渦扇15版殲20再次“代際躍升” |
送交者: 一劍破天 2024年09月09日23:01:05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近日,國內外社交平台上流傳着一張配置第四代小涵道比發動機“渦扇-15”的新型殲-20高清照,然而細心的網友會發現,這張圖其實早在一個多月前就已經出現過,但不論如何,這是目前我們在互聯網上能夠看到的最為清晰的渦扇-15版殲-20.不少人將其稱為“殲-20B”(也有人稱其為殲-20A完全體)。 一個多月前,此圖就已經在國外社交平台上傳播: 渦扇-15版殲-20早在去年就已經首飛,當時就有視頻流出: 澎湃的動力使得殲-20能夠在更短滑跑距離內一飛沖天。 有了高清圖就可以和當前列裝版本對比一下了: 配置渦扇-15的殲-20B(上)與當前列裝版本(下) 從外觀看,殲-20B有幾處顯著不同,除了渦扇-15發動機尾噴口更長的收斂片,就是新機型高高隆起的脊背,以及在脊背壓縮下尺寸縮小的座艙蓋。 為什麼殲-20B脊背要高高隆起? 有人認為,殲-20B裝備小涵道比發動機渦扇-15(涵道比相較於渦扇-10C更小)之後,超音速巡航與超音速機動能力將得到大幅躍升,但同時也帶來了耗油率更高的問題,因此需要擴充機內油箱容積,所以脊背就隆起了。 實際上是因為換發之後,機體需要適配新發動機,進而需要進行面積率修形,而機內空間的擴充則是在修形需求下的衍生利好因素。 另外,座艙蓋尺寸的縮小,也直接限制了飛行員的後向目視觀察範圍,這事對於正在向五代半水平衝刺的殲-20B而言完全不是事,因為該機具備座艙透視功能,在新一代智能頭盔與光電窗口的幫助下,飛行員可以毫無阻擋地穿透機體進行全向觀察。 下半球分布式光電系統 渦扇-15也進行了利於反雷達探測的鋸齒化修形,此種設計其實多年前就已經在渦扇-10C上進行了應用。 渦扇-15 渦扇-10C 網友們覺得有點遺憾的是,渦扇-15並沒有配置矢量噴口,對此,去年殲-20總師楊偉就曾在一次演講中回應過這個問題,這是他的原話:那一次航展上也有記者問我,殲-20什麼時候裝(矢量動力),我回問,你咋知道沒裝,在這可以說,不打算裝了,機動為王(現在是信息為王,以後是智能為王),後邊打的不是這個仗,有些東西,做航展嘚瑟嘚瑟可以,最後,我們是追求實效的。 也就是說,殲-20B的設計理念已經超越了過去第五代戰鬥機的標準桎梏,是朝着五代半戰機,甚至部分應用第六代戰機技術的全新跨代領先機型,是再一次的“代際躍升”。 矢量發動機我們能不能做?六年前珠海航展上驚艷亮相的殲-10B TVC矢量動力驗證機已經給出了答案,該機在航展現場毫無顧忌地做出了眼鏡蛇、J-turn、落葉飄等一系列超機動動作。 殲-10B TVC 矢量動力驗證機 能做不代表就一定要去做,談到這不妨談個題外話,航天領域也有類似的案例。比如祝融號火星車,大家對他沒有裝備核動力電源也是耿耿於懷,該車最終的確沒能扛過火星塵暴,進而無法甦醒。核動力電源我們能不能做?當然也能做,但是需要時間、以及各類資源的投入,如果當時我們選擇核動力電源,那麼就鐵定趕不上2020年的發射窗口,就無法在更早的時間內掌握繞落巡火星的工程能力,由此帶來的連鎖反應就是,無法在既定的2030年實現人類首次火星採樣返回的壯舉。 祝融號在火星表面 天問三號火星採樣返回任務 大系統工程的技術決策往往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祝融號火星車是如此,殲-20也是如此。 大系統工程也需要取捨,正如殲20總師楊偉七年前說的一番話:任何一個產品都有取捨,沒有取捨的產品不是一個好產品,你有針對性的目標,比如,依據未來戰爭的特點要突出一些東西、舍掉一些東西,這是必須的。 仔細推敲一下就會發現,這番話其實已經為殲-20B的設計思路埋下了伏筆。 渦扇-15的多項技術指標已經事實上超越了F-22所用的F119發動機,後者配置有矢量噴口,也正因此該機損失了相當一部分的推力指標,沒有絲毫推力損失的渦扇-15在殲-20B上裝機應用會帶來什麼效果? 正如楊偉總師說的,以前是機動為王,後邊打的不是這個仗。那會是什麼仗?自然是信息為王、智能為王。 如何發揮出信息力與智能力?渦扇-15除了會帶來澎湃的動力,更會為載機帶來更為充沛的能源供給,從而使得一些高耗能的高態勢感知設備可以裝機應用,不僅裝機應用,而且可以在充沛的能源供應下長時間開機盡情應用。 另外,渦扇-15的高推重比將會進一步放大殲-20的超音速巡航能力,在戰時,它就可以在預警機、偵察機等信息獲取平台的指引下,快速抵達戰位,率先發起先發制人的打擊。 另外,高推重比的優勢與殲-20原本就有的鴨翼、邊條翼升力體氣動布局的超音速飛行優勢相結合,超音速機動能力會更強。試想一下,在沒有渦扇-15的時候,殲-20就已經有了很強的超音速飛行與機動能力,飛行員直接評價它是“靜如處子動如脫兔”,換發之後會是什麼狀態?只能說,難以想象。 近些年來,中國高科技裝備不斷湧現,由此也給外國網友帶來了一波又一波的認知刷新,他們有的驚訝於我們的科技實力,也有一些是思想鋼印特別牢固的。 外國網友對換裝渦扇-15的殲-20B的評論(機器翻譯): 個別外國網友的嘴硬並不能化解他們已經面對的,或即將面對的技術劣勢,對此,美軍太平洋空軍司令威爾斯巴赫的感觸是最為深刻的。 兩年前,威爾斯巴赫披露了F-35戰鬥機與我軍殲-20戰鬥機之間的一次交鋒,他說,他對殲-20與空警-500之間的協同作戰能力印象深刻,但還沒有因此而睡不着覺,但是,如果美軍不進行現代化改造,那麼,他就要因為喪失空中優勢而失眠。 美軍太平洋空軍司令威爾斯巴赫 兩年後,讓這位美軍司令失眠的殲-20B完全體如約而至。對此,美軍有什麼進展嗎? 作為裝備數量最大的美軍第五代戰鬥機F-35.其持續改進計劃也一直在進行着,但最近卻傳出因為技術限制和成本超支問題疊加,導致其Block4改進計劃徹底流產,必須推倒重來。 F-35A 換發之前的殲-20相較於F-35.論超音速巡航能力,二者是半斤八兩的關係,但在小展弦比高升力體氣動布局支持下,殲-20在換發之前就已經擁有超音速飛行與超音速機動優勢,加上二者之間的態勢感知能力是旗鼓相當。 也就是說,沒有換發之前的殲-20已經可以與F-35對抗,並擁有局部技術優勢。與此同時,我軍的體系戰能力進步更大,前不久亮相中泰“鷹擊-2024聯合訓練”的運-9雷達干擾機就是一個典型案例,該機加入空警-500與殲-20的體系之後,可以對敵預警機及其它載機雷達進行電磁壓制,從而構建單向透明戰場,話說這樣的組合會不會讓那位美軍司令的失眠問題更為嚴重呢。 運-9雷達干擾機 另外,還有一些人對創造4S指標的F-22一直抱有一種難以逾越的認知限制。但是,最近該型機的一個表現就可以刷新認知了,F-22雖然擁有較強的機械化能力,比如超音速巡航、超音速機動,但是其信息化戰力卻早已落後於時代,對此美軍也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一直在想辦法提升其態勢感知能力。 為了擴充該機型的光學探測能力,不得不採取外掛的方式加裝前視紅外搜索吊艙,這個吊艙一裝,至少有兩個負面影響,首先是超音速巡航能力受限,再就是破壞隱身。 F-22加裝前視紅外搜索吊艙 可以看到,F-22的機體是很難進行改進升級的,而我們的殲-20這幾年來,各種改進型卻是層出不窮,為什麼反差這麼大? 對此就不得不感嘆我方設計人員對作戰勝利負責的強大責任心,以及高瞻遠矚的技術決策。我們都知道2001號殲-20原型機是2011年1月11日首飛,但實際上該機的計劃首飛時間更早,至少比實際首飛時間要早一年,為什麼推後了呢?殲-20副總師王海峰多年前就曾在央視披露過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 他說,我可以舉個例子,就這架飛機,裡邊的系統架構都定了,硬件都完成了,軟件都編完了,飛機準備首飛,這時候我們經過綜合分析發現,如果按照這個架構下去,將來到部隊這個飛機是能用,但是用不起,帶來的代價比較高,負擔很重,所以當時做了一個決定,把裡邊的系統架構推翻了重來,那做這個決策是非常痛苦的,多少個設計人員做完的工作要重新來,時間還要延後,做了這個決定以後,現在回過頭來看,帶來的收益遠遠不止一年,是幾十年的收益。 王副總師這裡所說的設計推翻重來指的就是殲-20的擴展升級能力,如果當時我們沒有決策推倒重來,那麼殲-20就會面臨和F-22一樣的升級難題。我們只用一年的代價,就換來了後續幾十年殲-20的快速迭代升級的制勝道路,可以說當年這項決策是功不可沒的。 如果不是有對國家負責的強大責任心,是很難有此作為的。而這種責任心對於大洋彼岸那種只顧眼前利益的軍工複合體而言,簡直就是奢望。所以,他們如今的頹勢以及未來的落後將會是必然。 |
|
|
|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23: | 中科院推出三納米光子芯片 | |
2023: | 華裔廢柴傳奇 | |
2022: | 仔細看了看,趙大軍寫的是“羑裏”,按 | |
2022: | 紅二袋紅三袋們真的真不要譏笑習近平是 | |
2021: | 衛星捕獲美艦闖南沙島礁蹤跡:自西北方 | |
2021: | 韓國海軍這次的“世界第八”有多少含金 | |
2020: | “鴻蒙操作系統”這次為什麼沒能將穿補 | |
2020: | 超空泡技術:航速超過200節的魚雷,改 | |
2019: | 毛澤東不怕失敗, 1965年重上井岡山 | |
2019: | 中國075兩棲攻擊艦開始上底漆 年內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