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後一段時間,英國在海軍裝備技術領域繼續引領,其中有很多怪異武備,例採用歪把子座艙的海雌狐戰鬥機、海王預警直升機等,也有成熟可靠的裝備,地獄邊境深彈投射器(Limbo)屬於後者。
地獄邊境深彈投射器不是一蹴而就,屬於英國第三型前射式反潛武器,與刺蝟彈、魷魚彈有着技術上的繼承與發展。1942年,英國開始大規模使用加拿大人研發的刺蝟彈。這種武器採用插杆式迫擊炮原理,動力為火藥燃氣,為第一種有效前射式反潛武器戰。
1944年,在刺蝟彈基礎上,發展了半自動的三聯裝12英寸(305毫米)迫擊炮,綽號烏賊。烏賊(Squid)由英國自主研發,採用了炮管式迫擊炮(Gun-mortars)原理。在聲吶支持下具備較好的打擊精度,射程275碼(約250米),散布是一個邊長40碼的三角形。大多數艦艇安裝兩座發射架,6枚彈藥齊射具備較高的命中概率。
刺蝟彈為24聯裝,採用觸發引信,主要不足是一擊不中再裝填耗時。魷魚採用了更大口徑的彈藥,採用水壓引信。魷魚的主要問題有兩點,一是裝填麻煩,177千克的彈藥全部由人工裝填;固定射角發射,射程不可調,帶來了戰術上的繁瑣。二戰結束後,英國在魷魚基礎上,發展了使用方便、戰術靈活的全自動反潛迫擊炮,這就是地獄邊境。
地獄邊境其實是非官方名稱,官方型號為“A/S Mk.10”深彈炮。相比於前代的烏賊,地獄邊境繼續採用三聯裝12英寸身管,但身管長度加長,以獲得更好的方向性。採用機械式全自動裝填,裝填時需要先將定向器放平,然後從前端自動裝填3枚彈藥,裝填完畢後定向器隨即轉為固定射角,進入發射狀態。單座炮備彈為51發,滿足17次攻擊。
配套的深彈與魷魚通用,重177千克,裝藥94千克。深彈的攻擊距離可以通過身管後端的閥門控制,而不是通過俯仰控制。當閥門完關閉時,可獲得1000碼的最大發射距離(914米),當閥門完全打開時,射程為400碼(366米)。深彈下沉速度13米/秒,最大使用深度270米,有效殺傷半徑為10米。
初期,地獄邊境與170型聲吶未集成,通過人力電話進行協同。後通過射擊控制系統,地獄邊境與SQS-505等聲吶形成通信,實現自動控制,進一步減少了人力,縮短了系統反應時間。通過這一系列優化措施,地獄邊境成為一種大威力的自動化反潛武器,這大概也是“地獄邊境”綽號的由來。
1955年,地獄邊境開始批量生產,廣泛裝備在英國皇家海軍各型護衛艦上。安裝方式有甲板安裝、地井安裝兩種,多以雙炮形式安裝,中軸線安裝發射炮,兩側為彈庫。裝備雙炮的艦艇,分別指向一舷。此外,英聯邦國家如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在60-70年代的新建艦艇上廣泛裝備地獄邊境。
在反潛魚雷成熟前的時間裡,反潛深彈是最為有效的武器。地獄邊境與同時期的美國阿爾法、意大利梅農等反潛武器相比,系統可靠、威力大,不足是占用甲板面積大,射程較短。反潛直升機逐步上艦後,需要占據較大的甲板面積,如何安置這反潛迫擊炮,成了一件頭疼事。
以英國經典的12M型護衛艦為例,設置了固定機庫、飛行甲板,艦尾為拖曳聲吶,1座地獄邊境夾在飛行甲板與拖曳聲吶之間,突出的身管對直升機起降產生了較大影響。一般情況下,在直升機作業的時候,需要將身管放平;直升機在降落時,主要採用側向進入的方式進行着艦。
在1982年的馬島戰爭中,有裝備地獄邊境的艦艇參戰,但未實際使用。到了80年代,新西蘭海軍率先結束使用。在英國、加拿大海軍,地獄邊境一直服役到1990年代。
從刺蝟彈到地獄邊境,英國的三型前射式反潛武器,其彈架原理、結構,為很多同類武器提供了參照與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