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不情願的帝國”?
薛涌
本世紀,兩個“世界”級的國家將在太平洋兩岸崛起。一個是作為“世界帝國”的
美國,一個是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
毫無疑問,美國已經成為一個史無前例的世界帝國。美國的國民經濟總產值幾乎占
世界經濟總產值的三分之一。美國的軍費,不僅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而且超過排在
她之後的15個軍事大國的軍費總和。從伊拉克,南斯拉夫,到阿富汗,美軍百戰百
勝,而且傷亡微不足道。更重要的是,維持這樣龐大的軍事機器,只用了美國國民
經濟總產值的3%多一些。美國的軍事規模即使在擴大一倍,也對其國力無傷。在可
以預見的將來,不可能有任何國家可以向這個帝國挑戰。
然而,這僅僅是個開始。所有聲稱美國已經到達其權力的頂峰的人都錯了。作為一
個世界帝國,美國還處於將來時態。她攀上其權力的頂峰,還要有半個世紀左右的
時間。據不久前的“經濟學人”的分析,1950年,西歐的人口有3億多,美國只有1.5億。
現在西歐的人口也比美國多出一億多。歐洲人一直誇口歐盟是世界最大的市場,是
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並要求與美國人平起平坐。但是,這樣的地位維持不了幾天。
根據人口學上保守的預測,到2040年,美國的人口將超過歐洲。而根據更大膽的預
測,到2030年,美國的人口就會超過西歐。到了2050年,歐洲人口將跌至3.6億,美
國人口將到達5.5億。如今美國的國民平均收入比歐洲高出三分之一。如果這一水平
能夠維持,那麼即使中歐和東歐諸國加入了歐盟,美國的經濟也將比歐洲大出一倍
多。
不僅如此,美國將是本世紀最年輕的發達國家之一。如今美國的中位數年齡(median
age)為35.5歲,歐洲為37.7歲,僅不過兩歲之差。但到2050年,美國的中位數年齡
預計為36.2歲,歐洲則52.7歲,雙方相差17歲,基本上是兩代人。年輕的人口,無
疑將使美國在經濟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特別是被撫養人口比率的降低,會直接導
致勞動力費用的降低。60到70年代,日本經濟突飛猛進,直接挑戰美國的經濟地位,
一大原因就是其人口比美國年輕。年輕的美國更願意投資於國防,老邁的歐洲則無
心擴張軍力。到時美國君臨世界,將是個不可避免的現實。
任何時代,任何一個世界帝國的崛起,都會引起其他國家的恐慌。因為帝國總與擴
張、征服聯繫在一起。沒有人希望自己被征服。從海灣戰爭到科索沃,從阿富汗戰
爭到如今的“倒薩”,從先發制人的戰略,到伊拉克戰後的國家建設以及在中東推
行民主,美國似乎真的要征服世界了。用美國著名的保守派政論家William Kristol的
話來說,90年代的美國如同一個成長發育中的青少年,對突然長出來的一身肌肉不
知所措。如今應該是好好使用自己的力量、推進自己的利益的時候了。布什的“單
邊主義”,也正是這一“當仁不讓”的思路的發展。
然而,與過去的羅馬帝國、大英帝國不同,美國不是與其說一個征服性的帝國,不
如說是一個“不情願的帝國”。美國的建國精神,以移居新英格蘭的清教徒的傳統
為主導。他們離開歐洲是為了宗教自由,對美國人而言,能夠躲開歐洲的是非之地
正體現了上帝對他們的佑護。華盛頓在他的告別演講中,告誡美國人不與任何世界
強權結盟,除非到危急時刻萬不得已。美國的建國之父們也預想到美國有朝一日會
成長為一個傑佛遜所謂的“自由的帝國”。但用潘恩的話來說,那將不是武力的結
果,而是因為世界願意效法美國的榜樣。
正因為有着這樣一個不願在美洲大陸之外擴張的基因,美國的擴張常常是對外來威
脅的被動的反應。當希特勒已經橫掃歐洲大陸時,國會卻警告羅斯福:你敢讓國家
捲入戰爭我們就彈劾你!只有珍珠港被偷襲後,美國才奮起反擊,勢力一下子遍及
全球。但是,當美國領導自由世界打贏冷戰後,煙塵未落,就宣布“歷史終結”。
年輕時逃過兵役的克林頓,一下子擊敗了二戰時最年輕的飛行員、結束冷戰並打贏
海灣戰爭的國家英雄老布什。2000年,同樣躲過兵役的小布什,又擊敗了在越戰中
服過役、並有廣泛外交經驗的戈爾。很明顯,美國國內的政治動力是內斂,要關門
過日子,而不是外擴。人們不應因為布什的“單邊主義”而忘記:布什在競選時,
明確提出美國在國際上要卑微一些,不要強迫別人接受自己那一套,少管閒事,盡
可能從國際事務中脫身。是911徹底改變了這一切。美國在受到外來攻擊後再次激烈
反彈,一個世界帝國,一下子從戰火中誕生。
這種“不情願的帝國主義”,除了美國的精神傳統外,主要受制於美國的政治結構。
如托克維爾早就指出的,美國的立國之基和政治的重心,在於基層的社區,而不在
於舊大陸那類上層軍事貴族。社區的利益,社區的生活方式,而非貴族擴張的野心,
才是美國國家目標的體現。當政府讓社區裡的年輕人離開家人,到海外打仗時,所
有人都會問:為什麼?這與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當美國的高精度炸彈落到南斯
拉夫時,美國街頭的老百姓對電視記者說:“開什麼玩笑!那種炸彈一百萬一個。
可我們社區學校的教室還長年得不到維修。政府怎麼可以這樣把我們繳的稅給大把
大把地仍掉?”如果鄰居的孩子死在外國戰場上,政府要解釋的就更多了。所以,
只有珍珠港和911這樣的打擊,才能說服美國人奮起一戰。
如今伊拉克戰爭迫在眉睫,大部分美國人還不能在地圖上找到伊拉克。這不僅說明
美國人的教育問題,更說明美國人對外國毫無興趣。十多年前,筆者的一位英語老
師講道,當她告訴一個紐約人她要去中國時,對方難以置信地睜大眼睛:“為什麼?
紐約什麼沒有?我們各種各樣的中餐館都有呀!”去年筆者房東的一位朋友告訴我,
她曾去歐洲一個國家旅行,看到街上出了點事情,有不少警察。她急忙問是怎麼回
事。警察說沒有她的事,別打聽。她一聽大怒,發誓再也不去那個國家了。我問她
到底是哪個國家,她說她也記不住。這就是美國人!當一個動不動就要貪婪地抱住
地球儀咆哮的狂人控制一個國家時,這個國家就會有侵犯性。但是,當從來也懶得
看世界地圖的人擁有最大的政治權力時,這個國家想擴張也難。
美國所追求的,是一個以自由市場經濟為主宰的世界秩序,因為這樣的世界秩序,
能夠保證他們社區中的生活方式。當年海灣戰爭時,老布什倡導“國際新秩序”,
正是反映了這一點。如今美國大舉興兵,並不是要攻城掠地,是因為911證明既有的
秩序已經破產,美國必須將之修復。
對於中國而言,我們需要問的是:這一秩序是否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上個世紀初,
日本對美國的擴張充滿了恐懼,最後發動了太平洋戰爭。但戰敗後,日本的政客發
現:自己當年打了半天,原來美國要建立的秩序,正是我們需要的!結果,日本戰
後自動解除武裝,借美國的軍力維持和平,自己一門心思賺錢,終於有了戰後空前
的繁榮。
中國作為一個崛起的世界工廠,需要世界的原料和市場。保證和平的國際環境、貿
易航路的暢通、能源供應的穩定、以及全球化的市場經濟,正好符合中國的根本利
益。在某種意義上說,美國目前拼命要維持的,正是一個中國的發展所必需、但中
國本身尚無力維持的國際秩序。
不久前,耶魯大學商學院院長Jeffrey Garten在“商業周刊”上撰文指出:中國正
在變為製造業的超級大國。中國在世界製造業中的位置,很快就會相當於沙特阿拉
伯在國際石油市場中的地位。他甚至認為,世界經濟對中國這個“世界工廠”的依
賴,已經到了危險的地步。一旦中國經濟受到戰爭、恐怖襲擊、社會動亂、自然災
害的打擊,美國經濟的“生命線”就可能被掐斷。他建議:布什政府應成立一個政
府與商界的聯合研究小組來審視這一問題,並通過稅收與關稅等措施,使加勒比海
地區成為對外國投資者更有吸引力的生產基地,並要求中國加強對其工業帶的安全
保護,等等。
然而,當今海地的貧困和動亂已經表明,即使美國出兵,加勒比地區也不可能成為
國際製造業的基地。Jeffrey Garten的擔心反而說明,只要中國能夠繼續改革,並
且不捲入戰爭,中國就將變成名符其實的世界工廠。哪怕是美國這樣的世界帝國,
也離不開中國這個世界工廠的服務。保證中國的安全,是美國的根本利益所在。
如果目前的趨勢能夠繼續,到本世紀下半期,作為世界帝國的美國和作為世界工廠
的中國,將成為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經濟體。也正因為如此,世界帝國與世界工廠之
間,才應該加強了解和交流,避免衝突,進行理性的合作。許多美國人擔心,中國
的崛起,將直接挑戰美國的利益。但他們忽視了一個最為關鍵的問題:中國這一世
界工廠的成長,有賴於對美國所主導的世界秩序的認同。
最近P. J. Cain和A. G. Hopkins對大英帝國的研究表明:雖然英國的工業革命洶湧
澎湃,但是因工業革命而崛起的製造業並沒有成為政治的主導。相反,傳統的紳士
階級和其變種,通過控制政治、軍事、司法、金融等“服務部門”,組織全球的制
造業的生產和市場,成為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最大受益者。結果,曼徹斯特、伯明翰
這類製造業中心,並沒有挑戰倫敦作為資本主義神經中樞的地位。這一“紳士帝國
主義”的本質,也不會因為美國而根本改變。在本世紀全球化的時代,美國的軍事
力量將繼續為全球市場經濟提供安全上的保障。華爾街將繼續主導國際資本的流動,
維護國際金融秩序的穩定。美國在高科技、教育等方面,仍然是經濟發展的“帶頭
羊”。美國將從組織全球的生產和市場的“服務業”上,保持其優勢。而中國這一
世界工廠,將成為這一全球系統中的一個部門。換句話說,美國就是當年的倫敦,
中國就是當年的曼徹斯特。兩者的關係是互補、互益,而不是互斗、互爭。
眾所周知,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的最大障礙。但是,台灣問題是殖民主義和冷戰
時代的歷史遺產。在世界帝國與世界工廠雙雄並起的21世紀,這一問題本應被放到
歷史的博物館之中。近10多年來,每當美國總統大選之時,美國的媒體和政客就開
足馬力妖魔化中國,結果在中國又激起強烈的反美民族主義反彈。等傷口剛剛癒合
時,新的一輪循環又將開始。這樣的互動,是建立在誤解而非理解的基礎之上,是
面向過去而非面向未來。在911後,中美政治家,應該具有更豐富的想象力,擺脫過
去的陷阱,攜手參與締造共同的世界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