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日本邁出“航母戰力”第一步
送交者: 一劍破天 2024年10月13日17:13:54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圖片

圖片

  對日本海上自衛隊來說,2021年是真正的“航母年”,從2020年3月在橫濱日本聯合造船廠開始的直升機驅逐艦(即准航母)“出雲”號完成第一階段改裝,正式接受美國海軍陸戰隊F-35固定翼短距/垂直起降戰鬥機的進出,邁出二戰後日本獲得航母發展契機的第一步。與此同時,正在執行的日本“五年中期防衛計劃”涉及新購45架美制F-35戰鬥機,其中18架正是F-35B,未來還將追加到42架的規模,為了減少外界關於日本“不得擁有航母”的爭議,日本防衛省強調F-35B不會成為“出雲”級的固定編制,而會在西南諸島機動部署,成為“多域防衛力量”的一環。這番遮遮掩掩的背後,實際是日本試圖同正在崛起的中國海上力量進行“特定維度的抗衡”,尤其強化艦載航空兵作戰能力,一旦“有事時”配合美軍進行高強度的海空爭奪戰。

  制海艦沉浮

  艦載短距/垂直起降戰鬥機源於美國海軍在1950年提出的“船隊戰鬥機”(Convoy Fighter)概念,也就是把飛機以垂直姿態起降模式部署諸如自由輪一類的運輸船上,快速形成海空突擊集群。該計劃在1953年推廣到航母平台上,還融入常規起降戰機的部署,利用較短的起飛準備時間縮短反應時間。由於當時的噴氣發動機推重比不足,選擇了同軸反轉螺旋槳的XFV-1進行評估,但在蘇聯轟炸機進入噴氣時代後,該計劃就因為飛行速度和高度不夠而被拋棄。美國海軍在1956年又啟動噴氣版短距起降戰機的研究,並與聯邦德國(西德)的VAK-191陸基垂直起降戰鬥機計劃討論合作,但仍因經費被巡航導彈計劃搶走而中斷。

  1970年,美國海軍作戰部長朱姆沃爾特再度提出採購短距起降戰機部署到“制海艦”(SCS)的想法,理由是蘇聯核潛艇在質與量上大幅提高,美國和北約已無法用水下聲吶基陣與反潛機艦在格陵蘭-冰島-英國攔截線(GIUK)將其擋住,必須回歸二戰船隊護航戰術,而美國重型航母編隊難以達到15支以上,可現實卻有20多條跨大西洋航線需要保護。制海艦屬於搭載12~14架直升機與3~6架短距起降戰機的小型航母,排水量縮小到1.4~2萬噸,使採購和使用成本大大降低,可與廉價的“佩里”級護衛艦組成低檔航母作戰群去保護船隊。另一方面,針對優先度較低的地中海或是第三世界熱點水域,低檔航母也可頂替重型航母,到場展現美國威懾能力。

  短距起降戰機的作用,是在預警直升機引導下攔截100海里外的空中目標。雖然蘇聯有多種轟炸機改裝的反艦導彈載機,能攻擊數千海里外的船隊,卻沒有一種遠程戰機能為其提供全程護航,因此少量噴氣戰機就足以擊潰導彈載機的反艦行動。當時,美國海軍陸戰隊已向英國採購“鷂”式短距起降戰機作為近距支援之用,並在1972年部署到“關島”號直升機運輸艦(LPH-9)論證“制海艦”概念。但美國海軍認為其速度太慢,不足以在反艦導彈載機發射前加以攔截,仍要求美國公司進行超音速短距起降戰機的研發。

  贏得合同的是羅克韋爾XFV12試驗機,採用顛覆性的推力增強機翼設計,不料在全尺寸樣機垂直起降實驗中發現,其空中懸停性能不如預期,項目被迫下馬。而制海艦的命運也不好,在美國海軍內部“核動力派”與“常規起降戰機派”的夾擊下,國會拒絕提供預算,主要理由是制海艦的噸位與裝甲防護不足以承受大型反艦導彈攻擊,至於反潛護航的缺口,可通過重型航母搭載更多反潛直升機來彌補。不過制海艦設計圖在結合英國滑躍起飛甲板後,倒是飄洋過海到了西班牙,化身為該國獨具特色的“阿斯圖里亞斯王子”號輕型航母。

  “無敵”航母一度風靡

  作為航母首創國,英國在二戰後仍努力維持常規起降型“艦隊航母”(FleetCarrier)的發展,無奈國力大不如前,20世紀60年代啟動的CVA-01攻擊型航母就退而求其次,打算採用P.1154超音速短距起降戰鬥機為艦載航空兵主力,通過皇家海空軍共享同型戰機來節省研發經費,就跟當年美國F-111戰鬥轟炸機一樣。然而,皇家海軍艦隊防空需求與皇家空軍低空突擊需求向來南轅北轍,加上垂直起降難度又比F-111可變後掠翼更大,最終沒有獲得任何一個軍種的欣賞。

  1968年,英國工黨政府採取“一了百了”的財政解脫政策,宣布放棄“蘇伊士以東”的防務,英軍全面放棄在遠東、中東的軍事基地,而CVA-01航母也跟着被取消。然而,英國在北大西洋仍需承擔北約組織分配的防務,航母需要承擔這樣的角色:搭載“海王”直升機獵殺蘇聯潛艇或保護船隊;搭載運輸直升機,支持海上登陸挪威,抵禦蘇聯可能的地面入侵;擁有較大的指揮室以容納艦隊參謀人員,充當指揮旗艦。有意思的是,為避免觸碰工黨政客視航母為“侵略圖騰”的敏感神經,有段時間,皇家海軍都小心翼翼地把論證中的未來航母叫作“指揮巡洋艦”(CommandCruiser)。

  到20世紀70年代初,皇家海軍大致形成了與美國制海艦概念類似的直升機航母方案,並保留“鷂”式機上艦的空間。當時皇家空軍已採購早期型“鷂”式作為輕型攻擊機使用,它不需任何轉換,就能上艦服役,可支援登陸部隊進行低強度“刺探任務”(包括攻擊與偵察)。隨後,海軍決定發展自己的“海鷂”式艦載機,通過安裝雷達以取得基本的全天候攔截能力,除了搜索船隻外,也能攔截企圖捕捉船隊位置的蘇聯慢速反潛巡邏機(如伊爾-38、圖-142),就像英國人在二戰中攔截德國Fw200“禿鷹”式偵察轟炸機的的“海火”式艦載機一樣。

  1973年,在英國維克斯造船廠開工的這種新航母稱為“無敵”級,可搭載22架直升機或“海鷂”式固定翼機,外加960名全副武裝的登陸兵。由於排水量僅2.2萬噸,加上艦艏要安裝“海標槍”艦空導彈(後未落實),飛行甲板僅有170米長,於是發展了獨特的滑躍技術,使“海鷂”式能安全起飛。然而,隨着蘇聯反艦武器的進步,英國輿論紛紛攻擊這種“大型艦艇”的生存性,保守黨政府於是在1981年宣布將三艘“無敵”級的第一艘賣給澳大利亞以籌措經費,採購生存力較高的核潛艇。沒想到次年爆發英阿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一號艦“無敵”號有機會發揮原始設計目的,帶領英國特混艦隊從阿根廷手裡奪回馬島。戰後,皇家海軍得以保留全部“無敵”級航母,也開始研究如何改進“海鷂”式,以應付更險峻的北大西洋戰場。主要手段是換裝具備俯視俯射能力的“藍狐”雷達,並能使用美國AIM-120中距空空導彈,通過探測範圍與導彈射程的提升,“海鷂”式不但能攔截超音速目標,而且防空範圍從1134平方千米擴展到17203平方千米,與常規起降艦載機相差無幾。

  受英國影響,意大利也在1974年建造“加里波底”號輕型全通甲板航母,以取代老舊的直升機巡洋艦,他們還有樣學樣地在建造過程中加入了滑躍甲板。但由於意大利法律禁止空軍以外軍種操作固定翼機,意大利海軍直到1989年通過修法才得以採購美制“海鷂”II式來裝備航母。印度則是在1979年訂購英國生產的“海鷂”式,來取代早年的英制“海鷹”式常規起降艦載機,部署到從英國買來的二手航母“維克蘭特”號和“維拉特”號上,是少見拿短距起降戰機直接取代常規起降戰機的例子。

  “閃電航母”

  回到美國,1974年接替朱姆沃爾特的美國新任海軍作戰部長詹姆斯·L·霍洛韋三世又提出“短距起降支援艦”概念,大體與制海艦雷同,但艦體放大到滿足H-53“超級種馬”系列重型直升機起降的程度,這不但延伸海軍直升機群的作戰範圍,也能投送更多的兵力兵器,以支持兩棲作戰。然而,美國海軍陸戰隊也在籌建能搭載“海鷂”式艦載機的“塔拉瓦”級兩棲攻擊艦,除了有全通甲板,還有讓登陸艇出入的塢艙,操作靈活性更大,但代價是排水量高達4萬噸,已達到中型航母水平。

  “塔拉瓦”級一般只搭載6架“海鷂”式,支援深入內陸的兩棲機降部隊。但在1981年地中海演習中,“拿騷”號(LHA4)曾將大部分直升機撤下來,以容納20架“海鷂”式,展現其轉換為短距起降航母的靈活性,後繼的“黃蜂”級兩棲攻擊艦進一步加大彈庫,以滿足載彈量大了兩倍的“海鷂”II式。

  1990年,美國還拉上意大利與西班牙合資,推出“海鷂”II+方案,在機鼻處換裝從F/A-18換下來的APG-65雷達,不但擁有超視距空戰能力,也強化了全天候對地打擊能力。1990年代,美國海軍與陸戰隊也開始“遠征打擊群”(ESG)的混合編組,讓2~3艘宙斯盾艦與3艘大型兩棲艦一同作戰,宙斯盾艦提供防空、反潛、反艦與攻陸能力,“海鷂”式則提供跨地平線防空與打擊能力,等同小型航母打擊群。這使得12艘兩棲攻擊艦可組成12支小型打擊群來輔助12支重型航母打擊群,實現了朱姆沃爾特當年的低檔航母夢想。

  而在F-35B服役後,兩棲攻擊艦的攻擊火力更不可忽視。一方面是F-35B擁有短距起降機夢寐以求的超音速性能,航程與載荷也不亞於F/A-18中型艦載機;另一方面則是其信息融合與隱形性能比常規起降艦載機還強。這意味着F-35B已不再是支援用的攻擊機,而是能“首戰首攻”的主力。於是,美國海軍陸戰隊又啟動了“閃電航母”概念:將機庫塞滿16架F-35B與4架兼具空中加油功能的“魚鷹”旋翼機,產生的威懾效果已不亞於別國中型航母。

  為了充分發揮F-35B的威力,美國海軍陸戰隊已發展“大甲板”的新一代兩棲攻擊艦——“美利堅”級,最多可搭載20~23架F-35B,並取消塢艙來換取大出兩倍的油庫。不過,陸戰隊對取消塢艙仍缺乏安全感,因此第三艘開始會恢復塢艙,但通過空間重新配置來維持相同的搭載機數。

圖片

  “出雲”航母化?

  聚焦到日本“出雲”級,它在設計階段就囊括了反潛航母與兵力投送任務,2010年,首艦“出雲”號動工,2015年3月服役,二號艦“加賀”號於2017年3月服役。“出雲”級重視航空兵運用,標準排水量達到19950噸,飛行甲板長度為245米,寬度38米,機庫長145米,寬21米,高7.2米,都與英國“無敵”級很像,噸位也相當,要轉換為短距起降航母可謂舉手之勞。日本海上自衛隊在2017年4月要求“出雲”級建造商日本海事聯合公司研究“出雲”級起降F-35B的可能性,執政的自民黨也在2018年3月將“出雲”級改造計劃納入中期防衛計劃中,並在12月與執政夥伴公明黨達成協議。

  “出雲”級有兩部30噸級升降機,艦島前部升降機長20米,寬13米,後部升降機長15米,寬14米,而且位置放在舷側,使用靈活性更大。對照同樣使用F-35B的意大利海軍“加富爾公爵”號輕型航母,滿載排水量為27535噸,飛行甲板全長不過220米,雖然“加富爾公爵”號艦艏甲板安裝12度滑躍跳板,但“出雲”級的飛行甲板長度更長,完全滿足F-35B正常起飛的需要。據日本《世界艦船》披露,“出雲”級的機庫與升降機已考慮過F-35B的大小與重量,主要修改將是強化飛行甲板,以承受F-35B比“海鷂”式多出一倍的推力與較高的溫度。更換的第一步,是將現有耐熱防滑塗層全部清除,露出鋼製甲板。然後,為了讓新塗層牢牢附着在甲板上,要將鋼製甲板上層進行粗糙化處理,就像把兩塊膠皮粘結起來,要在粘合面上銼出毛茬一樣。由於燃氣溫度太高,為減少通過塗層的熱量,耐熱塗層不能太薄。要在245米長、38米寬的甲板鋪設厚度均勻的防熱塗層是很困難的事情。此外,甲板上還有大量系留環,它們要暴露在外,它們的防熱處理也是難題。此外,“出雲”級的甲板形狀也不太好,為便於艦載機起飛,美國兩棲攻擊艦採用長方形飛行甲板,艦艏和艦艉甲板寬度相同,而“出雲”級的艦艏是收窄的,讓飛機滑跑距離受到很大影響。由於艦艏下方設有大型船錨,如果要改變艦艏形狀,工程量相當大。同時,“出雲”號艦艏右側設有“拉姆”近程艦空導彈系統,若改成飛行甲板,這裡的改動也很大。

  與美軍習慣將飛機系留在甲板上不同,海自原則上不允許將飛機留在甲板上,都要放在機庫內。“出雲”級機庫可容納10架F-35B,但機庫內至少要留出兩架的空間,以便飛機移動。同時,機庫後方還要留出一部分面積,作為飛機整備區。影響“出雲”級載機量的還有一個問題。作為艦隊反潛核心,需要搭載多架反潛機,以彌補通用驅逐艦的載機空缺。此外,運輸、救生也需要多用途直升機。因此,“出雲”級上必須搭載幾架直升機,繼而占據機庫空間,影響F-35B載機量。即使“出雲”級只作為F-35B的起降訓練艦,海上補給點,對艦內設備的改動仍然很大。需要增加很多設備,原有的很多艙室都要重新改造。

  作為F-35B的補給點,需要連續給多架飛機補充燃油和彈藥,艦上就要大量裝載它們,光裝載這些東西,對於“出雲”級就是大麻煩。和直升機相比,F-35B油箱太大了,這使得原有供直升機用的燃料艙根本不夠用,必須調整“出雲”級艦上主燃料艙內的艦用燃料和航空燃料比例。但“出雲”級在設計時就出於提高生存力考慮,將燃料艙設在水線之下,這種設計便於海上補給,生存性好,也造成燃料艙距離飛行甲板較遠,要穿過多層甲板,改動工作相當大。此外,噴氣機燃料的性質與直升機燃料相差較大,現有管路都得更換。

  與燃料相比,彈藥問題更麻煩。“出雲”級原來搭載的直升機主要使用深水炸彈和反潛魚雷,而F-35B需要搭載空對空、空對面導彈,存儲條件和安放方式都截然不同,這必須新設彈藥庫。不過,“出雲”級機庫前後各有一個地勤車庫,完全可以隔出一部分空間作為F-35B的彈藥庫。不過,將車庫改為彈藥庫的工程相當大,需要換裝全新消防、排水和溫度控制系統。何況開闢新彈藥庫後,還要加裝新的彈藥升降機,改造工程量進一步加大。

  除了設備問題,還有人員問題。依照現行日本自衛隊分配,F-35B將全部配備給空自,需要時才登上“出雲”級,供海自使用,這就造成負責F-35B維護的地勤人員全部是空自的,當F-35B上艦後,艦上將增加大批編外人員,必須增設地勤人員準備室、備件器材倉庫等艙室。這需要對現有艙室進行改造。由於新加入的人員工作需求與原艦上人員不同,居住區需要重新規劃,估計要徵用“出雲”級上能容納500人的乘員艙室,還可能會對士官寢室和科員居住區進行改造。更重要的是,F-35B歸空自,使得指揮系統變得非常複雜。飛機起降、空中引導都由空自人員負責,降落後,在艙面、艙內的運動則要由海自人員負責,不同部隊的相互協調將是一個大問題。

  F-35B可以通過美國“海軍一體化火控-防空系統”引導宙斯盾艦的“標準”SM-6艦空導彈攻擊視距外目標,從而擴大艦隊防空圈。然而“出雲”級的協同交戰能力達不到要求,如果想作到這一點,還需要對艦內電子系統大規模改造。

  事實上,為容納F-35B,“出雲”級需要不小的改裝,而搭載機數可能小於10架。因此,日本宣稱F-35B不會成為“出雲”級的固定編制,可能是出自於現實考慮。其F-35B機群將仿效英國“無敵”級的早期概念,編制在航空自衛隊中,根據任務需求機動部署到西南諸島機場或“出雲”級上,將“出雲”級當作攻擊或撤退的跳板,而非基地。這與美國海軍陸戰隊“分布式短距起降作戰”概念相似,即利用大量浮動與野戰基地分散被導彈摧毀的風險,而“出雲”級在日美安保架構下也成為美軍F-35B的後備基地。

  另外,日本已採購的“魚鷹”旋翼機,未來可跟隨美國海軍陸戰隊加入為F-35B空中加油的行列。但要充分發揮42架F-35B的威力,日本仍將在未來建造更大的真正航母,以容納更大的機庫、油庫與彈庫,如同英國建造6.5萬噸“伊麗莎白女王”級重型航母來取代“無敵”級一般。日本還缺少預警直升機,得依靠陸地起飛的E-2C、E-767固定翼預警機提供遠程預警,但日本要想解決,也不是太大的問題,屆時很可能建立起真正的“閃電航母打擊群”。

  日本如何培養F-35B飛行員?

  “出雲”級搭載F-35B後,使海自艦隊擁有固定翼戰鬥機,可以提供一定的伴隨航空兵力。但如果真要實現,還需要人員、技術、經費等多方面的支持。

  日本引進F-35B後,飛行員培養將是大問題。由於編制上交給航空自衛隊使用,空自戰鬥機飛行員訓練大致由靜浜基地的第11飛行教育團和防府北基地的第12飛行教育團使用富士T-7初級教練機進行初級飛行訓練。然後,蘆屋基地的第13飛行教育團使用川崎T-4中級教練機進行前期基本訓練,然後再到浜松基地的第1航空團進行後期訓練,最後直接使用戰鬥機訓練。戰鬥機訓練課程由新田原基地飛行教育航空隊第23飛行隊的F-15和松島基地第4航空團第21飛行隊的F-2戰鬥機執行。

  直接使用第一線戰鬥機進行訓練,減少了使用高級教練機之後的適應性改裝,縮短了訓練時間。而且在訓練中直接決定了飛行員的未來部署,將來使用F-15的直接去第23飛行隊,使用F-2的直接去第21飛行隊。從開始初級訓練開始,到進入一線部隊執行作戰值班任務,空自飛行員訓練周期約為30個月。僅就使用T-7教練機的初級訓練相比,海自需要8個月,空自只要6個月,節約兩個月的時間。因此,海自在訓練F-35B飛行員時,可以參考空自,整合訓練課程,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科目。

  目前,日本空自的F-35A戰鬥機飛行員訓練主要在美國空軍盧克基地進行,他們直接編入美軍第944戰鬥機聯隊第2分遣隊,完訓後將為日本本土訓練F-35飛行員積累重要經驗。從縮短飛行訓練時間來看,最好的辦法是在T-4後期訓練完成後,直接使用F-35B進行實機訓練,然後直接進入戰鬥部隊。但F-35B的數量很難達到F-15和F-2的水平,僅有的少量飛機執行作戰值班和日常訓練都很勉強,再抽調出一部分訓練新飛行員恐怕很難作到。

  作為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F-35B的飛行方式與常規起降戰鬥機相比多出非常特殊的一項,就是噴氣矢量轉向狀態。訓練中,F-35B的飛行員需要飛三種起降科目,分別是常規起降、短距滑跑起飛和垂直起降。不過除了垂直起降較難外,短距起降並不困難。短距起降時,飛行員只要先在操縱界面選好起飛方式,計算機就會自動控制讓發動機以最佳的功率運行,噴氣口會自動轉至最佳角度,然後操縱與普通戰鬥機相差並不大。至於着陸,除了垂直降落外,普通降落與普通飛機沒有差別。

  日本引進F-35B後,由於飛機數量少,應該都配備給空自,而不會長時間配給海自,這使海自建立自己的訓練部隊沒有意義。日本應該會參考英國和意大利這兩個同樣使用F-35B作艦載機的國家。不過,英國最終將裝備138架F-35B,數量足夠多,從而能建立獨立的飛行訓練部隊。與之相比,意大利空軍和海軍將各裝備15架F-35B,情況與日本相近。它也不會建立獨立的海軍航空兵部隊,而與空軍一同訓練。

  隨着日本組建兩棲作戰部隊——水陸機動團,未來海自需要更多的空中支援,總是將F-35B劃歸空自,應用時才交給海自使用的方式會影響作戰,未來海自解決這個問題還很困難。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3: 6028 血壯山河之隨棗會戰 第三章 7
2023: 成功閃襲
2022: 若云:俄烏戰爭 53 , 烏克蘭朋友說“
2021: 中俄聯合研製的大飛機首架CR929寬體客
2021: 獨家披露!美國核潛艇撞擊到底發生在南
2020: 繼續採購俄羅斯裝備,國產直升機難堪重
2020: 如果當年台灣也失守,蔣介石、宋美齡准
2019: 徐向前說百丈關失敗不是張國燾的錯誤
2019: “中華民國”根本就不值得懷念。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