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側面望過去,圖中的韓國K-1主戰坦克(左)和K-2主戰坦克(右)的車身猶如下蹲一般,前低後高,炮管幾乎觸碰到地面。車上乘員依舊有條不紊地進行訓練,可見這種情況並不是發生故障。實際上,這兩輛主戰坦克的怪異姿勢是其懸掛系統的“傑作”。
不同於主動防禦系統等坦克的“外部掛件”,懸掛系統置身車體內部,其作用相當重要。打個比方,沒有懸掛系統的坦克就像一塊硬邦邦的“鐵疙瘩”,只有在懸掛系統的支撐下,這塊“鐵疙瘩”才能成為在戰場上疾馳的“裝甲堡壘”,車體穩定性與乘坐舒適度大大提升。那麼,懸掛系統究竟是什麼?
懸掛系統是連接坦克車體與負重輪之間的傳力裝置,用於將車體重量分布在各個負重輪上,緩衝地面對車體碰撞產生的衝擊力等,保證坦克在高速間平穩行駛。早期的坦克採用剛性連接,即負重輪直接固定在車體上,沒有懸掛系統。其乘坐體驗可能就一個字:顛!隨後許多簡單的懸掛系統陸續出現,雖然樣式五花八門,但在原理上都是使用彈簧作為緩衝器,協助坦克實現高速行駛。
坦克懸掛系統主要有克里斯蒂懸掛、平衡式懸掛、扭杆式懸掛和液氣式懸掛等。克里斯蒂懸掛是第一種使坦克實現高速行駛的懸掛系統,結構簡單、可靠性高,T-34等多型蘇聯坦克曾使用。平衡式懸掛又稱連鎖式懸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較為流行,這種非獨立懸掛的減震性能好,但緩衝能力有限。扭杆式懸掛被公認為目前最成功的懸掛系統,二戰以來的許多坦克都使用這種懸掛系統。
液氣式懸掛出現時間最晚,技術也最先進。這種具備主動調節能力的懸掛系統,緩衝能力更強,使坦克在高速行進中平穩性更好,這對於坦克的行進間射擊非常有利,德系坦克的“炮口端酒杯”絕活也得益於此。另外,液氣懸掛的主動調節功能使得坦克可以主動調節車身前後、左右的傾斜度,從而具備更大的射擊角度。韓國K-1/2主戰坦克、日本90式主戰坦克均採用這一技術,這幾型坦克常常能做出“前俯後仰”式的“下蹲”或“跪倒”等動作。
液氣懸掛系統雖然被認為是最好的懸掛系統,但其結構複雜,實際麻煩不少。因此,許多坦克同時採用液氣式懸掛和扭杆式懸掛,這種混合式懸掛大大提升了坦克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