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有人拍到日本自衛隊在深夜,運輸其“高速滑空彈”使用的機動載具,這也是日本高超音速武器問世多年後,外界第一次看到清晰真容。怎麼說呢,在美國三軍近10款高超音速武器或下馬,或停滯的背景下,日本“高速滑空彈”大張旗鼓,多少有點離譜,儘管其成色就那樣。
▲日本自衛隊發展的高超音速武器發射車
高超音速武器在80年代,就有相關概念冒出,日本當時也做了一些前瞻研究,但很有限。新世紀初,美國正式考慮將高超音速武器實用,並編列發展計劃。日本也不甘寂寞,開始深入研究。真正對其有觸動的,則是中國火箭軍從2013年開始,連續9次試射高超音速武器(成品就是後來的東風-17)。日本經過一段時間醞釀(主要是突破美國限制)後,在2017年正式為高超音速武器編列研發預算,項目被稱為“島嶼防衛用高速滑空彈(早期裝備型)”。2024年3月23日,日本研發多年的“高速滑空彈”,在美國加州穆古角靶場完成首次發射試驗,4月份又完成第二次。
▲日本自衛隊公布的現場發射資料
到目前為止,日本防衛省都未公布兩次測試的細節,最關鍵的彈頭是否與助推器分離問題,至今都還有爭議。現階段只能從日本公布的研發計劃、3月份測試的模糊資料、這次意外公開的導彈發射車,來推斷大體性能。首先,測試的“高速滑空彈”尺寸不算大,使用單級固體火箭推進的情況下,射程900千米左右。其次,彈頭使用比較簡單的“單錐體加四副彈翼”氣動布局,變軌能力有限,即使能按照規劃實現“高音速滑翔”,機動性也不算高。最後,一台導彈發射車可以搭載兩個導彈儲存/發射箱,火力持續性較強。假設以東風-17為參照,那麼日本“高速滑空彈”就是射程差不多,機動性遠遜,火力持續性高一截的存在。
▲東風-17是一車載一枚
換句話說,日本是在降低技術標準的基礎上,先把高超音速武器的架子撐起來,這與美國現在裝備的“提豐”類似。不過,美國陸軍好歹拿出了幾款常規導彈充數,先把“提豐”武裝起來,而日本“高速滑空彈”到現在已經發展了7年,只是在美國支持下,完成了兩次結果不明的測試。按照一款帶“高音速滑翔”能力新導彈的技術難度推測,日本想按照原計劃,從2026年開始部署的可能性基本沒有,除非是只有編制,沒有實際作戰能力的假部署。
▲導彈可比載具難多了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為其高超音速武器準備的下一步計劃,非常有想象力。這個被稱作“島嶼防衛用高速滑空彈(性能向上型)”的規劃,將發展兩款A、B兩款導彈,其中A型預計最大速度12馬赫,射程2000千米,2028年開始部署;B型最大速度17馬赫,射程3000千米,2030年開始部署。並且彈頭也不是現在的常規型號,而是專用的乘波體/升力體高端氣動布局,除了陸上目標,還能打擊海上移動目標。用技術參照的話,不好意思,全球現階段包括中國在內,都沒有與這兩者同一水準,並對外公開的型號,但大體可以視為東風-17和東風-26的優勢結合。鑑於日本航空/航天體系基礎並不紮實,缺乏高性能、成體系高速風洞群,只能依賴美國技術的現狀,這個規劃叫做夢更合適。
▲乘波體不是那麼簡單就能用好的
乘波體構型看起來簡單,真用起來那是真不簡單,以美國在高超音速領域的深厚積累,也搞得痛不欲生,日本在短短4年內突破並實用是不現實的。相比之下,現階段常規構型,但使用“高音速滑翔”技術的“高速滑空彈”,在技術上還有可行性,只不過時間不可能那麼快,真服役時還用不用得上,也是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