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一場被誇大的戰役:上甘嶺是個小型山地爭奪戰
送交者: 一劍破天 2009年07月18日00:57:24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一場被誇大的戰役:上甘嶺是個小型山地爭奪戰



基本上上甘嶺是個小型山地爭奪戰,規模跟同時期同地域(同屬美國第9軍)的白馬山之役差不多,主要的交戰者是中國和韓國部隊,各是一勝一負。平心而論,上甘嶺當然還是志願軍的勝利,其間美軍雖然占領了三角高地數周,交給韓國軍隊後最後還是失守。以最後控制權來看,還是中國戰勝;就如白馬山最後還是韓軍保住陣地而獲勝一樣。

為什麼提白馬山?因為,白馬山和上甘嶺這兩次戰鬥不論在地域上、時間上、規模上、以及參與兵力上都差不多或有所重疊關連;但在許多中國戰史資料中,這兩次戰役都被分開處理,讓人誤以為是兩次毫不相干的戰鬥。其實,最好的方式是把白馬山和上甘嶺串起來看,了解了當時的戰鬥地域、兵力分布、以及時間先後順序之後,會對它們背後的宏觀脈絡較為了解,也才能給予正確的定位。

1952年下半年時的作戰態勢是雙方都進入膠着的靜態。聯軍方面在1951年中進抵38度線以北時,就已經決定要尋求政治上的解決,進行停火談判。自此後沿着前線都不再展開大規模攻勢,最多僅進行小規模的山地爭奪戰,攻取地形要點以鞏固防線。1951年11月27日雙方談判代表同意停火線的原則後,更認為隨時可能停火,不願為了多一點土地而增加許多無謂傷亡;第八集團軍司令范佛里特幾次相當進取的作戰計畫都因為停火談判的進展或者對傷亡的顧慮而終取消。另一方面,聯軍兵力不足,也無法採行大規模攻勢。當時聯軍遠東指揮部的克拉克將軍就說了:

“我特別不同意某些所謂軍事專家說的,在我指揮期間勝利如同探囊取物。在這段期間我所能支配的只有有限的部隊,而且不能擴大衝突。我們一直沒有足夠的人員,而敵方充分的人力資源不但能擋住我方攻擊行動,更能確保自己小勝。如果要這場戰爭有一個結局,將需要更多受過訓練的師團,和更多的海空軍支援,更會造成嚴重的傷亡,並且會需要解除我方自己所設下不攻擊鴨綠江北邊敵人根據地的限制。”

聯軍的這個態勢從1951年秋季以來就非常明顯,雙方都心知肚明,聯軍根本不可能展開大型攻勢,更不用說是全線進攻了。就算1952年中停火談判破裂,聯軍也沒有採取攻勢的打算,只採用“主動防禦”的措施,攻占一些區域性的地形要點,改善自己的防線位置;中朝方面也是採取同樣的策略。這種區域性的攻防戰鬥都是小規模、營團級的戰鬥,分布廣泛,卻又零零落落,更沒有後續進攻準備,所以不足以稱為攻勢。

白馬山和上甘嶺正是朝鮮戰爭中後期這種山地戰鬥的典型,白馬山還好,但上甘嶺在中國戰史中卻被宣傳成為極具重要性的戰役。既然是重要戰役,那就得有重要的目標,上甘嶺卻又是位於前不着村、後不着店的地點,所以也只好勉強解釋是聯軍的目標在於其後的五聖山,而攻擊五聖山是聯軍的“金化攻勢”的目標之一。最常見的說法就是以1952年4月彭德懷叮嚀第15軍軍長秦基偉:“五聖山是朝鮮中部的關鍵,失去了五聖山,我們在兩百公里範圍將無險可守。誰丟了五聖山,誰就要對朝鮮對歷史負責!”做為五聖山地位重要的根據,再進一步引伸出聯軍攻擊上甘嶺的下一步就是為了奪取五聖山,因而“證明”上甘嶺戰役的重要性。

但事實是如此嗎?非常值得懷疑。首先,在美軍的戰史中,完全沒有“金化攻勢”這個名詞,它只在中國戰史資料中出現,而且對於所謂“金化攻勢”的目標、範圍都模糊帶過,所使用的兵力也語焉不詳,含糊地稱有三個多師(美第7師、韓第2師、韓第9師,美第187空降團,還有其他聯軍國家小單位)計七萬多人,其實都經不起檢證。更何況,這麼大一個攻勢,竟然也未曾事先提出作戰計畫,以得到聯軍遠東指揮部的批准。聯軍作戰計畫向來都有計畫代號,范佛里特從1951年下半以來提出的幾個計畫如如“歸鄉”、“筷子”等也都是有名有姓,怎麼這麼一個大攻勢會完全沒有代號,直接就用作戰地區標明,那豈不是完全違反保密規定?在此,我們幾乎可以肯定所謂“金化攻勢”純是中國方面的宣傳用語。

接着,五聖山會是個好目標嗎?從朝鮮戰爭中美軍歷次作戰經驗來看,實在很難看出美軍會有直接攻打五聖山的意圖。美軍兵力員額處於下風,占優勢的是火力、機動力、以及空優;如果要發動稍具規模攻勢,應當不會選擇需要投入大批人力、無法發揮其優勢的山地戰,而是應該會以火力突穿防禦,然後利用高度的機動力穿插分割,正如第五次戰役後期所為。這種作戰只會使用利於機動的前進路線;例如:第 15軍防線西側的平康谷地,此地較為平坦,是漢城到元山鐵路線經過處,在此突穿後有約40公里較平坦的地形延伸到東北,正好側翼包抄,五聖山自然就守不住,又何必正面強攻?更何況,五聖山也不是控制平康谷地的要地。看看地圖,五聖山以西10公里還有個西方山,西方山西邊才是平康谷地。若要逐步控制平康谷地,也應該攻擊西方山而非五聖山才是。

而實際上志願軍1952年10月在這一帶的防禦布署,也是以平康谷地為重心。此時志願軍第15軍的防禦布署從西到東是:4個步兵團(第44師加上第29師第87團)、7個炮兵營、1個坦***克團布置在平康谷地東半,第45師和2個炮兵營部屬在五聖山一線,另第29師的兩個團為軍預備隊;在平康谷地西側則有精銳的第38軍防守。從這個兵力部署來看,這一地區的防禦重點是平康谷地無疑。那麼,是第15軍對彭的指示陽奉陰違,還是前述彭的那段話有問題?



既然五聖山不會是重點,那麼聯軍對上甘嶺的攻擊又是怎麼來的呢?在討論之前,可能得先了解一下聯軍方面的布署。

1952 年10月時,美國第8集團軍下的第9軍防守從鐵原(Chorwon)到金化(Kimhua)一帶,從西到東的部隊是韓國第9師、美國第7師、韓國第2師,對峙着的是中國第38軍和第15軍。下面這張地圖是1952年10月31日時的地圖,其中西側的韓國第9師已經被美國第3師替換下來整補,不過防線和10 月初沒有太大差別。白馬山就在鐵原北方不遠,三角高地在美國第7師地域。地圖中聯軍名稱三角高地與狙擊兵嶺以藍色標明,中朝名稱上甘嶺以紅色標明。

在這之前,先來看看白馬山和上甘嶺的時間表,這樣可能會清楚一點:

10/03【白馬山】第8集團軍從一名中國逃兵口中獲知敵軍將要攻擊白馬山。
10/05【上甘嶺】第8集團軍向遠東指揮部提出由第9軍實施“攤牌行動”。
10/06【白馬山】中國第38軍第114師第349團攻擊韓國第9師第30團的白馬山。
【白馬山】志願軍佯攻法國步兵營的箭頭高地(281高地)。
【白馬山】中國部隊佯攻韓國第9師東段的391高地。
10/07【白馬山】志願軍增援攻占白馬山山頂。韓國第28團奪回陣地。
10/08【白馬山】志願軍在下午再度攻占白馬山頂,韓國第28團在當夜奪回。
【白馬山】志願軍第二次佯攻箭頭高地。
【上甘嶺】聯軍遠東指揮部批准第9軍實施攤牌行動。
10/09【白馬山】中國和韓國部隊在白馬山頂展開拉鋸戰,陣地多次易手。
10/10【白馬山】韓國第29團報告已確保白馬山頂。中國部隊不顧損失從北進攻。
10/11【白馬山】中國部隊持續從白馬山北面進攻。
10/12【白馬山】韓國第30團在白馬山反攻前進。
【白馬山】志願軍第三次佯攻箭頭高地。
【白馬山】志願軍佯攻攻占391高地。
【上甘嶺】聯軍開始攤牌行動的空襲與炮轟。
10/13【白馬山】韓國第28團在白馬山反攻前進。
【白馬山】美國第7師一個連嘗試奪回391高地失敗。
10/14【白馬山】韓國在白馬山持續攻擊前進。
【上甘嶺】美國第7師兩個營攻擊三角高地山塊(598高地),攻占沙嶺和珍羅素高地,志願軍逆襲奪回陣地。
【上甘嶺】韓國第2師部隊開始攻擊狙擊兵嶺(538高地)
10/15【白馬山】韓國第9師報告確保白馬山。
【上甘嶺】美國第7師第31團第2營攻占沙嶺和598高地。
10/16【上甘嶺】美國第7師第17團第2營攻占珍羅素高地。
【白馬山】韓國第28團一個營攻占391高地。
10/18【上甘嶺】美國第17團第3營攻占矛尖山頂。
10/19【上甘嶺】中國第234團奪回矛尖山頂。
10/20【上甘嶺】美國第32團第1營攻擊矛尖山頂中國部隊。
【白馬山】志願軍奪回391高地。
10/23【上甘嶺】志願軍攻擊矛尖山和珍羅素高地美軍陣地。
【白馬山】韓國第51團嘗試奪回391高地失敗。
10/25【上甘嶺】韓國第2師接替美國第7師在三角高地的防務,同時繼續狙擊手嶺(538高地)爭奪戰。
10/30【上甘嶺】志願軍3個營攻占韓國軍防守的598高地。
11/01【上甘嶺】志願軍攻占韓國軍防守的珍羅素高地。
11/05【上甘嶺】美國第9軍命令韓國第2師停止對三角高地的攻擊。
11/18【上甘嶺】韓國第2師第14次占領狙擊兵嶺部分陣地。
11/25【上甘嶺】韓國第9師接替第2師換防。上甘嶺戰役結束。

從圖一和時間表序列,應該可以很明顯地看到“金化攻勢”是不可能存在的。要稱“攻勢”,自然得是較為大規模、軍級以上的作戰。但白馬山和上甘嶺是時間重疊,同在美國第9軍的區域內發生的戰鬥,第9軍不可能在已預知白馬山會被攻擊,或者在攻擊已經發生,但戰鬥勝負還為分曉的情況下,在附近地域發動大規模的攻勢。更合理的想法是,在10月上旬知道白馬山可能被攻擊,為了轉移志願軍注意力並減輕白馬山可能的壓力,所以在上甘嶺以兩個營發動小規模戰鬥──你踢我一腿,我就回報你一拳。10月8日遠東指揮部批准攤牌行動,應該就是這個想法。

所以聯軍方面沒有“金化攻勢”,只有“攤牌行動”。美國第9軍發動“攤牌行動”的理由有三:

1.展開主動反擊,避免落入被動。因為從夏天以來,志願軍方面已經進行不少攻擊行動,特別是此時志願軍正在白馬山攻擊其第9軍所屬的韓國第9師,採取反擊爭取主動有其必要性。

2.狙擊兵嶺上中韓雙方共險,距離太近,造成防禦上的困擾,沒有足夠緩衝餘地。占領三角高地和狙擊兵嶺後,中方防線必須後移約1250碼才有適合防禦的地形。

3.中方兵力被吸入白馬山攻防,志願軍第15軍主力集中在西側,三角高地顯然空虛。

所以,在“攤牌行動”中,只計畫動用了美國第7師和韓國第2師各一個營,意圖以五天時間,傷亡200人的代價乘虛攻取三角高地和狙擊兵嶺;根本沒有動用三個師七萬多人的計畫。而且,如果要動用這麼多人,作戰規模就大,傷亡估計就不可能只有200人。更何況,聯軍遠東指揮部批准進行“攤牌行動”是在10月8 日,這時韓國第9師在白馬山的防禦戰鬥已經開始,正好驗證了上面三條理由,聯軍對上甘嶺的攻擊計畫純粹是小規模的反擊行動。

10月12日聯軍開始炮擊與空襲時,正是白馬山戰況劇烈的時候,所以能夠動用的火炮與空軍遠遠低於當初預計的數量;第9軍的軍炮兵群當時在支援白馬山前線,應該只有第7師的師屬炮兵群能夠運用,而韓國師的炮兵數量又不多。所以,原來預計可以調集280門炮,但實際上應該不到一半。第9軍的炮兵群要等到白馬山戰況稍息才能回頭來支援上甘嶺方面。原本美軍的計畫只動用一個營攻打三角高地,但是在執行時,前線部隊對實況比較了解一點,所以負責進攻三角高地的美國步兵團指揮官自行決斷,臨時加派了一個營支援進攻。

對一個構築良好的山地陣地進攻,什麼火力強大、機動迂迴等等都談不上。野戰炮兵對付不了深達地下18公尺的坑道,這事實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就已經眾所皆知了。在1916年7月的索姆河戰役時,協約國部隊在6月底集中了3,000門大炮,炮擊德軍陣線達七天七夜,共發射了總重2.1萬噸,為數150萬發的炮彈,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寬5.5公里、深2.2公里的地區。但炮轟效果微乎其微,當部隊在七月一日開始攻擊時,陣地中的德軍從掩體中爬出來,機槍炮火橫掃英軍隊形,英軍當日傷亡六萬人,德軍傷亡才六千多人。連平地都如此,在山地上就更困難,最多只能破壞表面陣地,要破壞坑道幾乎更是不可能。而坦***克車更不用說,根本就爬不上陡峭的山坡。在這種情形下,唯一能靠的只有兩條腿的步兵,沿着狹窄的小徑,一次一個排或一個連地往上攻,再用噴火器和炸藥,把一個個坑洞封閉。這種戰鬥方式就是拼人力而非拼火力,對聯軍來說極為不利。

即使如此,美軍從10月14日開始進攻三角高地,到10月16日已經拿下大部分目標,只差一個矛尖山(Pete’s Pike)一直沒有拿下。而韓國第2師在狙擊兵嶺雖然無法確保陣地,但是也跟志願軍來回爭奪陣地,打得也很強悍。志願軍殘部此時退守反斜面山腳的囤兵坑道,靠着炮兵火力直接射擊的支援,所以才能守住坑道,但並非守住陣地。由於坑道面對後方志願軍控制的山地,聯軍想要將其炸毀封***鎖,有極大困難。首先,火炮炮彈以高角度越過山嶺,很難直接命中坑道,只有派人接近用炸藥包封***鎖。但是由於有後方山地對反斜面良好的觀測與直射炮火,要想接近山腳坑道口將其炸毀並不容易,所以志願軍還能保住反斜面山腳的坑道。

志願軍戰史以10月14日到10月20日間為上甘嶺第一階段,此階段結束時,美軍基本占領三角高地正斜面表面陣地及稜線,韓軍占領狙擊兵嶺,志願軍殘部則據守反斜面山腳下的囤兵坑道。但美韓軍動用兵力並未如志願軍戰史所稱,達到7個團17 個營之多。美軍到此共動用了6個步兵營,各日的序列是:14日31/1、31/3,15日32/1、31/2,16日17/2,17日17/3,19日 17/2、17/3,20日32/1兩個連增援17/3。而韓軍使用兵力應與美軍接近,約在6營左右。

志願軍雖能守住囤兵坑道,但是由於喪失制高點,進出路徑都被聯軍炮火封***鎖,所以增援的兵員和補給品進不來、傷員撤不下去,增援坑道的部隊在途中傷亡很重。等於是以涓滴之流累積戰力,稍有足夠兵力可以出動反擊,即使成功,仍無法確保陣地。在狙擊兵嶺的陣地是旋奪旋失,而在三角高地則基本上沒有反擊之力。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8: 印度全國超過一半的人每天露天排便,總
2008: 令世界震驚的中國產權ARJ-21飛機
2006: 聰明反被聰明誤 美國的“戰機外交”
2006: 中東,看似一盤亂棋,但棋中有棋
2005: CNN:China Sends Nuke Warning to U.S.
2005: 《李宗吾厚黑》專員是過客 管不了龍婆
2004: 168艦入南海艦隊服役
2004: 誰是皇帝的新衣:只要講民主就能治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