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無敵88炮:平均耗彈16000發才能打下一架飛機
送交者: 一劍破天 2024年09月26日21:55:43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圖片

  在軍迷圈裡有這樣一句話:“防空防空,十防九空”,常被用來調侃防空導彈出現之前使用高射炮進行防空作戰的低效,這種看法不僅流傳於軍迷之間,也存在於專業研究領域。在導彈時代之前最大規模的防空作戰是二戰歐洲戰場上德國空軍抵禦英美戰略轟炸的行動,而戰後評估德國本土防空作戰時,很多人關注於德軍戰鬥機的作用,而忽略地面高炮的效能。

圖片

  ■美劇《空戰群英》中,B-17機群穿行於德軍高射炮彈的爆炸黑雲之間。

  英國官方關於對德戰略轟炸的一份調查報告稱:“(德軍)高射炮數量充足,但相對而言其雷達引導能力低下,即使在數量最多的時候也不能證明是一種非常致命的武器。”還有一些學者表達了類似的觀點:“高射炮擊傷了很多飛機,並迫使轟炸機飛得更高,但是擊落的寥寥無幾。”支持這種觀點的一個證據是,有統計表明德軍88毫米高射炮平均消耗16000發炮彈才會擊落1架盟軍轟炸機,這意味着巨大的資源浪費,甚至被視為拖垮德國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威名遠揚,被稱為“反一切炮”的88毫米高射炮擔當本職角色時真的如此不堪嗎?這還要從德國本土防空體系的構建及高炮部隊的實戰記錄中尋找答案。

  構築德意志的鐵穹

  作為戰爭史上最早實踐戰略轟炸理念的國家,德國曾在一戰時期用齊柏林飛艇和“哥達”轟炸機從空中向不列顛播撒恐怖。或許正因為對空中力量的深刻理解,德國人很早就對防空作戰給予關注,其源頭甚至可以追溯到普法戰爭。在一戰期間,德軍地面防空部隊擊落了1588架飛機,超過其他參戰國的總和。一戰結束後,德國軍隊受到《凡爾賽和約》的嚴格限制,僅可保留小規模防空部隊和舊式高炮。然而,一紙條約無法禁錮思想,在魏瑪共和國時期,德軍繼續深入研究防空作戰,並為未來重建強大的防空力量而暗中準備。

圖片

  ■一戰時期德軍裝備Flak 16型88毫米高射炮,也是日後Flak 18型88毫米高射炮的前身。

  1929年10月至1930年3月,在魏瑪國防軍內部刊物《軍事周刊》上刊登了一系列探討防空作戰的文章,這些文章精準預見了在下一場戰爭中“龐大的空中艦隊將通過轟炸迫使德國屈膝投降”,同時提出了多種防空舉措,其中首要事項就是發展重型高射炮,此外還包括通過煙幕發生器製造煙幕保護目標,用探照燈照射使敵方飛行員致盲,建立早期預警系統,構建防空掩體,對工人進行應急救援和消防訓練等等,幾乎所有措施都在後來的戰爭中得到運用,可謂勾畫了德國本土防空的藍圖。

  在理論建設的同時,防空部隊的重建也在同步秘密進行。1930年1月,魏瑪國防軍正式組建了高射炮兵部隊,由岡瑟·魯德爾中校負責這一新兵種的組織建設和裝備發展。對於未來德國防空體系的構建,魯德爾提出三大關鍵因素:首先是高性能的高射炮,能夠與在10000米以上高度飛行,時速達600千米/小時的敵方轟炸機交戰;其次是高射炮兵必須具備在夜間或濃雲密布的氣候條件下作戰的能力;最後,要考慮到未來敵方轟炸機將敷設更多的裝甲,以抵禦高射炮的攻擊。事實證明,魯德爾的觀點極具前瞻性。

圖片

  ■德軍“高射炮兵之父”岡瑟·魯德爾,後來晉升高射炮兵上將。

  在防空作戰的早期研究中,德軍已經提出高炮集中指揮的方法,即由一部射擊指揮儀同時管制多門高射炮進行集中射擊。與之相適應,德國蔡司公司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受德國軍方委託開發新型指揮儀,於1930年交付,被命名為P27型高射指揮儀,通過高精度光學測距儀與彈道計算機的結合,確定目標方位、高度和速度,解算射擊諸元,有效指揮射擊,到1939年時已經升級迭代為P40型,成為德軍高炮部隊的標配。在夜間和惡劣天氣條件下,德軍高射炮兵則依靠對空聽音機和探照燈搜索目標。

圖片

  ■德軍高炮部隊標配的P40型高射指揮儀,通常一部指揮儀可以管制4門高射炮。

  在火炮裝備方面,魯德爾將新型88毫米高射炮作為主戰裝備,因為在威力、機動性和運作成本方面最為均衡,更大口徑的高射炮雖然威力更強,但過於笨重,不便機動部署且造價高昂。1933年12月,FlaK 18型88毫米高射炮走下克虜伯兵工廠的生產線,進入德軍高炮部隊服役。FlaK 18型高射炮初速可達840米/秒,最大射高9900米,在熟練炮組操縱下射速可達15~20發/分,配合性能優良的火控設備,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高射炮,而且其對地射擊能力也相當強悍,後續又推出FlaK 36/37/41等改進型,從1933年到1945年全系列產量高達21000餘門,締造了無數的戰場傳奇。

圖片

  ■今日陳列於博物館內的Flak 36型88毫米高射炮,堪稱史上最負盛名的高射炮。

  在88毫米高射炮之外,德軍還陸續開發了FlaK38/39型105毫米高射炮、FlaK40型128毫米高射炮、Flakzwilling 40/2型128毫米雙聯裝高射炮等重型高炮,其射高達到11000~14000米,但重量成倍飆升,產量也較少,多數部署在固定陣地上,比如高大的防空塔。在重型高射炮之外,德軍還裝備了大量20毫米、37毫米輕型高射炮,用於對付低空飛行目標,從而構成了由低到高的多層次防空火力體系。

圖片

  ■1945年部署在柏林某防空塔內的Flakzwilling 40/2型128毫米雙聯裝高射炮。

  1933年1月,納粹黨上台,執掌大權的希特勒以異於常人的敏感認定高射炮兵是守護德國本土的重要力量,因此在重整軍備過程中賦予高炮部隊極高的優先度。1935年3月,德國空軍正式成立,高射炮兵成為空軍的一個獨立兵種,其首要職責是協同戰鬥機部隊保衛德國本土免受敵方空襲,同時還要為地面部隊提供防空掩護,必要時還要支援地面作戰。德國陸軍和海軍也擁有自己的高炮部隊,但規模和獲得的資源都遠不及空軍高炮部隊。

圖片

  ■1935年9月,Flak 18型88毫米高射炮在紐倫堡擊毀上亮相,它與從空中飛過的戰鬥機群共同構成德國空軍的新形象。

  在納粹高層的大力支持下,德國空軍高炮部隊在1933年到1938年間迅速膨脹,到1939年9月二戰爆發時,已擁有超過70000名官兵,組建了657個重型高炮連(裝備2628門88毫米/105毫米高射炮)、650個輕型高炮連(裝備6700門20毫米/37毫米高射炮)和188個探照燈連(裝備2052部探照燈),他們奉命保護全德國範圍內2359處重要目標,包括重要的工業企業和軍事設施。如果說戰前德軍高炮部隊的建設有何缺陷,雷達研發的滯後要算一個,雖然早期預警雷達“弗雷亞”在戰爭爆發時已投入使用,但真正具備火控能力的“維爾茨堡”雷達直到1941年夏季才服役。儘管如此,在二戰爆發時,德國依然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裝備最精良的地面防空力量,也難怪已經晉升高射炮兵上將的魯德爾自豪地宣稱:“高射炮將是未來戰爭的決定性因素。”

  捍衛帝國心臟地帶

  1939年9月二戰爆發伊始,英國皇家空軍就對德國本土展開空襲,卻在德國人構建的空中防線面前撞得頭皮血流,在戰鬥機和高炮的雙重截擊下損失慘重。1939年底,皇家空軍放棄了晝間轟炸,轉而以夜間轟炸為主要作戰方式,並在隨後的戰爭中貫徹始終。然而,黑夜為轟炸機群提供了保護,但也增加了瞄準難度,而且缺乏四發重型轟炸機,夜間導航技術也不完善,使得夜間空襲效果不佳。1941年8月的一份報告顯示,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僅有10~20%的轟炸機將炸彈投進距預定目標8千米以內的範圍,加上10~30%的啞彈率,整體轟炸效果相當慘澹。

圖片

  ■美劇《空戰群英》中德國高射炮兵奔赴戰位的鏡頭,從背景中的風車判斷應為荷蘭境內。

  儘管戰爭初期德國本土的防空壓力並不大,但隨着德軍在歐陸上連戰連捷,控制區域逐漸擴大,德國空軍高炮部隊的規模也急速擴張,到1940年底已達到528000人!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高射炮兵屬於技術兵種,官兵多具備電氣或機械工程的學歷背景,素質較高。到1942年初,僅部署在德國本土和西線的防空部隊就有866個重型高炮連、621個輕型高炮連和273個探照燈連。為了阻止盟軍轟炸機入侵德國腹地,德國空軍將高炮部隊主要部署在兩道防線上:第一道沿法國北部、比利時、荷蘭、丹麥海岸線部署,這片空域是盟軍機群進出歐陸的必經之處,被稱為“轟炸機高速公路”,除了負責早期預警外,這條防線可以在盟軍出擊和返航時兩次進行攔截;第二道防線則是沿德國西部邊界,從瑞士邊界到北海海岸設置的防空區,由高炮和戰鬥機共同守衛,此外德國各大城市也都重兵布防。

圖片

  ■德軍88毫米高射炮連正在進行夜間對空射擊。

  德軍高炮迎擊盟軍轟炸機群的射擊方式有三種:首先是持續跟蹤射擊,利用光學瞄準具或雷達獲得精確目標數據,以領航機為瞄準點實施連續射擊,直到機群脫離射程,由友鄰單位接替射擊,這種方式最具效率,對盟軍機群威脅最大;第二種是預設集火射擊,用於夜間或雲層較厚的天氣,且難以獲得有效雷達指引的情況,利用相對粗略的目標信息判斷盟軍機群航線,並設置若干集火地點,組織高炮集中射擊;第三種是彈幕射擊,同樣用於夜間或惡劣天氣且雷達失效時,集中儘可能多的高炮在盟軍機群轟炸航線上的某個區域進行密集射擊,形成一個盒狀彈幕區,迫使盟軍機群轉向規避或硬闖彈幕,此種方式最耗彈藥。

圖片

  ■德軍高炮部隊裝備的“維爾茨堡”火控雷達。

  德軍高炮部隊在戰爭初期在技術裝備上取得的最大進展是獲得了實用的火控雷達,並建立了有效的雷達引導體制。“維爾茨堡”雷達由德律風根公司研製,1940年交付首台原型機,經過改進後於1941年夏季正式列裝,早期型號探測距離為24~38千米,後期型號提升至70千米,測距精度為±10~15米,能夠為高炮和探照燈提供穩定的目標跟蹤,極大提高夜間防空能力。隨着“維爾茨堡”雷達的裝備,夜幕不再是轟炸機的保護色,英軍夜間轟炸的損失明顯上升,一度陷入低谷。英國轟炸機司令部在1942年進行的為期三個月的跟蹤調查顯示,70%的裝備損失和人員傷亡是由高炮造成的。然而,相比急劇擴張的高炮部隊,雷達始終供不應求,到1944年時德軍仍保有5560台對空聽音機。

圖片

  ■德軍高炮部隊裝備的對空聽音機。

  對德戰略轟炸在1942年2月迎來轉折點,英國皇家空軍發布第5號通令,決定採取面積轟炸,即不再追求精確命中目標,而是以整座城市作為目標加以大面積摧毀。同時轟炸機司令部迎來新任司令阿瑟·哈里斯上將,他上任後不久即在5月30日組織實施了首次“千機轟炸”,並驗證了“轟炸機流”戰術,1047架轟炸機以中隊為單位,按照預定高度和時間對德國第三大城市科隆連續實施空襲,持續時間長達90分鐘,希望以此壓垮德軍防空體系。這一戰術收到了預期效果,英軍在科隆上空損失了22架飛機,其中16架被高炮擊落,當晚的總損失為41架,相比整體出擊規模,這個損失率相當低,而科隆有1.8萬棟建築被毀,超過5.5萬人傷亡。繼科隆之後,埃森和不萊梅遭遇另外兩次“千機轟炸”,德軍防空部隊表現拙劣,令希特勒對戈林大為失望。

圖片

  ■描繪英國皇家空軍的轟炸機群空襲科隆的畫作,這座城市在1942年5月遭受首次“千機轟炸”。

  1941年12月美國參戰後,美軍第8航空隊於1942年春進駐英國,從8月開始對西歐德占區實施小規模空襲,以獲取經驗。與英軍不同的是,美軍信奉晝間精確轟炸理論,堅信具備強大武備的B-17和B-24轟炸機足以抵禦德軍戰鬥機的攻擊,但忽視了德軍高炮的威脅。最初的行動損失輕微,增強了美軍高層對晝間轟炸的信心,但一線人員對於德軍高炮火力的恐怖深有感觸。1942年秋,日後以“火燒東京”聞名的寇蒂斯·李梅上校就任第305大隊指揮官,他向第97大隊指揮官弗蘭克·阿姆斯特朗上校諮詢德軍高炮的情況,得到的回答是:“如果你保持高度直線飛行哪怕10秒鐘,敵人就能把你打下來!”

圖片

  ■1942年夏季在英格蘭上空編隊飛行的美軍B-17“空中堡壘”轟炸機群。

  儘管英軍祭出“千機轟炸”大招,美軍“空中堡壘”也登上舞台,盟國轟炸機部隊與德國防空部隊之間的決戰並未在1942年正式揭幕,截至1942年底,盟國對歐陸投擲的炸彈噸位僅占戰爭期間全部投彈量的6.5%。對於德國防空部隊而言,真正的嚴峻時刻將在1943年到來。

  鏖戰空中無敵艦隊

  1943年1月,英美兩國首腦在卡薩布蘭卡會議上決定兩國空中力量對德國實施聯合戰略轟炸,即“直射”行動。基於高層決策,英國轟炸機司令部在1943年春夏對德國魯爾工業區實施了一系列大規模空襲,而美國第8航空隊也在積極準備,發動針對德國本土目標的遠程空襲,從而開啟晝夜交替的轟炸模式。來自英美空軍的壓力從德國高炮部隊的進一步擴充就可見一斑。在1943年初,部署在德國本土的高炮部隊有659個重型高炮連和558個輕型高炮連,到同年6月已增至1089個重型連和738個輕型連,而到1944年1月達到1234個重型連和693個輕型連,部隊總數較1942年增加了61%。

圖片

  ■德軍88毫米高射炮陣地(左)與嚴陣以待的高射炮兵(右)。

  大量增加的高炮部隊與從其他戰線回防的戰鬥機部隊一道,對盟軍的空中攻勢展開激烈而頑強的抵抗,令對手經歷了一個“血雨腥風之夏”。在1943年6月英國皇家空軍對魯爾區的系列空襲中被擊落了207架轟炸機,占一線作戰力量的三分之一。1943年8月17日,美軍第8航空隊對施韋因富特和雷根斯堡展開大規模空襲,付出高昂代價,376架轟炸機中被戰鬥機和高炮擊落了60架,另有173架被擊傷。盟軍嘗試通過低空轟炸規避德軍的高炮火力,1943年8月1日,166架B-24低空空襲普羅耶什蒂油田,結果33架被高炮擊落,10架被戰鬥機擊落,另有56架被擊傷。連番挫折迫使盟軍一度暫停進攻,尋求新的克制之道。

圖片

  ■1943年8月17日飛往施韋因富特的美軍B-17機群,此次轟炸遭受重大損失。

  1943年7月24日夜,791架英軍轟炸機空襲漢堡,它們使用了名為“窗口”的秘密武器,即干擾鋁箔,使得德軍防空雷達系統陷於癱瘓,大多數高炮和夜間戰鬥機錯失目標,英軍僅損失了12架飛機,空襲大獲成功,“窗口”很快被普及使用。但是,鋁箔的干擾效果並不持久,容易被高空強風吹散,同時德軍通過升級雷達和完善通信等措施加以反制,到1943年秋季基本恢復了防空能力。除此之外,盟軍轟炸機還採取避開防空陣地、疏散隊形、提升飛行高度、加速飛行、機動規避等措施降低德軍高炮的威脅。

  盟軍最大的優勢還是與日俱增的物質力量,雖然在1943年損失了大量飛機,但後方工廠源源不斷地向前線輸送飛機,在彌補損失的同時還繼續擴充部隊規模。到1944年初,美軍第8、15航空隊可以單日出動3000架重型轟炸機,而英國轟炸機司令部也能同時出動1300~1400架重型轟炸機。與之相對應,德國在本土和占領區的地面防空力量也在1944年2月達到頂峰,部署了13500門重型高射炮、21000門輕型高射炮、7000部探照燈、2400個阻攔氣球。

圖片

  ■1943年基爾夜空中交織的高射炮彈道,德軍高射炮部隊以密集彈幕迎擊英軍轟炸機群。

  然而,德軍高炮部隊最大的危機來自其內部。1943年德軍在東線戰場和北非戰場遭遇重大失敗,損失大量兵員。為了彌補前線損失,德軍從高炮部隊中抽調大量人員轉入地面作戰部隊,高炮部隊成為德軍最重要的兵源儲備。他們留下的空缺則被來源各異、缺乏訓練的替補人員填補,其中包括由工人和公務員組成的兼職防空炮兵,他們白天工作,晚上執勤,還有帝國勞工陣線成員、女性輔助人員、希特勒青年團員、外籍志願兵,甚至還有蘇聯戰俘!以1944年10月的第14高炮師為例,全師62500人中僅有28000人是正規空軍官兵,其餘都是替補人員,兵員整體素質的下滑直接導致高炮部隊作戰效率的降低。

圖片

  ■戰爭後期,兩名年紀輕輕的高射炮手在一名老兵指導下操縱20毫米高射炮,他們明顯是十幾歲的青少年。

  儘管如此,由於數量眾多,德軍高炮部隊直到戰爭末期依然保持着對盟軍轟炸的抵抗力,在1944年最初4個月中,美軍第8、15航空隊有315架轟炸機被高炮擊落,另有10563架被擊傷。隨着“野馬”戰鬥機被用於遠程護航,以及盟軍對德國航空工業和石油工業的系統打擊,德國空軍戰鬥機部隊遭遇災難性的損失,到1944年秋季,盟軍已基本掌握了歐陸的制空權,高炮部隊幾乎成為保衛德國領空的唯一支柱。1944年11月,美軍第8航空隊的一份報告顯示,在當年6到8月間損失的700餘架轟炸機中有三分之二被高炮擊落,而13000架轟炸機在戰鬥中受損,98%是高炮火力造成的。

圖片

  ■1944年美軍B-17機群在德國梅澤堡上空遭遇的密集防空炮火。

  到1944年底,由於東西兩線戰局惡化,越來越多的高炮部隊被轉入地面作戰部隊開赴前線,進一步削弱了本土防空力量。據統計在戰爭最後8個月中有555個重型高炮連和175個中/輕型高炮連被調往前線,就連柏林也不能倖免,有30個重型連、13個輕型連和全部探照燈連被解散,兵員轉為步兵參加抵抗蘇軍進攻的戰鬥。即便如此,在天氣良好的情況下,德軍高炮部隊依然能夠給盟軍以迎頭痛擊,比如1945年2月3日,第8航空隊出動1003架轟炸機空襲柏林,沒有德軍戰鬥機升空攔截,但猛烈的高射炮火還是擊落了25架轟炸機和8架戰鬥機,並擊傷了其他397架飛機!

圖片

  ■1945年5月被遺棄在柏林戰場上的88毫米高射炮,背景中是國會大廈。

  1945年4月25日,美軍第8航空隊實施了最後一次大規模空襲,595架轟炸機沒有1架被擊落,但有200多架飛機被高射炮彈擊傷,4架被判定全損。在戰爭的最後時刻,大多數德軍高射炮都將炮口放平,向地面目標開火,其轟鳴聲最終消失在柏林的廢墟中……

  低效高炮拖垮德國?

  戰後,人們在評析德國本土防空作戰時,習慣用擊落飛機數量來作為衡量防空作戰效率的標準,在這方面高射炮似乎天然不及防空戰鬥機高效。正如今年年初播出的美劇《空戰群英》中所表現的那樣,大多數慘烈墜機都出現在德軍戰鬥機的猛烈攻擊之後,而德軍高炮的存在不過是點綴在天幕中的朵朵黑煙而已。基於這種直觀印象,以及德軍高炮部隊極為龐大的規模,以至於很多人認為德軍高炮部隊是大而無當的廢物,在占用大量資源的情況下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造成巨大浪費,甚至將其視為拖垮德國的重要原因之一,真的如此嗎?

圖片

  ■一架美軍B-24轟炸機被德軍高射炮凌空打爆。

  實際上,事實表明即使以擊落數字評價,高炮部隊的戰績也絲毫不遜色於戰鬥機部隊,特別是在戰爭後期。據統計,美軍第8、15航空隊在歐陸上空損失的轟炸機中有5380架毀於高炮,而被戰鬥機擊落的為4274架。同時,以擊落數字為衡量標準直接忽視了高射炮的更重要的作戰效果,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高射炮火力迫使轟炸機群飛得更高,從而降低投彈精度,這其實才是高射炮最重要的作戰目標。在二戰時期轟炸機的轟炸精度始終是一個技術難題,即使擁有“泡菜桶神話”的諾頓瞄準具其轟炸精度也同樣感人(詳情參見本號歷史文章《美軍拼死守護的諾頓瞄準具有何神奇?它的秘密真的守住了嗎?》)。根據粗略地估算,飛行高度每升高1500米,就可以使高射炮的精度降低50%,反過來轟炸機從4500米高度投彈的誤差是1500米高度的兩倍!1945年3月,歐洲戰區美國戰略空軍司令卡爾·斯帕茨上將承認,高射炮是影響轟炸精度的最大因素。

圖片

  ■一架機首被打爛的B-17轟炸機,德軍高射炮擊傷了數以萬計的盟軍轟炸機。

  其次,高射炮擊傷轟炸機會帶來多重隱藏效果。德軍高射炮彈多採用定時引信,在距離目標9~24米範圍內起爆,釋放大量破片。這些破片雖然不能直接擊落轟炸機,但足以切斷各種管路,導致飛機故障,難以操控,從而脫離編隊,淪為德軍戰鬥機的獵物,即使受傷的飛機能夠返回基地,也需要加以修復,降低了飛機的妥善率,影響其出擊規模。數據表明,德軍高炮擊傷飛機的數字遠高於擊落數字,在1942年12月到1945年4月,有66954架美軍轟型轟炸機被高炮擊傷,其中14889架被嚴重擊傷,相當一部分失去修復價值。

  再次,高射炮破片會給轟炸機機組成員造成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傷害,正如《空戰群英》所表現的,飛濺的彈片會奪人性命,致殘致傷。對於德軍戰鬥機,機組成員還能使用機載武器進行反擊,而對於高射炮則毫無反抗能力,這種心理落差加劇了恐懼效果,令人士氣低落,引發怯戰情緒,以至於會放棄攻擊,提前丟棄炸彈,因此罹患應激障礙的機組成員不得不暫離崗位,接受治療。

圖片

  ■在美劇《空戰群英》中,一名機槍手被高射炮彈片擊中,當場陣亡。

  貶低德軍高炮部隊的言論經常引用88毫米高射炮擊落1架轟炸機平均耗彈16000發的數據。然而,這一數據是基於戰爭後期本土防空戰高潮階段的彈藥消耗情況,其背後的因素相當複雜,包括88毫米高射炮的龐大裝備數量,炮管的過度磨損導致精度下降,大量替補人員的低劣素質和缺乏訓練,以及盟軍的反制措施和盟軍轟炸機的飛行高度等。在整個戰爭期間德軍高炮部隊擊落1架轟炸機的平均耗彈量為3400發,按此計算交換比其實對德軍有利,當時3400發88毫米炮彈的成本為267440馬克,約合106976美元,而一架B-17的造價為292000美元,B-24為327000美元,而“蘭開斯特”為320000英鎊,從經濟角度而言還是划算的。

  關於德軍高炮部隊浪費大量人力資源的指責,其實只看到了人數規模,而忽視了人員構成。1944年秋季,德軍高炮部隊人員高達1110900人,相當驚人,但其中448700人並非正規軍人,約占總數的40%,包括220000名兼職炮兵、勞工陣線成員和中學生,128000名女性輔助人員和98000名外籍志願者和戰俘。在正規軍中有21%年齡在39~48歲,35%在48歲以上或者身體狀況不適合前線服役。換而言之,在戰爭後期德軍高炮部隊其實以老弱婦孺居多,而大量優質兵員從1943年開始就已陸續調出充實其他作戰部隊了。

圖片

  ■影片《帝國的毀滅》中操縱88毫米高射炮的希特勒青年團員。

  平心而論,德軍高炮部隊在戰爭期間的急劇膨脹是與盟國日益增長的轟炸規模相適應的,這無可厚非。對飛越歐洲大陸的盟軍轟炸機而言,猛烈的高射炮火力從始至終都是嚴峻的威脅,並造成了可觀的損失。如果沒有德軍高射炮竭力阻擋盟軍對德國城市和工業基地的轟炸,德國將比現實中更快地走向崩潰。美國陸軍航空隊司令亨利·阿諾德上將的評語更能說明德軍高炮部隊的效能:“我們從未征服德軍高射炮。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3: 明明就是彭麗媛舅舅的草鞋,哪是國民革
2023: 彭麗媛的舅舅李新凱也是其中一員
2021: 官宣:中國兵器“硬核”參展陣容公開
2021: 這些產品全球首發、中國首展!收下這份
2020: 搞定直20後就差CH-47了,看似其貌不揚
2020: 殲-20有了新對手?印度升級蘇30MKI戰機
2019: 解放軍占領諒山, 繳獲一件戰利品, 武元
2019: 海灣戰爭真要打響?美國做出重要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