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奧運大放異彩 給韓國帶來強烈震撼
--------------------------------------------------------------------------------
聯合早報 2008-09-10 13:44:40
韓國在本屆奧運中的表現不俗,所獲獎牌在亞洲僅次於中國,在世界上排名第七,但它似乎並不因此興高采烈。一也許是中國獨占鰲頭;二是北京比東京、漢城(首爾)奧運更輝煌,更被世人推崇;三是中國不僅一躍成為體育大國,還崛起成為嶄新的世界強國。
有人從中國即將成功回返漢唐盛世來形容,也有人從中國再次崛起為世界的坐標來看北京奧運。筆者卻發現,中國不僅消除了全民心中百年的積怨,還首次向世界表現出不亢不卑的姿態,已經沒有克服不了的強敵,也沒有馴服不了的頑冥,整個奧運期間就是如此一片平和與自信。因此有人說,中華民族成熟了,自信了。
但韓國傳媒卻抱怨說,開幕式上,韓國代表團進入會場時沒有受到(中國)觀眾歡迎表示,卻對台灣和日本代表報以熱烈掌聲。又說,射箭比賽期間,韓國運動員遭到口哨聲的妨礙。韓日對壘棒球賽中,(中國)觀眾只為日本隊瘋狂喊加油,這些都令韓國人驚詫。《中央日報》甚至申訴,閉幕禮上出現的大地圖,竟然把(韓國主張的)“東海”標記為“日本海”,卻沒有人出來表示歉意。
兩名獲得亞軍、季軍的韓國選手,在中國選手獲頒冠軍銜的禮台上,對着中國國歌聲中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竟然不脫帽敬禮。有人就說韓中對抗已經表面化了。
這些也許就是本屆奧運會的瑕疵。中國方面沒有人公開申訴,韓國傳媒卻似乎非常介意。但韓國主流報章除了敬畏,也表示擔憂,特別是有識之士對奧運象徵的中國意志力、組織力,和顯現的文化底蘊、現代科技水平,表現出韓國人一定程度的恐慌和敬畏。
混雜敬畏與警戒心情
韓國高麗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朴吉聲8月28日在《朝鮮日報》上撰文。他說,看了“燦爛的文明”與“輝煌的時代”為主題的開幕式,以及以“狂歡與熱情”為主題,寓意於世界融為一體的閉幕式,世人也許早已思緒萬千。他強調,“在世人眼中混雜着敬畏與警戒”。
朴吉聲承認,西方社會仍對中國心存偏見,無法擺脫東方主義的思維框架,掩飾不了對未來21世紀將被中國“標準化”的擔憂。但他說,韓國具備以第三者眼光,對中國進行綜合性、戰略性分析的最佳條件。問題是,韓國李明博政府的未來計劃中,未必有將中國假設為世界核心的全球計劃。
首爾大學國際政治學教授尹永寬在《中央日報》發表評論。他說,雄壯的場面、絢爛的色彩、傳統美與高科技而成的北京奧運開幕式足以讓世界40億觀眾為之震驚。但他有個疑問,就是“韜光養晦後大放異彩的中國,這股強大的力量未來將用於何處”?
奧運後中國將何去何從呢?尹永寬說,中國面前有兩條道路可走,一是成為攻擊性民族主義,二是發展合作的民族主義。中國任何選擇都會大幅度改變東北亞和朝鮮半島乃至世界的秩序。他說,中國人口是韓國的27倍,領土面積更是97倍,與如此龐大的中國為鄰,是命運的安排,也是不得不接受的現實。韓國必須要比中國更為機敏、靈活、團結。但實際情況卻是,韓國比中國更為遲鈍、死板、分裂。為此,他表示擔憂。
制定國際關係新標準
學者的看法基本還客觀,但傳媒的表述則較極端。《中央日報》記者姜贊吳從北京發回來的報道就斷言:“中國正向強國邁進。除了軍事領域,通過北京奧運,中國自認已經擁有與美國對等的力量。”
他說,入場順序不是按英文字母而是由漢字簡體筆劃來決定,這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事例。“華盛頓共識”將由“北京共識”取代。顯示中國有意用中國標準來代替美國式全球標準,制定國際關係的新標準。
中國也展現其危機管理能力。他說,奧運前西方媒體不斷提及西藏和少數民族問題,結果都相安無事。他引述專家的分析,中國不會在短期內超趕軍事比自己強大10倍的美國,卻會在其他領域試圖擺脫現在一極多強的格局,向多極的格局轉變。
《中央日報》中國研究所所長劉尚哲更坦率。他分析說,2008年8月8日,100多位國家和地區元首出席了北京奧運開幕儀式,規模超過了聯合國召開聯大會議。是什麼讓各國首腦放下手中事務參加的呢?是因為無法拒絕北京的邀請。胡錦濤設午宴歡迎各國首腦,各首腦按次序等待胡主席接見。美國是當今世界的超級大國,連布什也要排隊等候將近30分鐘,簡直就是回到了三跪九叩的時代。
用漢語、英語引領世界
劉尚哲也說,不管願意還是不願意,世界各國首腦齊聚北京,意味着他們認可了中國的崛起。為此,我們(韓國)該怎麼做呢?我們(韓國)應該學會與強鄰共存的方法,與日益強大的鄰國謀求共同發展,而不能繼續用1992年中韓建交時的眼光來看待中國。中國正在從“世界工廠”逐步轉變為世界市場,韓國需要出台相關政策,儘早適應這一變化。此外,沒有中國產品,我們已經很難生存,沒有中國,韓國也將一事無成,因此必須進行一番研究,怎樣才能不再把中韓關係當韓美關係的下屬來思考。
劉在另一篇分析文章中還注意到,開幕式結尾部分的合唱《我和你》,是中國人劉歡與英國人歌手莎拉·布萊曼用中文和英文合唱的。他說,“這或許暗示了中國人認為,未來世界秩序就是要圍繞漢語圈和英語圈國家來實現的”。
文化評論家、延世大學中文系主任柳仲夏教授,早在北京奧運開幕前便已撰文指出,“被字母奪去全球文化霸權的漢字再下戰書”(見8月7日《中央日報》)。他說,北京奧運是標誌以漢字為基礎的圖標,這是一枚巨大的信號彈,或者說照明彈,向西方世界宣告漢字的進軍。這枚信號彈的威力,是人工降雨氣象彈(指奧運期間使用的先進科技)所不能及的,是一枚持久的文化炮彈。
他說,占世界人口20%的中國、加上香港、台灣、新加坡等中華經濟圈,以及已經形成漢字文化圈的韓國和日本,還有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華人、中國和日本的僑民,若讓他們了解熟悉漢字的話,那漢字熱風重新席捲世界的日子還會遠嗎?
柳中夏教授還語重心長地指出,北京奧運的漢字圖標是一個指南針,能讓我們據此推測出21世紀漢字和國際語言環境,進一步說可以推算出許多符號體系的動向。
韓國人在漢字文化圈中生活了千百年,不僅對漢字有一股特殊的情懷,也對東亞的文化復興有着強烈的期待,難怪北京奧運會給他們帶來了如此強烈的震撼。
·作者是當地資深時事評論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