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外交的失范 |
送交者: 王亞平 2003年01月03日13:38:32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眼下朝鮮的外交讓人感到難以捉摸,政策生硬、大膽。作者認為,朝鮮政府的外交似是一種權宜而非長遠的行為。不僅沒有什麼外交藝術,更是嚴重失范的冒險之舉。既不合乎國際規則,更破壞國家形象。 正當中東地區因伊拉克武器核查問題在國際社會的聚光燈下烤得炙熱之際,東北亞的朝鮮半島又出現了與核危機相關的不和諧的聲音。 朝鮮早前在與美特使的會談中,曾承認其正在研製核武器;近日又宣布,解除根據1994年與美國達成的《日內瓦框架協議》中對它的限制,開始啟封被凍結的核設施並拆除聯合國監測核凍結的攝像機。動作頻頻,引人關注。 反對恐怖主義是國際社會的一個新熱點,並迅速成為國際關係的核心問題之一,而和平與安全問題由來已久,日新月異的國際社會至今還得不時地認真處理一下這個歷久彌新的老問題。 國家間的威脅和衝突說到底是利益的矛盾,但是弱肉強食式的原始狀態的國際關係早已經不存在了。相反,長期以來,國際關係是在一定的規則和慣例的基礎上發展的。特別是自上個世紀以來,一整套的國際規則已經在國際社會普遍地適用和發展。 關於什麼是外交?有不同的定義。《韋伯斯特詞典》的解釋是:“駕馭國際談判的藝術。”《朗曼現代英語詞典》的解釋是:“有關國際關係的科學。”無論是科學,還是藝術,它應當在短期和長期的國家利益之間,在本國和國際社會的利益之間,在國家利益與道義標準和國際法準則之間找到一種平衡與和諧。 可是,眼下朝鮮的外交卻讓人感到難以捉摸,政策生硬、大膽。 核計劃是危機癥結 具體來看當前的局勢。美國現在堅持朝鮮先放棄核計劃,然後再對話,那麼美國是否可以按照朝鮮方面的主張,先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然後再談判? 筆者無意為美國辯護,可是明眼人容易看出,朝鮮的核計劃是危機的癥結所在。談判也需要誠意和相互的信任。朝鮮方面希望得到重油,卻沒有認真履行自己早前在《日內瓦框架協議》中做出的凍結核武的承諾,還希望在重新啟動核計劃的情況下與別國簽訂互不侵犯的條約,然後再進行不知效果為何的對話。人們憑什麼相信,這樣的條約不會是“一紙空文”,這樣的談判不會無果而終? 為長遠計,一個國家必須取信於人,但是恐怕這正是朝鮮政府所缺少的東西。一貫和負責的國家風範是至關重要的。沒有確定性和可預見性就意味着不穩定和不可靠;而且,一種由冒險舉動構成的外交更可能意味一種潛在的危險。“解鈴還須繫鈴人”,在朝鮮核危機的解決方面,朝鮮應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在國際法框架下解決問題 外交是一國主權的主要體現,作為主權國家,朝鮮外交是否可以為所欲為? 回答是否定的。國際關係的維繫和發展是以國際秩序為基礎的。各國在主權平等的基礎上逐漸達成或發展出來的國際法規則是這種國際秩序的體現和保障。各國應該遵守公認的普遍適用的國際法,特別是信守條約和遵守國際習慣。國際關係中除了合作以外,也存在鬥爭,但是不同於“強權即公理”的時代,各國可以更多地訴諸政治解決的途徑,在國際法的框架下解決問題。 目前存在的是以聯合國為主導的安全體制,國際社會也在通過裁軍、預防性外交等多種方式鞏固和平和防止對安全的威脅,在該領域達成的一些成果應該珍惜。 其實,不僅外交,與之息息相關的內政也不是絕對的。根據某些媒體的報道,朝鮮國內的人權狀況不佳,這也是國際社會對朝鮮的解讀中經常談到的東西。而從1948年《世界人權宣言》在聯合國大會的通過開始,人權的保護已經國際化。在南非等不同國家出現的大規模侵犯基本人權和自由的情形曾一再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聯合國下的許多機構根據相關的國際人權公約對締約國在相關領域的情況進行着各種形式的監督。 人權國際化的一個根本動因就是,人權與和平密切相關。歷史上德國法西斯主義和日本軍國主義的殘暴行徑,包括納粹對猶太人的滅絕種族的行為和侵華日軍在中國南京進行的大屠殺,激起全世界人民的義憤,促使人類深刻反省。人們認識到:國家侵犯和踐踏人權的行為與其侵略行為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繫,尊重人權與維護世界和平密切相關。所以,聯合國在《聯合國憲章》將其宗旨之一定為“增進並激勵對於全體人類之人權及基本自由的尊重”。 美國將別國貼上“流氓國家”的標籤是不足取的。可是,對不妥做法的批評不能掩蓋它對某些擔憂的揭示。 目前,朝鮮政府的外交似是一種權宜而非長遠的行為。不僅沒有什麼外交藝術,更是嚴重失范的冒險之舉。既不合乎國際規則,更破壞國家形象。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