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節目中,我們一直對俄羅斯隱身飛機的隱身性能指標表示懷疑,因為隱身性能在很大程度上是對降低雷達反射截面積的極致追求,需要做好飛機每一個細節的處理。然而,我們能在蘇 - 57 上看到毫無遮擋的發動機葉片,機身表面粗大的裂縫,發動機更是沒有任何隱身處理。而原本應該隱身性能更為突出的 S - 70 “獵人” 無人機,雖然採用了飛翼氣動布局,但是被俄羅斯人搞成了渾身鼓包,各種電子天線因為外露在外,成為了明顯的雷達反射源。再比較一下中國在珠海展出的隱身無人機實機光潔的表面,差距一目了然。
當然,對俄羅斯來說,其研製的隱身飛機是否敢在烏克蘭防空火力範圍內活動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性能檢驗標準。非常有意思的是,蘇 - 57 在戰爭爆發近 3 年之際,也不敢深入烏克蘭境內活動。而蘇霍伊 S - 70 “獵人” 無人機去完成這樣的試探顯然更為合理。
然而,就在烏克蘭控制的頓涅茨克地區,烏軍聲稱擊落一架俄羅斯軍隊的蘇 - 25.結果考證地面殘骸才發現,這是俄羅斯的蘇霍伊 S - 70 “獵人” 隱形無人機。還有一種說法是,一架俄羅斯的蘇 - 57 戰鬥機擊落了這架 S - 70 “獵人” 隱形無人機,因為無人機此時進入烏軍控制區域 10 公里處,並且處於失控狀態。
這件事不但是俄制隱形飛機在戰場上的首次被擊落,也是俄羅斯忠誠僚機項目的一次重大失敗。這架無人機被設計為與俄羅斯第五代戰鬥機蘇 - 57 協同作戰,共同執行任務,通過數據鏈共享戰場信息,對敵方目標進行偵察與打擊。原本計劃在 2024 年年底服役,卻在實戰中遭遇了不幸。更讓人覺得屈辱的是,一架飛翼無人機被烏軍認為與蘇 - 25 相似,說明其雷達或紅外隱身性能並不優秀。
可見,“獵人” 無人機雖然設計理念是先進的,然而,俄羅斯人在隱身飛機製造上的技術實力,又決定了其不算是真正的隱身飛機。而蘇 - 57 最後不得不選擇擊落 S - 70.這說明這架隱身無人機正處於失控狀態,而俄羅斯無法承受被西方國家捕獲的後果。最新的殘骸顯示,S - 70 在當時攜帶有精確制導炸彈,說明正在進行一次對烏軍的打擊行動。
這件事給我們的思考很多:
首先,隱身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飛機細節的處理,不是飛翼布局就隱身,還要綜合考慮雷達、紅外和可見光隱身性能。可以說,這次 “S - 70” 在前線高空活動雖然展現了一定的自信,但是被烏軍防空系統發現也不足為奇。這個世界能真正做好隱身飛機的國家目前來看只有中美兩國。
其次,隱身技術雖然能夠降低雷達探測的可能性,但並不能完全保證不被敵方發現。也就是說,隱身飛機的戰術選擇也很重要,你不能自信到逼近對方的防空系統,否則被擊落也很正常。
第三,無人機的操作和控制依賴於數據鏈和通信系統,這些系統可能會受到干擾或被黑客攻擊。如果 “獵人” 無人機的數據鏈不穩定或者遭到破壞,就有可能完全失控,作戰能力將大打折扣。
再者,“獵人” 無人機的自主性和智能化水平還有待提高。雖然 “獵人” 無人機被設計為能夠與蘇 - 57 協同作戰,但在實際作戰中,無人機的自主決策和反應能力仍然有限,戰場生存能力堪憂。
據說,俄羅斯製造的隱身無人機的成本高昂,每一架的成本達到 1800 萬美元。這樣的成本投入,如果在實戰中失控,不得不被自己家戰鬥機擊落,對於軍隊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損失。
綜上所述,儘管 “獵人” 無人機在技術上具有先進性,但在實戰中的表現卻暴露出了隱身技術的局限性、通信系統的脆弱性、自主性不足以及戰術選擇的錯誤等問題。這些因素可能是導致 “獵人” 無人機被擊落的原因。當然,俄羅斯後續已經發展出改進版的“獵人”無人機,是否解決了這些問題,還需要我們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