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關於六代機的定義,沒有一個統一標準。原來,大家都覺得,六代機就應該是戰鬥機。比如,速度更快,隱身能力更強,信息感知力更靈敏,能掛載和發射高超音速導彈,可配合無人機協同作戰等。但這些標準,都是按照戰鬥機來的。然而,中國試飛的這兩款新型飛機,都是隱身轟炸機,為什麼會被稱為六代機呢?
核心原因就在於,美國降低了六代機的標準。因為美國研發六代機,陷入難產。於是,美國呢,就設計了一款縮小版的B-21隱身轟炸機。它和B-2相比,體型小一些,載彈量少一些,但速度快一些,成本低一些。美國就把這個B-21定義為“六代機”了。我們以前講一代機,二代機,三代機,四代機,都是戰鬥機。唯一這個六代機,是以轟炸機開始的。
嚴格來說,這些都不能稱為六代機。但美國把新一代隱身轟炸機定義為六代機了,那咱們也就像美國看齊,統稱六代機了。可美國只有一款六代機,就是縮小版的B-21。
中國呢?成飛,沈飛各自搞了一款六代機,一夜之間就有兩款了。為什麼美國六代機研發會被中國反超呢?按理說,美國要錢有錢,要人才有人才,要技術有技術。到今天為止,中國軍費也才不到美國軍費的1/3。而且,美國還有先發優勢。早在2007年,美國就啟動六代機研發了。
這一年,中國殲-10A還在安裝俄制AL-31F發動機,連國產渦扇-10A發動機都還沒搞定。至於殲-16、殲-20?就更加沒影了。當時,中國空軍最先進的戰鬥機,是從俄羅斯引入的蘇-30MKK。那中國是怎麼反超的呢?這裡面有兩個原因:
一是,厚積薄發。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很多軍工項目都被拉下馬了,為的就是把錢挪出來,投入經濟發展。當時,我們講的是軍隊要克制。可進入90年代,國家慢慢富起來了,軍費也有了保障,同步進入高速增長階段。從這時開始,中國大量軍工項目重新上馬。像殲-20、殲-31、中華神盾艦,航母等,都是這一時期批量立項的。
經過十餘年研發準備,進入2012年以後,中國軍工就開始大爆發了。按照我們預研一代,研發一代,裝備一代的原則,殲-20服役後,六代機的全面研發就已經啟動了。也就是說,美國是2007年啟動六代機研發的,那麼中國六代機立項也不會比美國落後太多。
二是,中國充分拿捏了後發優勢。不可否認,美國確實起步早於中國。但是,2007年的時候,AI技術,衛星通信技術,無人駕駛技術,氮化鎵雷達技術等,均不成熟。可等中國研發六代機的時候,這些技術都已經開始進入大爆發了。美國是邊做邊修改,投入大,周期長,成本高,而中國呢?剛好趕上技術紅利,充分發揮了後發優勢,不用走彎路。結果就是,中國研發六代機,周期短,成本低,速度快。
而且,中國軍工體系幾乎都是國家主導,而不是資本主導。美國的軍工複合體,需要大量的利潤支撐,才能持續投入,而中國不是這樣的。對中國軍工專家而言,榮譽大於一切,樸素的愛國情懷大於一切。別看中國軍費遠遠低於美國,但技術轉化效率卻遠遠高於美國。美國大量的軍費,都被軍工複合體吞噬了。
現在,真正讓美國焦慮的是,比量產速度和量產規模,美國就更加比不上中國了。B-21也不便宜,一架就要6億美元,而中國的隱身轟炸機,必然成本更低。中國隱身轟炸機服役的規模,是必然超越美國的。
5年後,中國成為全球隱身轟炸機服役數量最多的一個國家,幾乎是板上釘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