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職的“克格勃”和背鍋的俄軍 |
送交者: 一劍破天 2024年08月26日19:05:53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前哨站|失職的“克格勃”和背鍋的俄軍核心提要 1. 俄羅斯殘缺的“格洛納斯”與北約龐大的衛星系統相比本就處於劣勢,且俄軍指揮結構對基層單位戰場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要求很強。因此,信息化普及較低的俄軍對烏軍進攻庫爾斯克一無所知也就不足為奇。 2. 庫爾斯克地區缺乏大型人口聚集點,唯一的大型天然氣設施牽扯了許多歐洲和烏克蘭能源巨頭的利益。俄軍對此一直抱有僥倖心理,自然不會用心防禦。 3. 普里戈任“叛亂”事件後,瓦格納此前在庫爾斯克邊境防禦和民兵訓練工作宣告停止,大量正在修築的防禦工事爛尾。烏克蘭突襲庫爾斯克時,該地區既沒有主力部隊,也沒有瓦格納系民兵,百里無人的大平原令烏軍一度暢行無阻。 文|鳳凰網軍事特約作者 尤金少將 2024年8月6日,烏克蘭軍隊以6個旅的兵力對庫爾斯克發起攻擊,十餘個檢查站內的俄羅斯邊防部隊因準備不足被打敗。此後烏軍一度如入無人之境,在很短時間內就占據了庫爾斯克州西南部的大片區域。 圖為一輛加裝防護頂棚的烏軍T-72B3主戰坦克正在向庫爾斯克州快速駛去 戰線之外,烏克蘭網絡戰、信息戰與宣傳部門火力全開,大肆發布虛假消息,例如:俄軍成建制投降、烏軍已占領庫爾斯克核電站、奪取庫爾斯克工業區等。 這些消息一方面在該地區製造了很大混亂,逃難的居民、進攻的烏軍與趕赴前線的俄軍擠在一起,既導致俄空天軍對地支援不得不投鼠忌器,也導致俄地面部隊增援與遭遇戰反應速度嚴重下滑。另一方面,烏克蘭宣傳部門賣力工作也極大地鼓舞了西方國家的信心,為烏贏得了大筆援助。 8月17日,俄軍調遣11個營緊急增援庫爾斯克。 當然,比起網絡信息,更值得大家關心的是戰場情況。是什麼導致俄羅斯對烏軍突襲缺乏準備?又是什麼導致俄軍在此地布防如此稀鬆? “格洛納斯”VS北約衛星系統 庫爾斯克攻勢最令人意外的莫過於其突然性。在烏軍於蘇梅州發起進攻前,俄軍在當地的防禦力量僅有一個邊防團與第144摩托化步兵旅,且後者主要分兵駐紮於州南部的機場與北部首府地區。可以看出,俄軍對即將發起的突襲幾乎毫不知情,其兵力與武器裝備更是處於極端劣勢,以至於在戰鬥開始後的一周非常被動。 圖為在庫爾斯克地區被俘虜的俄軍士兵 很多人將此歸咎於“格洛納斯”系統的無能,但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下該衛星系統的功能,以及目前所能提供的服務。“格洛納斯”儘管在設計上屬於全球定位系統,但其發射和在軌衛星數量其實相當有限,遠不如美國GPS系統。 圖為俄羅斯最新型“格洛納斯”-K2導航衛星 “格洛納斯”能有效覆蓋並提供高精度位置信息的範圍,基本上只局限於南至埃及、西至德國中部、東到白令海峽的橢圓形地區。 俄軍T-90M主戰坦克可適配“格洛納斯”系統(圖為T-90M坦克內部) 且俄軍的信息化只普及於軍改後新研發的武器裝備上,比如新列裝的旅級指揮系統、T-72B3、T-90M主戰坦克與2S19M、2S35自行火炮等。而衝突爆發後大量補充的老舊武器、指揮車輛等裝備基本都沒適配“格洛納斯”系統。 俄軍指揮結構又對基層單位的戰場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要求很高。在這種情況下,本身就缺乏“格洛納斯”系統的邊防軍與遠離邊境線的144旅對進攻一無所知也就不足為奇了。 圖為烏軍裝備的“星鏈”終端 當然,烏軍這種幾乎不做炮火和航空支援準備,不考慮後續兵力和資源補充,直接突襲的策略也確實很容易讓防守方措手不及。 與俄方不同的是,烏軍及其背後的北約具備強大的情報收集和處理能力。北約各國幾十套衛星系統可以為決策層提供完善的軍事信息,這些系統甚至都不一定是軍用的。 歐洲“伽利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由30顆衛星組成,包括24顆工作衛星,6顆備份衛星。 比較典型的案例是在衝突初期,烏軍多次使用北約火災監視衛星對俄軍位於森林地帶的炮兵部隊進行定位,並使用“海馬斯”火箭炮實施打擊,給俄軍造成了巨大損失。除此之外,烏克蘭網絡戰能力也不容小覷,從烏軍公布的戰果上看,他們成功黑入了庫爾斯克多個居民點、鐵路與城市監控系統,對俄軍沿主幹道行軍的部隊和駐紮位置幾乎瞭如指掌。 龐大的外部支援也允許烏方不斷消耗無人機實施戰術偵察。相比而言,俄軍的情況就相當被動,且這種情報劣勢在短期內根本無法改變。 戰略上的大意與僥倖心理 即便在情報上處於劣勢,俄軍也不應該出現一個邊境州可用兵力不足五千的情況,這是對國民的不負責任,原因恰恰是俄羅斯決策層的僥倖心理所導致。 圖為“北溪”1與“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路線圖 2022年衝突爆發前,俄羅斯到歐洲的兩條天然氣大動脈之一就是“北溪2號”,另一條便是自庫爾斯克出發,經烏克蘭抵達東歐的管道。 該管道的存在使得庫爾斯克州擁有許多歐洲企業和辦事處。在“北溪”2號被摧毀後,除了俄羅斯至土耳其管道外,歐洲和俄羅斯之間便僅剩下這一條有效的天然氣管道。 據8月9日報道,烏克蘭軍隊稱已經控制了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位於庫爾斯克地區蘇賈的一處設施。 從經濟、政治與戰後利益角度來看,歐洲方面都不太可能允許烏軍摧毀或威脅這條管道,而烏克蘭內部的能源巨頭們顯然也不會讓軍隊威脅自己未來的效益。 圖為烏軍占領蘇賈后升起烏克蘭國旗 既然該設施不易被威脅,附近又缺乏較大的人口聚集點(烏軍在庫爾斯克用一周時間奪取的“戰略要地”蘇賈,也只是一個常住人口不到5千的小鎮),俄軍自然不會用心防禦。 所以自2023年10月之後,當地駐軍就一直只有這些,至多再派遣一兩個動員旅、後勤或醫療單位,當地兵力峰值幾乎從未超過8千人。 隱患的誕生與爆發 不過,庫爾斯克的防禦也並非一直如此疏忽。在2022至2023年間,庫爾斯克邊境地區曾建造和發掘過工事區和炮兵掩體,但它們在被烏軍突破時根本沒有駐軍,其中的大部分甚至沒有完工。 圖為庫爾斯克地區的俄軍戰壕 而導致這一情況出現的原因便是去年的“頓河畔羅斯托夫事件”,也就是普里戈任“叛亂”。 在2023年巴赫穆特戰役結束後,瓦格納僱傭兵公司實力遭遇較大損失,其主力開始退出主要交戰區,隨後進入後方補充休整。在此期間,瓦格納公司的主要業務便是督造邊防工事、訓練邊防民兵和進行駐地防禦。 但隨着普里戈任在2023年6月25日發動“叛亂”,各地瓦格納部隊的軍事任務均告停止。瓦格納被轉移部署至白俄羅斯,其之前的邊境整備和軍事訓練工作也不了了之。 圖為瓦格納訓練的庫爾斯克民兵部隊紀念普里戈任和烏特金 由於俄羅斯政府擔心類似的叛亂情況繼續發生,許多瓦格納訓練出來的民兵防禦部隊被解散,或被部署到非關鍵地帶。所以,在既沒有主力部隊,也沒有瓦格納系民兵守備情況下,庫爾斯克邊境自然是百里無人,漏洞百出。 除此之外,由於之前烏軍使用火箭炮與戰術導彈攻擊動員兵訓練營地,造成許多應徵者傷亡。 2023年1月1日,烏軍襲擊了俄軍在馬卡耶夫卡訓練新兵的一座營地,造成數百人傷亡。 為了避免類似的非交戰傷亡情況再度發生,俄軍開始將動員兵訓練設施與駐地內遷。儘管這可以避免非正面戰鬥時的傷亡,但同樣導致大量生力軍駐地遠離邊境線,無法實時對前線展開支援,還導致大量部隊在趕往前線支援途中被衛星與監控系統全程監視,被摧毀於行軍途中。 根據各方視頻統計,俄軍至少有2個摩托化步兵連和1個混成排在趕赴庫爾斯克交戰區域途中因導彈和遠程火箭炮密集攻擊而出現嚴重人員傷亡與裝備損失,不得不退出戰鬥。 圖為一支前往庫爾斯克前線支援的俄軍車隊遭烏軍“海馬斯”火箭炮襲擊後傷亡慘重 諷刺的是,之前由瓦格納所培訓的民兵成員,儘管遠離既定防衛區,卻反而發揮了關鍵作用。蘇賈城內不足700名瓦格納系民兵在烏軍進攻中堅守了4天才不得不撤離,且沒有出現大量被俘和陣亡的情況。 在庫爾斯克州南方檢查站的民兵更是配合邊防部隊與警察成功擊敗了烏軍先頭部隊,使後者誤判了俄軍規模,進而失去了憑藉速度與裝備優勢威脅乃至奪取庫爾斯克核設施的可能。 圖為網傳被庫爾斯克民兵俘虜的烏軍軍官(右) 此外,大量散落在各地的民兵成員也在各自定居點周遭對烏軍小規模火力偵察部隊實施了襲擊,給烏軍先頭部隊造成了一定傷亡和挫折,為144旅前出與其他各路援軍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綜上所述,造成庫爾斯克州西南地區被大面積占領的原因,並不是俄軍的能力問題,而是俄羅斯政府高層的戰略誤判,以及自瓦格納叛亂後留下來的“爛攤子”。 俄國防部8月20日宣布組建三個新集團軍。俄防長別洛烏索夫稱,“庫爾斯克”、“別爾哥羅德”和“布良斯克”三個集團軍將負責保護這三個地區的國土和民眾。(圖為俄羅斯防長別洛烏索夫) 許多評論人士將矛頭指向了新防長別洛烏索夫和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但顯而易見的是,對西方的誤判不是來自這兩個人,而是克里姆林宮與國家杜馬。當然,他們確實需要為俄軍在瓦格納問題之後庫爾斯克防線爛尾,以及作戰部隊部署過於靠後的問題負責。不過比起這些,對現在的俄軍而言,如何解決紹伊古軍改以來,部隊嚴重欠缺信息化作戰能力和漏洞百出的情報系統才是所有問題的重中之重。 |
|
|
|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23: | 朗讀《馬說》 | |
2023: | 朗讀《馬說》 | |
2022: | 習不鳥拜逼停止軍演 孟晚舟抗美計劃曝 | |
2022: | 日本擬布署1000反艦導彈封鎖共軍(立刻 | |
2021: | 兩次爆炸襲擊,死傷200餘人!美國總統 | |
2021: | 全球第一款四代坦克,一輛可以換三輛T- | |
2020: | 俄羅斯到底什麼態度?不得已支持盧卡申 | |
2020: | 最先打醒全世界的,並不是海灣戰爭,而 | |
2019: | 敘利亞空軍對土軍發動空襲,土耳其特種 | |
2019: | 俄宣布蘇57用上AI技術 中國蘇35已裝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