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日,中印兩國就邊境地區相關問題達成協議,本文關注中國互聯網輿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印度軍事外交高層普遍將這一事件解讀為某種印度方面的“勝利”,儘管專家學者對此評價不一。然而,作者注意到,中國大眾輿論普遍對印度官方立場表達了批判,例如將印外長蘇傑生的表態解讀為“印度式愛面子”。作者還注意到了中國大眾輿論普遍的對印不信任,乃至“敵意”,如要求政府不要在商貿投資和產業合作方面被印度的“小伎倆”迷惑。本文展現了印度精英學術界觀察中國大眾輿論的視角。南亞研究問題小組特此編譯此文,供讀者批判參考。
2024年10月21日,中印兩國政府共同對外宣布,拉達克實控線(LAC)沿線持續長達四年的軍事對峙狀態正式宣告結束。印方宣稱,雙方達成了在實控線沿線進行巡邏以及脫離接觸的相關協議,其目的在於“達成脫離接觸,解決2020年在邊界地區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予以證實,指出中印雙方一直保持着“密切溝通”,雙方已“就有關問題達成解決方案,中方對此予以積極評價”。
2020年6月,中印軍隊於喜馬拉雅地區拉達克東部實際控制線沿線的加勒萬河谷發生衝突。此次衝突堪稱數十年來雙方最為激烈的交火事件,造成了嚴重傷亡,其中至少有20名印度士兵喪生。印度媒體宣稱有40多名中國士兵遇難,這一說法遭到中國政府堅決否認。至2021年,儘管實際遇難人數仍存在爭議,中國軍方發言人確認中方有4名軍人犧牲。此後,中印兩國均在自然條件極度惡劣的喜馬拉雅西部爭議邊界沿線持續加大軍事部署力度,部署兵力超過10萬。自加勒萬河谷衝突以來,為緩解這一地區的緊張關係,中印兩軍高層已進行多輪磋商。其中最重要的議題即實現軍事脫離接觸,從爭議邊境地區撤軍。印外長蘇傑生10月21日於新德里表示,該協議歸功於“耐心和堅持不懈的外交”。至關重要的是,該協議將恢復2020年對峙前的軍事巡邏安排。他強調,“我們能夠像2020年之前那樣繼續巡邏”。恢復原狀是印度在脫離接觸談判中的一貫主張。據報道,在加勒萬河谷衝突爆發前,中方已越過傳統巡邏線,進入先前由印度實際控制的區域。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總結稱,“如此一來,我們可以說,我們與中國的脫離接觸進程已經完成”。10月22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證實雙方已達成邊界協議,不過並未對外披露協議內容,特別是關於巡邏安排的具體細節信息。他僅表示,“中方對此予以積極評價。下一步,中方將與印方落實好上述解決方案”。除了極少數專家之外,兩國軍事、外交領域的分析者們普遍對此次新巡邏協議所帶來的邊境緩和狀況秉持積極態度。該協議的影響或許遠遠超出了安全範疇,有效緩解了中印整體政治關係的緊張態勢,為雙方未來的經濟合作鋪平了道路,並且推動了中印領導人在俄羅斯喀山舉行的第16屆金磚國家峰會上實現會晤。部分印度專家將這一協議視作印度的“勝利”。印度陸軍北方司令部退休中將胡達(Deependra Singh Hooda)指出:“恢復巡邏權利是我們能夠趨近於恢復2020年之前局勢的最優途徑,同時也為兩國關係的修復創造了機會。”然而,印度歷史最悠久的智庫之一——德里政策研究中心的資深戰略事務專家巴拉特·卡納德(Bharat Karnad)卻並未將該邊界協議視作一種突破。相反,他預測:“中國不過是利用原則性同意來牽制印度。按照中國通常的時間表,圍繞巡邏方式展開協商,需要花費數年之久。”在中國社交媒體頗具影響力的軍事評論員宋忠平指出,該協議是對美國挑撥中印關係這一行徑的有力回擊。他強調,中印皆為發展中國家,二者之間存在諸多共性。宋忠平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表示,美國政府“妄圖讓印度成為其印太戰略的關鍵構成部分,試圖將印度塑造為遏制中國的前沿陣地和重要棋子”。另一方面,中國公共輿論普遍存在對印度的“敵意”以及“負面傾向”,對該協議的看法不那麼樂觀。協議達成後,中國輿論立即呈現出對印度政府關於新邊界協議官方立場的質疑與批判。在邊境協議公布後的短短數小時內,一篇署名的中文評論將長達四年之久的軍事對峙完全歸責於印度。文中指出:“2020年4月,印度單方面破壞了雙方經多次高層會晤所達成的共識,非法越過邊境線,侵占加勒萬河谷等地區,這種公然的挑釁行為直接導致了邊境局勢緊張。”來自中國天津的一名觀察員指出,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提及的“2020年位置”含糊不清。該觀察員在一封“至編輯的信”中表示,蘇傑生“並未說明‘恢復2020年狀態’指的是實際控制線(LAC)的位置恢復到2020年的狀態,還是對峙部隊的部署位置恢復到2020年的狀態”。部分中國人認為,邊界巡邏協議以及蘇傑生的主張是印度典型的“愛面子”式短期策略。一位來自中國四川的讀者在評論區寫道:“倘若中印邊界維持適度緊張,印方必然會比我方更為‘煎熬’。當前局勢緩和對印度是有利的。而在投資與經貿關係方面,印度不過是企圖占我們的便宜,我們從中毫無益處可言。”這位評論者進一步補充道:“當前,印度正承受着巨大的資金技術壓力。故而,印度只是暫時擺出這樣一種(緩和)姿態,一旦出現可乘之機,便會毫不猶豫地與中國反目。”一位來自上海的網友寫道:“我們務必堅信,中國政府在領土問題上寸土不讓,否則(相關談判)不會持續多年。因此,此次(局勢緩和)事件或許是印度基於兩個因素而有所醒悟:其一,冬季即將來臨;其二,印度已在班公湖建成了第二座大橋。”十月將盡,冬季的天氣條件常常致使實控線高海拔地區的活動面臨重重困難。眾多中國評論者認為,鑑於惡劣的氣候狀況,該地區的邊境巡邏無論如何都將停止,這也就意味着,此巡邏協議在很大程度上“形同虛設”。值得關注的是,除了像《環球時報》這類“民族主義小報”(註:原文如此),以及那些充斥着“反印”強烈情緒的中國官方媒體之外,中國的中英文主流媒體的讀者評論區所呈現出的民意,絕大多數是反對中印合作的,不管是技術轉讓、投資還是建廠等形式的合作,均在反對之列。部分中國讀者向官方表達了恐懼與擔憂,他們擔心中國政府會被印度的“小伎倆”所迷惑。中國公眾認為印度在道德層面處於較低水準,並從這一視角審視邊界協議。正如一位中文區評論者所述:當前,印度經濟呈現低迷態勢,印加關係不斷惡化。近期在“四方安全對話”(QUAD)集團內部,印日意見分歧逐漸顯現,印度明確反對日本新任首相石破茂(Shigeru Ishiba)提出的“亞洲北約”(Asian NATO)構想。同時,外資、技術也並未如印度預期那般流入該國。更為關鍵的是,印度政治精英已開始對川普重回白宮所帶來的不可控後果感到憂心忡忡。在此複雜局勢下,印度突然急切尋求與中國建立“正常”商業關係。與此同時,部分中國安全分析人士與戰略事務專家認為,當前中國政府正在爭取時間,以便集中精力處理另一場領土爭端問題。一位評論員寫道,“暫且將印度這個惡霸擱置一邊,先把菲律賓這類惡棍置於死地”,意指中菲南海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