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爾歇機場的天空中,一架塗着碩大蘇聯紅旗的圖-144超聲速客機以190米高度在03跑道上進行低空通場,引起周圍觀眾一片驚呼,這一幕發生50年前的1973年6月3日。機組人員顯然不打算簡單重複上一次表演的動作,他們加大油門大角度爬升到1200米高度,在觀眾視野中,飛機隨機開始以不正常的樣子開始失去高度,4秒鐘之後就掉到了750米,飛機向左側滾轉到40度側傾,一度產生4g—4.5g的正過載。在280米高度和780千米/小時速度下,飛機左翼前部結構失效並發生分離,掉落的部分擊中了左翼主體,穿透了翼內油箱。圖-144徹底失控,飛機在空中發生解體,帶着火焰墜落在古桑維爾。機上6名機組人員全部喪生,地面上8人死亡,此外還有28人受傷,多座房屋被毀。
精彩的飛行表演以慘禍收場,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重視。蘇聯和法國展開了聯合調查,調查組在1974年7月28日給出了一份報告,稱飛機製造和操作中並無異常,人為因素干擾是事故最為可能的原因。在當時的冷戰背景和思維影響下,這份報告迴避了不少細節,不能算是充分詳實。於是一時間各種猜疑甚囂塵上。其中最具陰謀色彩的說法是,英法“協和”設計團隊知道蘇聯人準備偷竊“協和”設計資料,因此特別弄了一份暗藏結構缺陷的圖紙讓蘇聯人得到,這簡直是航空競賽版的“蔣干盜書”。不論真實與否,這一說法還是打動了不少人,畢竟西方一直宣揚圖-144就是工業間諜加持設計的“協和”拷貝版。
真相需要時間來揭示。1999年,參加過聯合調查的部分人士終於給出了事件的真實經過。在圖-144在布爾歇機場低空炫技的同時,一架法國“幻影”III戰鬥機從斯特拉斯堡起飛,接近表演空域。圖-144爬升到500米高度時機組人員突然發現了前方略高一些的“幻影”III,這顯然干擾了機組人員的操縱。幾秒鐘後,“幻影”III機組接到指令,要求其脫離航展表演空域——按照當時的規則,巴黎航展上每一架表演飛機周圍8千米都是淨空區。遵照指令“幻影”III飛行員駕機左轉,這一來“幻影”III在圖-144機組的視野中顯得更大。為了避免危險接近,圖-144的機長試圖推杆規避,這一動作讓飛機出現了1g的負向過載,這種量級的負過載恰好擊中了飛機結構強度設計的薄弱點,結果左翼部分結構失效,飛機在兩側失衡升力作用下向左滾轉倒扣,進而繼續解體並在空中爆炸。圖-144的設計過載可以達到正向7g,但是負向過載只有1g,這一指標顯然被一心躲避“幻影”的圖-144飛行員忽略了。這一番機動的結局是,圖-144和“幻影”III的確沒有發生空中相撞,但是圖-144卻化為地面上散落扭曲的無數殘骸。
蘇聯人一度認為法國“幻影”的出現是故意為之,然而法國人不是為了給圖-144製造麻煩,其實他們是打算讓“幻影”III從空中視角拍攝圖-144前部那神奇的活動小翼。後來法國人才承認“幻影”III的存在,存在,以及蘇聯人並未被事前告知的事實。
客觀地說,圖-144S的問題並不只存在於設計過載指標上。早在圖-144原型機參加完1971年巴黎航展後經停華沙時,技術人員就在機體上發現了一條很大的裂縫,這是結構失效的典型徵兆。圖-144一些結構部件是使用大型鍛件經機械加工而成,這在當時被認為是比較先進的製造工藝,實際上這對加工技術以及成品質量檢查要求極高。任何加工中的瑕疵,都可能在大型合金結構件上留下應力缺陷,從而讓它們在設計指標允許載荷範圍內下產生裂縫甚至徹底失效。為了搶進度比“協和”提前首飛,圖-144關鍵結構件上沒有採用止裂設計,這導致應力裂縫一旦出現就會快速擴展,滑向難以發現卻又無可挽回的深淵。1976年,在反覆加載試驗和靜力試驗中,一架圖-144S機體在設計應力指標70%時就出現了裂縫,而且迅速向兩側擴展了好幾米。後來在熱載荷飛行模擬測試中,圖-144的機體再度出現裂縫。如此看來,圖-144的悲劇,其實早在並不寬裕的設計和測試時限中已經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