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你能承受多大的損失? |
送交者: akaaaa 2006年09月07日16:01:58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戰爭作為人類永恆的話題存在,早已經成為深入人心的一門藝術。研究戰爭藝術的目的在於了解戰爭的真諦以求最終在戰爭中占據優勢。自人類有史以來出現了無數光輝的名字——亞歷山大、孫武、漢尼拔、西庇阿、貝利沙流士、腓特烈、拿破崙、朱可夫、毛澤東等等。這些名字的背後則是一部部光輝耀眼的歷史。戰爭成就了英雄,英雄也點綴了戰爭。英雄二字的背後凝聚了多少智慧。歷史的確是偶然和必然的結合,但是偶然也是必然所造就的。客觀決定主觀,歷史不容假設。 決定戰爭的因素太多太多,可是有一個因素絕對是每一個稍有常識的指揮官所不得不考慮的——戰爭損失。只要戰爭開始,雙方交手就不存在沒有損失的情況。戰爭損失包括了戰爭物質損失和戰爭精神損失。戰爭物質損失又分兩種:一為主動損失一為被動損失。主動損失主要是指戰爭中己方的內部消耗,而被動損失則主要指受到敵人打擊的消耗。至於說戰爭精神損失則主要是由戰爭物質損失所造成的。雖然這些因素在一般人眼裡沒有工業能力和幅員重要,但是那些優秀的軍事戰略家卻肯定會考慮這些因素,而且會作為決定性因素考慮。 當今世界,在肯定和平與發展對於人類的指導作用的同時,我們不應該忘記戰爭威脅的時刻存在,更不應該忘記世界歷史中的一幕幕。上一個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所經歷的兩次最大的浩劫了。在兩次世界大戰過程中,人類逐漸認識到了戰爭的殘酷性。可是,這並不意味着戰爭離人類遠去了。朝鮮戰爭、三次印巴戰爭、四次中東戰爭、越南戰爭、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現代戰爭之殘酷讓人們真切感受到了戰爭的可怕。以前需要多少年才能在戰爭中消耗掉的物資和所經受的損失在現代戰爭條件下也許幾個月、幾天甚至幾個小時就造就了。戰爭在人類生產力空前發展的大背景之下有了新的體現。同樣在上個世紀,中國人民為了捍衛國家獨立和民族自由進行了多場自衛性質的戰爭。直到1945年,中國人民才首次獲得了近代反侵略鬥爭的完全勝利。在新中國建立之後的一系列自衛性質的戰爭中,中國也保持不敗戰績。為勝利驕傲的時候又不得不讓我們深思的是我們在那些戰爭中所經受的巨大損失。在國際力量對比嚴重失衡的今天,準備應對隨時可能爆發的戰爭是每一個中國人的責任與使命。對於戰爭損失與戰爭的結局的初步了解也是相當必要的。 從總體上來看,戰爭的損失就是力量實體決定繼續戰爭和停止戰爭的一個風向標。當力量實體因為戰爭受到的損失超過了其可承受的程度的時候,該力量實體只能以合適的方式結束戰爭。不管是投降還是妥協或者拼死一搏都是結束的方式,只不過拼死一搏相對沒有投降和妥協那麼明顯,而體現出了一種以戰促和讓對手同樣希望妥協的思路。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各個國家的戰爭目的相對有限。這種有限的戰爭所能夠經受的損失也是有限的。德國的目的是能夠通過戰爭打開更廣闊的市場,而英國、法國是為了遏制德國的崛起勢頭,俄羅斯則是為了緩解國內矛盾。當戰爭進行下去之後,各個方面的損失增加。各國政府則一再加強戰爭的動員強度。促使各國不斷加強戰爭動員等級的正是戰爭中的損失。由於動員的不斷擴大,損失自然也隨之擴大。最終循環導致出現了趨近總體戰的戰爭態勢。總體戰的巨大消耗又促使各國政府尋求完全勝利以保全自己的國內威信。德國則是在消耗已經讓自己覺得總體戰的結果都不足以彌補自己在戰爭中的損失的時候才選擇了放棄。到了戰爭的最後時刻,德國人所能獲得的最好結果也僅僅是協約國的局部妥協。為了局部妥協消耗掉未來發展的潛力資源對於德國來說是不允許的。因此,德國人民拋棄了德皇。包括拿破崙和亞歷山大在內,他們放棄戰爭都與人民有着直接聯繫,而並非軍事上的完全失敗。人民是損失的直接承受者。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人民無法承擔損失的巨大壓力作用於國家領導人,最終迫使國家領導人停止戰爭。 人民對於戰爭的承受能力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構成的。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人民平時愛國主義情操的養成很大程度上可以決定一個國家對於損失的承受能力。大同主義思維對於戰爭承受能力的培養是有負面作用的。歐洲國家是世界上戰爭承受能力最弱的。由於歐洲社會基本處於相近的發展狀態和文化氛圍之下,所以人民對於戰爭的看法也遠不同於亞洲地區。以前,在歐洲,戰爭被看作改良社會體制的有效手段。德國和法國的阿爾薩斯-洛林之爭並沒有使法國和德國之間變得不可調和。阿爾薩斯-洛林的確也沒有爆發大規模的反抗。雖然有都德的《最後一課》,但是卻是非暴力的。更多體現了都德作為一個法國人的心態而非法國全民的反抗意志。對於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的人民來說,那更多是改變語言。當然,這裡並不是否認法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操,而只是為了說明在大同主義色彩條件下的人民對於戰爭是不願意承受更多的損失的。同樣是戰爭,中國和蘇俄對於戰爭的承受能力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兩個國家相對來說有着較為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並且這種民族主義情緒在戰爭時期可以轉化為高昂的愛國情緒。正是這樣的愛國情緒支撐了前蘇聯從蘇德戰爭初期的全面被動中走出來。而中國也是憑藉這樣一種精神才能在抗日戰爭中犧牲了超過3500萬華夏兒女而最終驅逐侵略者。不得不承認的是,中國和蘇俄的例子又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反侵略戰爭,人民所能承受的損失要大很多。 好戰必亡忘戰必危。這裡的好戰意指經常進行戰爭。經常性的戰爭最終導致的人民的徹底失望。當然,這裡的經常又因為國家的力量、對手的選擇以及利益的大小而產生不小的區別。經常進行戰爭的國家一般來說其承受損失的能力還是很強的。蘇俄能夠在二戰初期承受讓人瞠目結舌的損失與其國家主體實力體的俄羅斯在歷史上進行過不間斷的一系列戰爭是分不開的。俄羅斯人在一戰的某一個階段在某些地區只能四個人共同使用一把槍。他們都是等前一個人倒下了自己再撿起槍來進行戰鬥。戰鬥過程中的鎮定讓人難以理解。如果換成西方軍隊,可能早已經崩潰了。而且當時的戰爭並非自衛戰爭,是帝國主義爭霸的戰爭。能夠承受那麼大的損失除了歷史上戰爭很多之外也不能有別的合理的解釋了。可是,最終沙皇俄國也是在戰爭中解體的。至於說歌舞昇平,對於戰爭威脅不能正視的國家在戰爭到來時能夠承受的損失自然大不了。從來沒打過架,甚至沒有想過打架的人,你說他能挨幾拳? 以上這些更多從平常反映,需要國家長時間的積累。可是,有些東西卻是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因為特殊的事件及人物而出現的。 拿破崙和希特勒是世界歷史上少有的讓一個國家沸騰的人物。拿破崙在法國危機的時刻出現,依靠自己的行動和語言激發了整個法蘭西民族狂熱的鬥志。隨後,拿破崙橫掃了整個歐洲。最後的倒下也沒有能夠抹殺拿破崙的英雄本色。在拿破崙之前和之後,法國人都少有拿破崙時期的表現。例外的時期當然也有,那就是聖女貞德時期。希特勒也在一段時期被德國人當作民族的解放者崇拜。魔鬼的口才幫助了希特勒成功。可是不可否認的是這兩個人所創造的狂熱也離不開歷史的造就。歷史離開了那些有着卓越領導口才的人卻也未必狂熱。法國可以為拿破崙承受高昂的損失,德國也為希特勒而浴血奮戰。可是最終,拿破崙放棄了,希特勒失敗了。這兩個人最終都讓國家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只不過拿破崙選擇了更加讓人尊敬的道路。 對於亞歷山大來說,其建立馬其頓帝國所遭受的物質損失並不大,可是士兵最後卻拒絕繼續進軍。實際上,這體現了一種精神上的無法承受的損失。士兵長期在外,見不到親人也見不到故土。哪怕無限的土地和財富也難以讓人獲得自己內心所需要的慰藉。心理的崩潰最終造就的亞歷山大的功績到此為止。也就是說,在考慮損失的過程絕對不能僅僅從單純的物質角度來考慮。人並不是武器,其感情因素對於戰爭損失承受能力的左右是很重要的。如果一個領導人能夠正確把握人民的感情因素,並以之為導向,將在一段時間裡大大增強整個實力體承受損失的能力。 歷史上所謂的決定性戰役往往是從損失的角度來考慮的。要麼是一方的損失從物質上無法承受,要麼是一方的損失從精神上無法承受,更多的是一方的損失從物質到精神上都無法承受。太平洋戰爭中的中途島海戰之所以成為決定性的戰役就是因為其給日本帝國主義造成了難以承受的損失。中途島海戰直接造成了日本四艘攻擊型航空母艦沉沒。在美國和日本工業能力的巨大差距下,這無疑宣告了日本所無法彌補的物質損失。更大的損失則來自精神上。日本方面為什麼不敢公開報道中途島海戰的結果?就是國民的心理承受不了。新聞封鎖也解決不了問題,民眾總會知道。退一萬步來講,除去民眾還有軍政方面的知情者,中途島的失敗對於他們的信心同樣是一種巨大的創傷。你可以在一部分的時間裡欺騙所有人,你也可以在所有時間裡欺騙一部分人,但是你卻不可能在所有的時間裡欺騙所有的人。短期的欺騙在暴露之後所造成的崩潰性結果是難以承受的。一個“水門事件”就讓美國人無法承受最終導致尼克松下台。 一般來說,相對力量的投入程度也是對於利益的考量。如果不能投入足夠的了力量去爭取戰爭的勝利也就意味着戰爭的失敗。歷史上應該沒有出現過真正意義上的總體戰。所謂真正意義上的總體戰就是力量實體把所有能夠抗爭的力量全部使用上。這也是就是說民族到了完全毀滅的境地了。大凡戰爭,總有力量的相對投入程度的把握。否則,很多情況下就不存在需要戰爭來解決問題了。如果雙方都進行總體戰,那麼實力強的一方的勝利就是必然的了。可是,總體戰對於自身經濟結構的巨大傷害是不得不被考慮的,所以也就沒有出現過總體戰。 可以看到,掠奪海外利益和保護本土利益是不一樣的狀況。也正是因為這個,美國人能夠在和日本的較量中承受巨大的傷亡卻無法在和越南的戰爭中承受小得多的絕對損失。美國人在本土沒有受到偷襲之前根本沒有辦法說服國內民眾參戰。雖然美國的領導人看到了利益,但利益是潛在的,普通民眾的眼光並沒有看得那麼遠。一戰美國則是抖出了德國搓使?於國家與國家之間戰爭的損失承受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特別是當這種歷史矛盾在民族主義情緒的激發之下完全爆發之時,其力量之巨大讓人感覺到了恐怖。 在經歷了多年的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人承受損失的能力讓人感到擔憂。拜金主義思潮仍然存在於今天的中國。長期的和平讓有些人忘記了戰爭的威脅。來自歐、美、日的一些產品迷惑了眼睛的後果是嚴重的。國家競爭時刻存在。和平年代對於戰爭的準備是國家的主要職能之一。什麼都可以重來,但戰爭無法重來。國家的社會生活水平的發展從物質上降低了人們承受損失的能力。這也就是所謂的越富越不願意打仗的由來。要彌補經濟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需要全民從思想認識的高度將利益長遠化,從國家和民族的高度來考慮問題。而近年來我國全民國防教育方面的行動似乎有幾分遲緩,讓人感到了幾分擔憂。可是,我們的對手卻從來沒有放棄對於中國的敵對政策。實力的競爭本來就客觀存在,無法逃避。清朝逃避了那麼多年,列強也沒有滿足。家大不足敗,國大不足損! 愛好和平是美德,害怕戰爭是懦弱。戰爭這東西從來不憐憫任何人。有一天,當我們的祖國無法迴避戰爭的時候,你能承受多大的損失?金錢?汗水?淚水?血水?還是生命?——意志決定命運!忘記過去就意味着背叛。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5: | 日本,Nippon,Japan | |
2004: | 日要“常任”中國不出聲;中國不必扭扭 | |
2004: | 美國戰略轉移及其對中國的戰略壓力 | |
2002: | “中國軍團”保衛十月革命 | |
2002: | 史海鈎沉:解放軍將領的傳說--段蘇權(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