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有史以來最精彩的雙航母視頻,徹底點燃了大家的熱情。經過逐幀分析細節,外界發現殲-15艦載機的變化最大,殲-15T也是繼殲-16、殲-1BG之後,國內成規模裝備的第三款三代半“側衛”。
▲這一幕看得人心潮澎湃
大概在2017年左右,殲-16剛剛出現,殲-11D還時不時有消息傳出來時,“殲-15B”一度在網上廣為流傳。當時各種設想都有,但核心都是在殲-15基礎上,融入殲-11D、殲-16設計,跨過三代半門檻,追上美國海軍主力艦載機F/A-18E/F。從技術上來講,這三者都是沈飛作品,又都在蘇制“側衛”基礎上發展而來,互相借鑑的難度非常低。再加上2017年海軍艦載機部隊規模還不大,調整機型也比較簡單,因此,大家一度認為“殲-15B”很快就會問世。但實際上卻等到2023年才看到確鑿消息,2024年正式看到,官方公布成建制服役的三代半殲-15機隊。
▲基礎款殲-15本質上是殲-11B的多用途改型
“殲-15B”和殲-15T雖然只差一個字母,但對海軍而言,這兩者有本質區別。“殲-15B”是基於殲-15改進,蛻變成三代半的滑躍型戰機,仍然只能在兩艘滑躍航母上用。而殲-15T除了完成三代半蛻變,還針對艦載電磁彈射器,對機身結構進行調整,能同時滿足福建艦和兩艘滑躍航母所需。這就是常說的,“滑躍艦載機不一定能彈射,彈射艦載機一定能滑躍”原則。海軍在7年前確實具備發展“殲-15B”的能力,其戰力也確實比殲-15強很多。但問題在於,等到福建艦服役時,海軍還是得在“殲-15B”基礎上,再搞一款殲-15T,這就太浪費了。當然,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國內三代半、艦載機技術已經很成熟,海軍不擔心同時更新兩個領域,會帶來太大風險。
▲能彈射就能滑躍,但反過來不行
國內早年在殲-11A基礎上,推出真正全國產的殲-11B,在這裡和原始設計區別還不大。隨後在殲-11B基礎上演變的殲-15.就追隨蘇-33開啟三翼面時代。再往後,殲-11B和殲-11BS又分別演變出三代半殲-11D和殲-16.但前者在殲-20和殲-10C的衝擊下中途夭折,最終在殲-11BG上重生,與殲-16一起成為,俄羅斯至今都未攻克的帶有源相控陣雷達型號。再加上俄羅斯海軍早就放棄了蘇-33.更拿不出像殲-15D、殲-16D這類高性能電子戰機。所以在“側衛”的後續迭代上,俄羅斯作為原產國,確實已經全面落後於中國。
▲殲-16D是蘇霍伊永遠的痛
到現在,海軍新一代航母主力艦載機體系,已經徹底明確:殲-15T、殲-35、殲-15D和空警-600.這個配置和美國海軍基本上一模一樣,堪稱又一次“摸着石頭過河”。兩艘滑躍航母之前配置的殲-15比較少,說明海軍也擔心殲-15T大規模服役後,基礎型殲-15不能彈射會造成浪費,有意限制了裝備規模。現在有殲-15T這個三代半模版,就能像殲-11B參照殲-16、殲-11D推出殲-11BG一樣,參照殲-15T跨過三代半門檻,與當初期待的“殲-15B”部分重合。考慮到殲-15T其實兩年前就技術凍結,現在也經過海軍認可,真正在航母上成建制起降,那麼“殲-15G”或者“殲-15AG”應該很快就會出現。
▲殲-11BG是非常成熟的升級例子
沈飛在與“威龍”競爭時,拿出的三翼面方案雖然失利,但不得不說,在殲-15的三翼面應用和改進上,沈飛表現確實很穩定。殲-15這一路走來,雖然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但作為國內第一代艦載戰鬥機,殲-15的發展歷程已經算是很不錯。都不用看太遠,就說當初蘇聯,後面俄羅斯發展第一次艦載機部隊的經歷和成果,都遠不如殲-15.這份成績是不應該被抹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