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淪落為“下流社會”? |
送交者: 888888 2008年04月09日15:48:01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刊登一篇署名文章指出,日本從“一億總中流”淪落為貧富懸殊的“格差社會”,這對很多人是晴天霹靂。日本人懷念“中流”,不願承認自己沉淪,唯有用“格差”這個中立詞聊以自慰,甚至用“中下階層”來掩飾窘態。
沉淪未必就“下流” 文章說,其實,早在30年前就已出現“中產階級崩潰論”,只是經濟高速增長迷醉了全日本,直到它像泡沫般破裂,形成15年的“平成蕭條”,大家黃粱夢醒時,才發現日本已經成了“下流社會”。 中文“下流社會”這個詞是不妥的。無奈,三浦展這本光文社新書,2005年9月初版,2006年1月已再版11次,不到半年銷售超過40萬冊,不僅成為出版界熱門話題,也確實轟動了日本社會。日文書名《下流社會——新階層集團出現》確很吸引人,所有中文譯本也用《下流社會》來招徠,是夠刺激,但不準確,甚至有譁眾取寵,誤導讀者之嫌。 首先,這書是從考察“平成蕭條”後的日本社會變遷,包括消費社會的改變開始的。其次,它從日本人傳統的“中流”志向,實證性地描繪了一個新階層,即“下流社會”(日文)正在擴大的過程。第三,年輕一代既然已經淪落為“下流”,既無正規的工作,又無經濟能力成家,更無法傳宗接代,價值觀、生活態度、消費意欲也跟着起改變,整個社會開始分裂……。但它不是在論述階級論,而是自稱在開展“消費社會論”。 作者幷無意要揭社會的瘡疤,特別是政治無能造成的沉淪。因為他描繪的社會現象,重點還是階層分裂後,考察和統計出一些新消費現象。真不愧是一名市場分析專家。但是,讀者所以關心,是因為他們的“中產夢”破滅了,擔憂自己,也擔憂家人的未來。 回來談中譯本也用“下流社會”作書名,明顯是把日文漢字當中文使用的詭譎。首先是台灣的中譯版,接着是中國大陸的中文版,再有是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頁的中譯版,書外書內全都使用“下流社會”這個詞。作為一名中文讀者的第一印象是,這是一本數落日本人下流無恥,或社會敗壞的專書。因為中文固然有“往下流”的狀態詞,卻從來沒有人以“下流”的形容詞來描繪一個正常國家或社會。既然是翻譯書,又是使用中文印刷,沒有理由使用不對稱的名詞。唯一的解釋是,在利用中文日文相通的漢字,把它當灰色地帶利用:一可以附和一些人要咒罵日本的心理,將錯就錯地暗指日本是“下流”;二可以譁眾取寵,以提高推銷商品的效果。 日文確實有“上流、中流、下流”這些詞,意思是處在“上游、中游、下游”的階段,都是些位置指定詞,不是道德規範詞。中文稱“上流”、“中流”意思明白,但稱“下流”,除非真要說對方社會“下流無恥”,不然跟日文原意就牛頭不對馬嘴了。
文章表示,日本近年出現很多流行的新詞,“M型社會”是其中一個,但卻是很糟的範例。 上世紀80年代,在美國和日本學術界曾流行一個社會學新詞“M型社會”。原因是夏威夷出生的日裔美國學者威廉·大內,他的第二本研究日本新著《The M-???? Society,1984》獲得好評,特點是將日本商業管理模式應用到社會管理形態上去,讓日本人感到光榮,美國人感到新鮮。所謂M就是“管理”(Managment)的簡稱。但大前研一2006年的新書《中下階層的衝擊》在台灣出版中譯本時,出版社(商周出版)不僅將書名改為《M型社會》,而且還請作者加寫一本43頁的小冊子《M型社會——給M型台灣的建議》,遂建立起日本海外版的M字型學說。 值得注意的是,“M型社會”這個學術概念的原創者大內,他是突出“管理型”這個特徵。而大前是強調社會“M字型化”。其實他在書中着墨不多。第一章雖然以“M型社會來了”為題,具體內容只有,“在勞動人口中,占大多數的中產階級崩潰之後,所得階層的分布即往低層階級和上層階級之上下兩極移動,邁向左右兩端高峰、中間低落的‘M型社會’。” 由於人們實際收入減少,相對購買力下降,中產階級沒落,貧富懸殊擴大,確實形成“格差社會”。但基本社會結構依然是“金字塔型”,如今標新立異說變成“M字型社會”,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一億中流”成為歷史 文章認為,更重要的是,所謂社會學者們,他們創造了一大堆新的名詞,什麼飛特族(Freeter)、派遣員工、單身寄生族、流浪族、網吧難民等等,給人的印象是,他們都是天生的懶蟲、自我沒落的流浪漢、迷失的一代,即使形成“下流社會”也是咎由自取。也有社會學者說,這就是網絡時代的社會特徵。 日本人崇尚“中產階級”,較古典的認識是以收入和財產來劃分。二戰以後,新的產業,比如服務業,行政人員、教師、醫生、律師、技師等的增加,“中產階級”的觀念有了改變,包括“新中產階級”也流行一時。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傅高義就寫過一本書《日本的新中產階級》,對戰後日本社會變化有過細緻的描述。 1960年的調查是,日本56%的人喜歡用“中流”形容自己,29%選擇“中產”,19%自稱“中間”。80年代,日本經濟蓬勃發展,當時官方的“國民輿論調查”顯示,90%的人選擇“中上、中中、中下”,因此有了“一億總中流”的定義。但90年代,泡沫經濟崩潰,企業破產,勞工失業,經濟低迷,學界即刻又掀起“中流崩潰論”的論爭。東京大學副教授佐藤俊樹的學術著作《不平等社會日本:再見,全體中流》不僅成為暢銷書,就引起學術界和社會各階層的關注。 “勤勞貧困”起惡性循環 文章表示,日本人雖然希望繼續生活在虛構的“總中流”夢幻中,但現實的經濟改革,特別是小泉政府領導的改革,首先是大企業的廢棄終身僱傭制,其次是企業大量減少僱傭正式員工,即使經濟情況好轉也只是僱傭臨時工、派遣社員、飛特族等名義下的非正式雇員。有統計說,日本企業2003年僱傭的正式員工為3500萬,非正式員工則為1500萬,等於每三人就有一人是非正式員工。2005年正式員工更減至3333萬,非正式員工增至1591萬。 統計也說,大學畢業的正式員工每小時工資平均1000日元,派遣社員只有500-600日元,正式員工有社會福利和退休金,但非正式員工則沒有。總的來說,臨時工的收入不到正式員工的一半。臨時工收入低,就業無保障,自顧不暇,不能成家,甚至居無定所,最後淪為“網吧難民”、公園或地下道的“流浪族”,不僅擴大了貧富懸殊的“格差社會”,還製造了一群年輕而又擺脫不了貧窮的社會底層,日本稱這種現象為“勤勞貧困”(Working Poor)。日文書名《下流社會——新階層集團出現》確很吸引人,所有中文譯本也用《下流社會》來招徠,是夠刺激,但不準確,甚至有譁眾取寵,誤導讀者之嫌。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7: | 分崩離析——中國與美國帝國主義的衰落 | |
2007: | 美、伊(朗)戰爭前景分析 | |
2006: | 中美戰爭 必將導致美國全球戰略利益的 | |
2006: | 日本軍事實力深度分析 | |
2005: | 日本,並非為了同中、韓、俄過不去 | |
2003: | 我認為影視作品成功的秘訣在於塑造和歌 | |
2003: | 槍桿子裡面出正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