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略轟炸機領域,於冷戰中期出現的重視高空高速飛行能力,但基本沒有隱身性能的超音速戰略轟炸機技術路線,已然在今天讓位於飛行速度僅為亞音速,但卻極其注重追求高隱身性能的技術路線。如今看來,已經現身的美國新一代戰略轟炸機B-21“突襲者”,以及尚未公開的中國轟-20和俄羅斯的PAK-DA,應該都選擇了這一方向。不僅如此,雖說萬眾期待已久的轟-20仍未亮相,但這並不妨礙中國向更高的技術水平發起衝擊。在“裝備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探索一代”的布局思路下,國內科研團隊取得了一些很有意思的進展。
轟-20戰略轟炸機預想圖
據港媒《南華早報》報道稱,在2021年的一次試飛中,一架尺寸按比例縮小且機身外形較為臃腫的飛行器原型機,達到了6.56馬赫的最大飛行速度,突破了高超音速航空器“不低於5馬赫”的速度門檻。與我們常見的一些採用乘波體滑翔構型或雙錐體構型的高超音速飛行器不同,這架飛行器原型機並未選擇利於“刺破”空氣和減阻的細長外形,而是使用了更為“圓潤”的機身,背部則安裝有斗篷形機翼。
從報道中來看,相關科研團隊之所以要採用寬大圓潤的機身,是為了“突破現有的高超音速飛行器細長的外形對內部載荷能力的限制”,希望其能像客機或貨機那樣運載更多的乘客或貨物。藉助海量的風洞試驗,團隊人員用了約3年的時間反覆完善和修改設計,並最終在2021年實現了持續時間約20分鐘的成功首飛,但這項成果和部分工程實現的方法,直到現在才允許被公開發表。
《南華早報》的公開的項目方案圖片和實物照片
現有的各類高超音速飛行器均較為尖銳細長
我們知道,現有的採用高超音速技術的裝備大體為兩種,即高超音速導彈和高超音速無人機。受彈體和機體外形細長的影響,靠近彈體前部和機身前部的內部空間利用難度較高,如無法內置一些尺寸較大或形狀不規則的物體,進而會限制裝備功能和用途拓展潛力。然而,如果一款飛行器既具備高超音速飛行能力,同時也能在內部空間的利用方面接近正常的客機和貨機,那其無疑將具備極大的使用價值。
B-2轟炸機投擲大尺寸航空彈藥
進一步來想,這一技術思路可用於民用,那軍用似乎也是未嘗不可。想象一下,一款足以在機身內部容納大尺寸或數量較多的航空彈藥,且可實現高超音速飛行的轟炸機,必將在打擊時效性方面遠強於現有的各類亞音速戰略轟炸機,讓潛在對手難有做出反應和應對的時間窗口。不僅如此,與藉助隱身外形設計和吸波塗料等技術,來提升突防能力的現有轟炸機不同,高超音速轟炸機的飛行蹤跡或難以避免被潛在對手發現。但即便被發現,對手對其實施攔截的難度也是相當之大,甚至可能無法實現攔截,這其實也是“突防能力高”的一種表現。
高超音速轟炸機或將成為現實
當然,報道中也承認,相關項目仍需要更多的科研攻關才能徹底實現,團隊人員還面臨着諸如動力、材料和結構等方面的問題與挑戰。但整體看來,這依然是中國在“一小時全球到達”概念中邁出的一大步,向着“從概念變成現實”的目標愈發接近。高超音速戰略轟炸機,其或將在未來成為“取代轟-20”的極尖端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