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航母俱樂部”中,中國無疑是加入時間較晚的“後發玩家”之一。別說是與英國、美國和日本等全球第一批擁有航空母艦的國家相比,就連與中國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印度,都比我們更早地獲得了航空母艦,即1957年開始服役的印度首艘航母“維克蘭特”號。但如今,中國已經擁有3艘航母,成為了數量方面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航母大國。而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在於,技術均源自蘇聯時期的中國現役航母“遼寧艦”和印度現役航母“維克拉瑪蒂亞”號,卻有着一項決定性的不同,那就是後者比前者少了一樣重要的東西——擋焰板。
“遼寧艦”放飛殲-15
關注航母裝備領域的人或許會發現,早年間中國從烏克蘭手中購得的蘇聯時期未完工航母“瓦良格”號,也就是如今解放軍海軍現役的“遼寧艦”,在放飛固定翼艦載機時都會從飛行甲板上豎起擋焰板。在“遼寧艦”的3個起飛點後方,各有1塊擋焰板,這一裝置也出現在之後的國產首艘航母“山東艦”和“福建艦”的身上。但在印度這裡,購自俄羅斯的蘇聯時期“基輔”級載機巡洋艦4號艦“戈爾什科夫”號,也就是如今印度海軍的“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以及再度被命名為“維克蘭特”號的印度首艘國產航母的身上,卻並沒有安裝擋焰板,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福建艦”飛行甲板上豎起的擋焰板
其實按道理來說,當航母所搭載的固定翼艦載機進入噴氣式時代後,基本上擋焰板就成了大多數航母均不可缺少的重要裝備。其功能自然不必多說,那就是避免戰機發動機尾噴口噴出的極高溫度尾焰對後方甲板上的人員和裝備造成致命影響。故當準備放飛的艦載機啟動航空發動機之前,起飛點後方的擋焰板就會豎起,放飛作業結束後,擋焰板則會放下並重新與航母飛行甲板嚴絲合縫地融為一體。但在印度海軍的2艘現役航母中,均無早已被認為是“常備品”的擋焰板,原因主要有兩點:
印度航母放飛艦載機時沒有豎起擋焰板
其一,在較早服役的“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這裡,該艦原為蘇聯時期的“基輔”級載機巡洋艦,後者在設計之初就沒打算讓固定翼艦載機以滑躍起飛或彈射起飛的方式放飛。其搭載的固定翼艦載機為雅克-38垂直起降戰機,可直接從甲板起飛點上垂直升空,因而在原始設計中就沒加入擋焰板和“豎起-放下”機構。經過一番大改和續建後,“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也並未在後天加入擋焰板和“豎起-放下”機構,這可能是因難以對初始設計進行更複雜的改動所致。
擋焰板對技術和材料的要求都很高
其二,到了印度首艘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這裡,仍未使用擋焰板技術的原因恐並非是印度人不想,而是拿不出屬於自己的合格技術。要知道,戰鬥機航發尾噴口噴出的尾焰溫度,最高可達2500攝氏度以上,這也是擋焰板要承受住的溫度,而如何承受就是個很考驗技術水平的事情了。目前看來,為擋焰板降溫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在擋焰板後部加裝輸水管道、排水管道、水壓控制裝置和抽水系統等,由海水作為冷卻劑實施降溫;二是以耐高溫能力極強,但生產加工難度大且頗為昂貴的航天材料製造擋焰板。而無論是那種方式,實現起來都相當不簡單。
沒有擋焰板的印度航母
如此想來,如果說從俄羅斯手中買到的“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乃是因先天原因而難以加裝擋焰板,那到了印度自行建造的“維克蘭特”號這裡,還用不上擋焰板基本就只能是其自己沒這份能耐所致了。而沒有擋焰板所帶來的影響就是,當固定翼艦載機從起飛點滑跑起飛時,戰機後方一定距離內絕不能有其他裝備和艦勤人員,等於大大壓縮了寸土寸金的飛行甲板的可用面積,如無法讓起飛點一定距離內的後方空間被用於艦載機整備,以及讓後續待起飛艦載機排隊。所帶來的結果也很明顯,那就是艦載機的甲板調度效率會降低,影響出動率和回收率。
印度人拿拖拉機充當甲板牽引車
不過呢,對於印度這種能拿民用拖拉機當航母甲板牽引車的國家來說,還有什麼是不能“湊合”的嗎?反正只是艦載機放飛和回收效率低了點,又不是不能用。看起來,雖然印度比我們早玩了幾十年航母,但在戰鬥力方面,其恐怕在很久一段時間內都難以達到解放軍航母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