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烏克蘭軍隊跨境作戰的第十二天,隨着烏軍持續向前推進,俄方在庫爾斯克州的防線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昨日,烏軍成功向前推進了1至3公里,而俄軍卻未能組織起有效的阻擊,這一態勢讓國際觀察家們紛紛對俄軍的準備狀態提出質疑。愛沙尼亞國防軍副參謀長普塞普中校直言不諱地指出,俄羅斯顯然尚未為庫爾斯克州的反攻做好充分準備,並預測俄軍可能會轉而採取挖戰壕固守的策略。
然而,俄媒披露的一項舉措卻揭示了這一策略實施的艱難:俄方正以高達4000美元的薪資招募工人前往庫爾斯克挖掘戰壕,但響應者寥寥。這背後的原因不言而喻——許多人意識到,一旦戰壕建成,他們很可能就會被徵召入伍,穿上軍裝,拿起武器,而非如承諾般獲得豐厚的報酬。
在庫爾斯克州的核心地帶,塞姆河及其上的三座橋梁成為了戰略焦點。俄軍在河的西部構築了堅固防線,並依託橋梁從東部內地向駐守科列涅沃鎮的2000多名士兵運送補給。這些橋梁不僅是生命線,也是俄軍撤退的關鍵通道。然而,烏軍顯然已將這些橋梁視為必除之患。
前幾日的嘗試中,烏軍利用海馬斯火箭彈對最近的一座橋梁進行了打擊,但僅造成橋面輕微損傷,未能徹底摧毀。然而,8月16日,烏軍的一架F-16戰鬥機攜帶JDAM導彈精準出擊,這座堅固的大橋瞬間化為廢墟。這一幕不僅彰顯了烏軍空中打擊力量的增強,也預示着未來幾天內,俄軍在科列涅沃的處境將更加艱難。
與此同時,烏軍正全力推進對科列涅沃鎮的進攻。該鎮與烏克蘭有鐵路相連,其戰略價值不言而喻。控制科列涅沃,意味着烏軍可以通過鐵路向俄境內深入輸送補給,從而極大地增強作戰能力。目前,這2000多名俄軍已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其命運堪憂。
在戰場之外,國際輿論的焦點也集中在庫爾斯克州。各國媒體紛紛湧入被烏軍占領的城鎮進行採訪報道。CNN和美聯社等主流媒體發布的文章和圖片,展示了戰爭給當地居民帶來的深重苦難。然而,這些報道在提及俄軍入侵烏克蘭初期的情景時卻顯得含糊其辭,似乎有意迴避了俄羅斯民眾當時對戰爭的支持態度。
另一方面,一段關於俄軍殘忍殺害烏軍俘虜的視頻在社交平台上廣泛傳播,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這種野蠻行徑不僅違反了國際法和戰爭倫理,也進一步加劇了俄烏之間的仇恨和對抗。
對於烏克蘭而言,庫爾斯克州的行動只是其整體戰略的一部分。斯特列科夫的“諫書”雖然提出了克里米亞作為潛在目標的觀點,但烏克蘭方面的真實意圖顯然更加複雜多變。他們可能會根據俄軍的反應靈活調整戰術策略,以最大化地利用戰場優勢。
隨着局勢的逐漸明朗化,西方媒體也開始改變對烏克蘭的看法。《每日電訊報》的評論文章標誌着一種趨勢的轉變:國際社會開始認識到烏克蘭在這場衝突中的堅韌和潛力。對於烏克蘭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也是他們繼續堅持鬥爭、爭取勝利的重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