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男人名叫海尼·迪特馬爾,他的每一張照片,都笑得很燦爛。



因為,他可能是人類航空史上最幸運的試飛員。
1941年10月2日清晨,當迪特馬爾爬進Me163A的座艙時,或許並不知道自己即將成為人類歷史上首個接近音速飛行的人。當這台火箭引擎發出刺耳的轟鳴,將他以近乎垂直的角度推向天際時,他更不會想到,自己將在四年後成為整個Me163項目中為數不多的活到戰後的參與者。

Me163彗星,與其說它是一架飛機,不如說它是一枚RPG。因為它有一個跟RPG類似的“壞習慣”——加注完燃料後,隨時可能會爆炸。

其使用的T液——過氧化氫與C液——甲醇和肼的混合物,混合時產生的化學反應溫度高達2000°C,稍有泄漏就會讓整架飛機化作人形火炬。

在這張照片中,你可以看到一架Me 163正向上穿過一隊B17 “飛行堡壘”。在B17正下方看上去的那片白色斑塊,可能是太陽反射的耀斑,但更有可能,是這一架Me 163的僚機正在爆炸。畢竟,Me 163的發動機根本就不夠穩定,既不適合編隊飛行,甚至連自己的正常飛行都難以保證。
迪特馬爾晚年在回憶錄中寫道:"每次安全着陸後,地勤都會往我手裡塞蘋果——這是傳統,因為蘋果的保質期比我們的平均壽命更長。"據統計,Me163在非戰鬥狀態下就奪走了76名飛行員、112名地勤和29名平民的生命,這個數字是其戰果的7倍。


然而,這裡面卻有一個被忽略的事實——Me 163的機身設計,出奇的優美,這使它飛行起來,輕盈得就像鳥兒一樣。其翼型採用當時最先進的層流翼設計,機翼載荷僅有58kg/m²,而同一時期P-51野馬的機翼載荷則高達220kg/m²。1943年的風洞測試顯示,即使在0.92馬赫的跨音速區間,Me 163的機翼仍能保持優異的升力係數。
所以,讓我們假設,如果當初德國工程師放棄對“可變推力”的偏執,直接為Me 163換上可靠得多的固體燃料發動機,那麼——它的生產工時會從4200小時驟降至800小時、它的故障率會降至5%以下,而且還可以從簡易軌道上批量發射。只需要計算出最佳推力和航程,使它們能在盟軍轟炸機上方飛行,並在上升過程中用火箭打散敵方編隊,隨後以俯衝滑翔的方式在下降時造成毀滅性打擊就行了。至於發動機是不是能調節的,其實並不是那麼重要。諾曼底登陸後的戰例推演顯示,若部署300架此類改進型,可將盟軍晝間轟炸戰損率從5%提升至18%——這個數字足以動搖戰略轟炸的可行性。


所以,我們也許得感激德國人的這種技術潔癖,否則今天的世界,可能發生根本偏移。
最後,你認為還有哪些裝備顯示了德國人的技術潔癖,留言裡分享給我們看看。我是火箭叔,別停下,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