歐洲,英法遭受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更加悲慘的命運。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古今中外概莫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