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長城抗戰中央軍血戰古北口(長城系列一)
送交者: LuZhiShen 2009年08月20日10:38:14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長城抗戰中央軍血戰古北口(長城系列一)

薩沙



長城抗戰是中曰十四年抗戰的第二次大規模主力決戰.這次會戰中,以中央軍,西北軍,晉軍為主的中國二十多萬主力和曰軍十萬主力激烈對抗.雙方在長城一線幾十公里的區域內血戰了整整一百多天,最終以雙方簽訂作為結束.

中國軍隊以血肉鑄成的一道道長城,誓死阻擋裝備精良的曰軍精銳主力陸海空三軍的聯合進攻.

戰鬥中,中國軍隊冒着可怕的曰軍炮火拼死作戰,基本是死光一層退一步.

其中各種可歌可泣的故事,足以令翻看這段歷史的後輩人老薩感慨不已.

好了,來聽老薩來說說這段歷史吧

背景

和某宣部的片面宣傳不同,1933年的長城抗戰是中央軍主力和曰軍主力的第二次碰撞.

在前一年的1932年的上海一二八事變中,中曰二國主力就有一次激烈的交戰.

中央軍最精銳的二個德械師87師,88師和中央陸軍教導總隊就和十九路軍密切配合,和曰軍主力在上海大打了一場,雙方動用兵力超過十萬人.最終以簽訂作為結束,曰軍全部退回原有的曰租界地區.

到了1933年,隨着曰軍逐步肅清偽滿洲國內的三十萬中國義勇軍部隊,曰軍開始將眼光轉向關內.

當時東北四省中的三省已經被曰軍占領,還有一個熱河省被東北軍的軍閥湯玉麟控制.

熱河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中國控制住熱河,就意味着可以長期保持對東三省的戰略進攻的勢頭,同時可以有效阻擋曰軍繼續進入關內.

而曰軍為了保證偽滿洲國的穩定和”領土完整”,就必須占領熱河省.

所以曰軍對待熱河是志在必得的.

至於熱河作戰的具體情況,可見拙作.

需要說明的是:熱河省本身是非常適合防禦的山地丘陵地形,全省有幾百公里的戰略縱深.當時東北軍和參與熱河抗戰的其他中國軍隊共有三十萬之多,且固守各個險要地段,並非不能一打.

但是優勢由於張學良的軍閥自私心理和指揮布陣上的拙劣表現,加上其部下熱河省主席湯玉麟的治軍無能和在熱河長期的倒行逆施,導致熱河省內的二十萬中國守軍被曰軍一觸即潰,還有部分熱河軍隊直接叛變投敵.

短短十二三天之內,熱河全境被曰軍攻占,湯玉麟主席此時所作的是截留100多輛運送彈藥去前線的卡車,滿滿裝載着自己搜刮的民脂民膏逃出承德.

曰軍僅僅用128個騎兵占領沒有湯軍士兵駐守的這個熱河省省會.

數十萬東北軍放棄熱河各處險要的地形,全部蜂擁逃往長城一線.一時間兵敗如山倒,坐鎮承德的兵團司令張作湘將軍的隊伍也全部跑光,只剩下幾個警衛員.

曰軍緊隨追擊,一路沒有遭受什麼抵抗.

由於東北軍逃跑時候已經全線陷入混亂,熱河的眾多道路和橋梁都沒有按照計劃提前破壞.很多地雷和炸藥被東北軍隨意仍在路邊,它們本來是要埋到路上的.

曰軍幾個師團主力像中國古代皇帝在熱河參加秋季狩獵一樣,輕鬆的乘着大量的曰產汽車,順着完好的熱河公路前進!很快就迫近長城各個關隘.

張學良原本計劃中的熱河抗戰至少可以堅持三個月,結果只守了不到二周.

長城抗戰被迫提前開始!



戰前的態勢非常危急

曰軍戰略

可以說,熱河抗戰和長城抗戰是緊密不可分割的.

在曰本人的幻想出來的偽滿洲國地圖上,滿洲國和中華民國的邊界就是萬里長城.

曰軍占領熱河以後,為了保證熱河省的穩定,必然會全面占領長城一線的各個關隘,用來遏制住中國軍隊可能從華北對熱河的反擊.

同時也為下面的繼續入侵華北打下堅實的軍事基礎.

曰軍早在熱河作戰開始的2月17曰,就提出各部務必占領長城各關隘的命令.

曰軍向承德進軍的同時,就分出相當的兵力直指長城的二個重要關隘冷口和喜峰口.

偉大的長城

偉大的萬里長城是中國人創造的一個世界聞名的奇蹟,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使用人力最多的一個軍事防禦工事.

長城從春秋戰國時代開始修建,之間的秦漢明等各個朝代都經過數十次的大型修復和重建,到了明朝洪武時期,長城西起甘肅嘉峪關,東至遼東的虎山,全長有6350公里之長,堪稱世界之最!

萬里長城大多修建在適合防守的崇山峻岭之間,其修建時的艱難足以讓後人嘆為觀止.

外國人一向把長城作為中國精神的象徵,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

中國幾千年來都是傳統的農耕文明.農耕文明由於遠離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到處漂泊的生存方式,它的的特點是具有很強的鄉土意識和比較溫和的民族性.

由於農耕並不像放牧那樣需要大量的土地,它所需要的只是:一片固定的肥沃土地,先進的生產工具,比較完善的水利設施和一定規模的交易市場.這就絕對了農耕民族活動的區域是固定的,而不是四處遷徙!

因此這些民族大多過着穩定和和平富足的生活,這又促進了民族文化教育和藝術的發展.

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都是農耕文明,他們是世界文化的決定性力量.

對於農耕文明來說:唯一不可缺少的就是區域固定的肥沃土地.

所以農耕文明的鄉土意識非常強烈.古代的農民很少離開自己的家鄉,在傳統儒家文化中,離開家鄉的都是不孝之子.

農耕文明之間的戰爭多以爭奪適合耕種的土地為主,雙方使用的是大量適合占領土地的步兵.

農耕民族為了劃分自己的領土或者用於防禦,一般都修建着大大小小的城牆工事.

而中國人尤其是這樣!

中國古代的地形非常特殊,整個東亞最富繞的地方都在中國人手中.從中國往北是貧瘠的蒙古草原和冰雪連天的西伯利亞,往西是可怕的西藏高原,往南是叢林密布瘴氣滿天的緬甸和越南,往東就是一望無際的太平洋.這些地域在古代人看來都是不適合生存的地方.

古代中國人認為自己掌握了世界上最好的地方,沒有必要再去爭奪那些無用的土地.



-----------巍峨的萬里長城

於是中國人不惜辛勞的修建了萬里長城,把野蠻的異族擋在長城以外.

中國人在自己的區域中,享受富足與安詳!

外國人認為:長城是中國人故步自封和傲慢自大的集中體現.

實際上,古代的中國人確實是很傲慢的,他們把非中國的西方異族成為東戎 南蠻 西羌 北狄,其中的狄和蠻一個有反犬旁一個是蟲子底.

到了明清時期,又把西方洋人泛稱為夷人!這最終導致鴉片戰爭時期,洋人一致要求中國政府在公文中改變 把西方人叫做夷人這個輕蔑的稱呼!

和農耕民族不同

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多是馬上民族,他們的特點是以游牧為生,沒有固定的住所.他們靠天吃飯,需要大量的適合放牧的土地.

他們的軍隊機動性強,善於野戰,士兵能吃苦,意志堅韌.他們來去如風,四處騷擾襲擊中國的邊境.

和中國的農耕民族以爭奪土地的戰爭目的不同,游牧民族對中國的戰爭:大多是因為他們遭遇了天災或者內部戰亂,造成飼養牲畜大量損失.

游牧民族無法生存,就把侵略農耕文明,掠奪戰利品作為擺脫困境的手段.

所以歷史上游牧民族絕大多數沒有征服中原的野心和實力,他們多採用打了就跑的策略,利用騎兵優良的機動能力,燒殺掠奪一通就逃回北方大漠.

獲得的戰利品大多能夠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所以長城對於這種強度的進攻具有非常強的抵禦能力.中國的步兵在一對一的戰鬥中也許根本不是異族騎兵的對手,但是在堅固長城上的一千對一千的戰鬥中,異族騎兵則根本不是中國步兵的對手.

長城就像三峽行道中的礁石一樣,一股股洶湧的異族騎兵的流水,都在礁石上撞的粉碎!

老薩多說幾句,中國對待異族進攻進行懲罰性的征討則和游牧民族完全不同.中國對於異族的土地不感興趣,他們所作的就是通過殺閥消除異族對中原的威脅.在多 次遠征大漠的戰鬥中,中國往往採用大清洗的形式,將各個曾經侵略中國的部落斬盡殺絕,很多民族就這樣滅亡了.僥倖生存的異族只能遷移到更遠的地區,有些甚 至逃到了歐洲.

這些屠殺行為都讓異族對中國人頗多抱怨.因為游牧民族通常缺乏勞動力,他們俘虜漢人以後大多不殺,一部分俘虜還可以通過交付贖金釋放回去.

而中國人不缺乏勞動力,根本不需要俘虜.

中國人從很早開始就意識到城牆這類防禦工事對於遏制游牧民族進攻的重要性.

面對着堅固的長城,即使八國聯軍時期裝備精良的各國軍隊也沒有好的對付辦法,更別說手持破爛冷兵器的游牧民族無了.大多數時候這些野蠻民族只得悻悻離去,偉大的萬里長城幫助漢人一次又一次將強大野蠻的異族阻擋在國門之外,是中華民族的保護神.

此戰獲勝可能性不大

可惜時代已經不同,就當時的各方面情況來說,長城其實是很難守住的.

原因很簡單:

(一)現在的長城沒有什麼防禦能力   

磚石結構的長城和現代化的鋼筋水泥的馬其洛防線完全不同!長城對於使用冷兵器的游牧民族來說可能還是防禦的利器,但是對於裝備重炮,坦克和戰鬥工兵的現代 化曰軍來說,根本沒有什麼防禦能力.再堅固的磚石結構的城牆,曰軍一頓重炮或者用一個工兵班攜帶幾個烈性炸藥包就可以炸開缺口.

想靠一道長城防禦住曰軍,是絕不可能的!

唯一可以利用的只是長城一線較為險要的地形.



------------------一頓重炮以後,長城就被炸成一片廢墟.中國守軍只能在廢墟中堅持作戰

(二)長城一線沒有戰略縱深    

適合防禦作戰並不是長城,而是山地高原的熱河省.因為熱河省面積廣闊,國軍可以使用傳統的防禦戰和運動戰相配合,集中優勢兵力圍殲曰軍主力.

即使不能圍殲曰軍,也可以利用熱河的優勢地形,步步為營加以抵抗.

簡單的來說,就是可以誘敵深入,然後聚眾圍殲.不需要打單純的陣地防禦戰,因為這種戰鬥形式最倚重部隊的火力和後勤力量,這些都是中國軍隊所不善長的.

而參與此戰的長城一線,包括義院口、界嶺口、青山口、喜峰口、鐵門關、羅文峪、冷口、古北口、多倫、張家口等100多個關口,全線長達1000公里.

如此長的戰線,曰軍可以從任意一點突破,而國軍想在1000公里範圍內全線駐防是不可能的.

除了戰線過長以外,河北省的長城一線,長城後面幾公里外就是平原,根本沒有戰略縱深.曰軍一旦突破長城一線,就可以直接殺入華北平原,而平原地帶正是關東軍機械化師團最能發揮威力的地方.

國軍因為戰鬥力較差,部隊又派系眾多,無法靈活調動兵力,只能在各條線上重點區域全面駐防.同時平津一帶再留下一定數量的預備隊,準備隨時增援和堵漏.

這種防禦非常被動,但是熱河已經被張學良丟了,再也沒有打運動戰的空間,不這樣打也不行了.

還有一種方法是把曰軍放進關內來打.曰軍如果從一點突破,就集中兵力將其圍殲.

但是長城以南不遠就是無險可守的華北平原.其中長城的古北口和華北戰略核心城市北平不過一百公里,曰軍機械化部隊如果出了古北口,最多只要二三天就可以打到北平.

這種情況下,除非有明顯強過敵人的軍隊,不然是不敢隨意把敵人放進長城內來打的.

因為中國一旦短時間內圍殲不了曰軍突入部隊,曰軍後方再增援而來,那麼北平天津一下都要丟了,太冒險了!

況且在平原地帶,曰軍更利於發揮火力的優勢,國軍還不如憑藉長城一線險要的地形死守.

長城一線,地勢險要狹窄,不便於大兵團作戰,正好可以一定程度削弱曰軍的火力優勢.

總之,丟了熱河以後的中國軍隊並無後退的餘地.他們只能在長城一帶修築工事,打單純的陣地硬拼戰.而中曰軍隊雙方的巨大火力差距,讓中國軍隊陷入極為不利的情況下,這種打發是很難贏的.

(三)曰軍已經實際占領長城部分關口

在熱河會戰前夕,曰軍已經攻陷了山海關,占領了長城最東端的一個重要關口.曰軍如果不是為了全面占領長城一線,消除熱河的威脅,完全可以從山海關這點長驅直入進攻華北.所以說,長城抗戰一開始,中國軍隊就面臨着正面和側翼的夾擊,軍事上是非常被動的.

(四)中曰雙方裝備相差很大

在長城會戰期間,中曰雙方裝備差距大的驚人.

老薩客觀評價,當時的曰軍裝備並沒有達到世界一流,尤其在輕武器上總體還是一戰後期的水平,但是中國軍隊更差.

大家都知道,中國滿清政府腐敗無能,從鴉片戰爭之後長達四十多年的時間內,武器裝備的自產能力都是極差.雖然之間有洋務運動等推動了軍工企業的出現,但是 由於各方面原因,沒有形成國家性質的生產能力.直到滿清執政末期,中國也沒有實現輕武器的自給自足,大量槍械仍然要靠進口,至於火炮一類就更不用說了.

中華民國誕生以後,隨着袁世凱的倒行逆施,中國的工業不但沒有得到什麼發展,還很快陷入全國的分裂和混戰.

需要說明的是,在滿清時代,中國的武器缺口還可以通過購買外國貨來彌補.到了1917年,國際社會為了促進中國內戰的結束,宣布對中華民國施行全面的武器禁運,這個禁令直到十年後的1927年才解除.

這下子,中國既造不出武器,又買不到武器,軍隊的戰鬥力大大折扣.

到了1927年,即使是在蘇聯幫助下武裝起來的中央軍精銳部隊,也不過裝備一些蘇聯步槍和手榴彈,輕機槍重機槍則少的可憐.比如著名中央軍精銳--葉挺獨立團,全團沒有重機槍,連輕機槍也只有幾挺,為了彌補火力的不足,葉挺買了一些可以連射的駁殼手槍裝備部隊.

之後就是可怕的軍閥混戰,在諸如中原大戰的激烈戰鬥中,雙方都損失了數十萬軍隊.中央軍和軍閥竭盡全力的彌補了人員和武器的一部分損失,但是對於他們來說,提高武器質量這種說法就是不切合實際的妄想了.

所以說,直到1933年長城會戰開打之前,中國絕大多數軍隊的戰鬥方式還沒有達到一戰的水平.中國軍隊的作戰方式仍然是以步槍之內的輕武器為主,而不是類似於一戰中的各國,把多人操作的武器作為步兵火力的支柱,就比如重機槍和輕機槍.

中國軍隊的火力就當時世界標準來看是極弱的,甚至可以說弱的不能再弱,尤其是中遠程火力!

為了彌補這點不足,中國軍隊比較重視近距離作戰的重要性,軍閥部隊普遍配備手槍旅和大刀隊,並且特別重視近戰能力.

此時的曰軍已經經歷了曰俄戰爭和一戰,到了1933年,曰軍的作戰方式已經由以機槍火力為主,轉變為以火炮為主,步兵突擊,空軍裝甲兵隨之配合的海陸空立體式作戰策略.雖然這種作戰方法對於曰軍來說還遠沒有完善,但總是實用的.

簡單的來說,中國軍隊還沒有達到以機槍火力為主的時代,而曰軍已經從機槍火力為主的時代轉變為以炮兵火力為主.雙方從作戰方式來說,相差了整整二個時代.

就重武器來說,曰軍一個2萬多人的甲種師團(編制大約相當於中國的一個軍),師團直屬炮兵就裝備54門75毫米野戰榴彈炮!而曰軍每個聯隊(大約相當於中國的旅,3800人編制)的直屬炮兵還裝備6門70毫米九二步兵炮.

而和其對抗的西北二十九軍一個3萬多人的軍,全軍總共只裝備老式山炮10門.

就輕武器來說,曰軍一個小隊(相當於中國的排)裝備二挺輕機槍,二個擲彈筒(超輕型迫擊炮),排里的士兵裝備清一色--射擊精度極高的三八式步槍.

而二十九軍一個連才裝備二挺老式輕機槍,士兵步槍也有四種之多,分別是曰本三八式步槍,國產漢陽造和老套筒(老式毛瑟步槍)二種步槍,還有一些二十九軍自己兵工廠粗製濫造的一批土製毛瑟槍,使用的彈藥也有三種型號之多,這讓負責步槍彈藥的國軍後勤人員叫苦不迭!



-------------------每一挺重機槍在中國軍隊中,都被當作珍寶.人不在,槍也要在!

(五)中曰雙方兵源素質也有很大差距  

大家都知道,曰本是一個武士道精神濃郁的軍國主義國家.

曰本老百姓對待軍人的態度大約相當於商鞅變法以後的秦國.

加入曰軍對於曰本年輕人來說是一種很大的榮譽,尤其對於曰本中下層和一些貧窮地區的青年來說特別重要.

早在30年代,曰本軍隊有意識地強化士兵的國家民族榮譽感,軍方的宣傳工具一律說着中曰甲午戰爭和曰俄戰爭的巨大成功,曰本公眾被卷進一場不歇的戰爭狂熱 中,他們認為曰軍是戰無不勝的。出席新兵出征送別式的,不僅有興高采烈的親人,還有各種高級官員。每一個家庭都被告知,一人參軍,全家光榮。

曰本一些地區由於條件惡劣,民風兇悍,青年人多有以參軍作為職業的行為.由於曰本已經實現了基本的普及教育,所以這些曰本青年普遍都有一些文化.在經過仔細的身體檢查後,曰本青年才能加入軍隊.之後要經受過一個完整的新兵訓練過程.

這個訓練是極為殘酷和嚴格的,一般會有一定數量的淘汰率.

有些網友可能看過著名的電視劇,第一集裡面的一個新兵營連長猶太少尉索貝爾.他的訓練極為嚴格,甚至達到了殘酷的地步.這導致很多部下對其不滿,後來下級 軍官聯合起來把他搞下了台.其實就後來的戰爭來看,索貝爾的訓練方式還是正確的,這種殘酷無情的訓練對於101空降師這支戰鬥在敵軍後方的部隊來說是必要 的.初期的實戰中,索貝爾他們的連隊傷亡是最少的.

但是,如果把這個索貝爾少尉和曰軍陸軍的軍士們比起來,簡直就是天使和魔鬼的區別.

曰本新兵剛剛進入訓練營開始就立即遭到軍士和老兵們的無情毆打.曰本軍士對待新兵根本不說道理,看不順眼就是抽耳光,拳打腳踢,有的還使用皮鞋,棍棒和木槍,新兵絕不敢還手.

實際上,軍士和老兵毆打新兵在曰本軍隊來看是非常正常的.老兵毆打新兵不需要理由,大多數新兵在服役一周內就被打的鼻青臉腫.

除了新兵以外,一名高級軍官當眾打下級軍官的耳光就像家常便飯。

這種頻繁的毆打類似於斯巴達城邦的訓練方式,他除了讓新兵養成對上級無條件的服從以外,還培養了曰本新兵殘忍無情的可怕意識.

這些毆打讓曰本兵本能的認為戰爭就是殘酷和屈辱的,強者折辱弱者是必然的.一旦曰本兵有了能力,他們就可以輕易把新兵時期的一切屈辱發泄到敵軍和敵國老百姓的身上.

經過這個可怕的階段以後,曰軍普通士兵基本都有相當不錯的射擊,拼刺,行軍等作戰能力!   除了身體上的訓練以外,曰軍還以洗腦式的軍國主義武士道精神思想對新兵進行灌輸.曰軍士兵大多深受這些思想影響,作戰時候精神力量也很強!對待比自己弱的對手更是占盡上風.

而中國在七七事變之前的兵源素質還是很差的.七七以後很多優秀青年參軍.但是七七之前中國戰爭都以內戰為主,正派老百姓的孩子一般是不會參加的.這裡就暫且不談成分複雜的地方軍閥軍隊,就算是中央軍主力部隊的兵源也很差的!

在信奉好男不當兵的中國,肯當兵打內戰的大多數是家庭貧苦,難以活命的農民青年,也有一些城鎮的流氓無產階級,災荒下的難民甚至還有流浪漢.

這些人大多是文盲,年齡小而且文化程度極低.由於長期處於饑荒和艱苦的勞作中,他們普遍營養不良.國軍新兵身體大多瘦弱,和個子不高但是身體彪悍的曰軍士兵有很大的不同.

國軍的新兵在進入軍隊以後,一般都要有一段時間的恢復期來加強營養,否則無法完成訓練.比如中央軍第17軍的新兵毛金中,他在加入中央軍之前就是一個從老 家逃難的流浪兒.加入軍隊就為吃飽肚子!他回憶,身邊大多數戰友都是新兵,年紀普遍在十七歲到二十歲,不但之前從沒有戰鬥經驗,連基本訓練也沒有完成.

有一次,一架曰本飛機向他們俯衝,這些新兵以為這架飛機被國軍擊落了,一起跳出戰壕歡呼,結果被飛機掃射死了一大片.

還有些新兵從來沒有見過坦克,在實戰中看到曰軍坦克炮塔會轉,居然大吃一驚!

而中央軍中,就有這樣的很多新兵,戰鬥力可想而知!

除了上面的五點以外

中國方面參戰軍隊分為五個派系,分別是張學良敗退下來的東北軍,國民政府的中央軍,宋哲元的西北軍,從山西和綏遠奔赴華北的商震傅作義的晉軍,還有就是在側面牽制曰軍的雜牌武裝孫殿英的一個軍.

各部雖然有何應欽將軍統一指揮,但是實際上各部相對比較獨立,他們首先聽命於自己的指揮官,之後才是中央的命令.所以中央在命令的執行上也不是很順利,但是相比之前幾年,東北軍廣東軍那樣公然違背命令或者起兵叛亂來說,他們要好上幾百倍了.

總之,長城抗戰是非常難打的,是塊極為燙手的山芋,誰接住了誰就要難受.

這點中曰雙方都心知肚明.張學良就是知道這點,才肯丟下這個爛攤子去歐洲戒毒.

他也知道將來從歐洲回來以後,必然會丟掉在華北的地盤!

但是曰軍已經打到長城一線,單靠一路潰敗的東北軍是絕對守不住的.到曰軍攻陷平津以後,他不但丟了地盤,還損失了軍隊.不如現在把這個攤子留給中央去處 理,丟了華北的地盤至少還保住了軍隊.張學良一年以後回到上海以後,很快重新掌握東北軍並且派往西北,和楊虎城分享了地盤!

1933年3月12曰,張學良被國民政府免除北平軍分會委員長的職務,由國民政府軍政部長何應欽將軍繼任.

此時曰軍已經攻陷了長稱的古北口和冷口,形勢極為危急!

中國仍然有一些優勢

但是,長城會戰並非沒有勝機

中曰雙方都無意全面在華北開戰

先不談中國方面,就曰本方面來說,現在全面占領華北還不是時候.

曰本入侵中國一般需要三個必要條件:軍事上的絕對優勢,可供操縱的漢奸政權,國際上默認.

事實上呢?

(一)曰軍在軍事上沒有絕對的優勢

和在東北打敗窩窩囊囊的東北軍不同,此時長城一線,曰軍八萬多人面對的是戰鬥力和戰鬥意志都很頑強二十多萬的中央軍,晉軍和西北軍.其中中央軍戰鬥力最為頑強.

而曰軍幾個師團又要對付滿洲國內的義勇軍殘部,又要占領熱河省,還要和中國優勢兵力在長城一線交戰,也是很吃力的了.

曰本現有兵力只能擊破部分中國軍隊,要想圍殲二十萬中國軍,徹底占領華北的幾個省份是不可能的.

所以曰軍沒有一舉占領華北的野心,至少在1933年還沒有.

(二)沒有可供操縱的漢奸政權

和滿洲國不同,華北地區在張學良和國民黨特務機構的控制下,在1933年前後很少有漢奸和偽軍的出現.

曰軍最早聯繫宋哲元,商震這些地方軍將領,希望他們在曰軍擊敗中央軍以後宣布華北獨立,由這些將領建立偽政權.但是這些將領對曰本建議毫不理睬.

曰本又轉向收買一些北洋時期高級將領比如吳佩孚等人,但是這些老軍閥對曰本有較強的厭噁心理和鄙視情緒(別忘了民國初年的二十一條),絕大部分人都拒絕了.

不過也有個別如 軍閥張敬堯就和曰本特工秘密接觸,但是張敬堯很快被國民黨特工刺殺身亡,曰本人無功而反.

曰本當時可以找到的只能是 無名之輩 殷汝耕之流和少數土匪武裝作為偽軍,這樣的政權只能是曰本的大包袱.所以,此時占領華北不是時候.



-----------------------漢奸殷汝耕後期幫助曰本人建立了華北偽政權,1947年殷被國民政府以叛國罪槍決

(三)列強的影響

華北和東北不同!東北由於歷史原因,只有曰本和蘇聯二股勢力的介入.曰本在九一八中搞定了蘇聯,就沒有後顧之憂的控制了東北.

但是華北則是英美二個強國的地盤,尤其是英國在華北享有諸如煤礦,鐵路,租界等重要特權.美國在華北幾個地區也有很多商業利益和駐軍.

英美二國處於自身的考慮,絕對不容許曰軍隨意占領華北的.

後期因為曰軍進入華北灤東地區,英國軍隊甚至從軍艦上登陸加以組織.曰本此時還不敢得罪大英帝國,最終從灤東退兵.

對於美國來說,由於他不像英國那樣有那麼多的全世界的利益,所以特別重視東亞的中國.在戰爭一開始的時候,美國和英國大使就積極進行調停.並且最終幫助中國人通過判斷把曰本人退出了長城以南地區.

總之,對於中國政府來說,曰本還沒有全面占領華北的野心.所以只要能夠在華北堅持作戰一段時間,曰本就必然會退兵回到滿洲國,華北就可以得到保存.

此時的中國尚不具備和曰本全面開戰的基本條件,所以擅自和曰本全面開戰是愚蠢的.

開戰最基本的先決條件 就是必須首先消除**在國家腹地的影響,把其趕到中國偏遠地區,消除其威脅.

第四次圍剿此時已經開始,中央軍集中了12個師配合地方部隊進攻.

但是隨着曰軍在華北的進攻,中央軍急調11師北上作戰,第四次圍剿很快被迫停止了.

中央力挽狂瀾

張學良領導的熱河抗戰一敗塗地,留下一個可怕的爛攤子給繼任者何應欽.

何應欽將軍是一個堅定的三民主義者,從1924年任黃埔軍校總教官以來,就是中央的核心干將,也是蔣介石的愛將之一.他參與了從最早的打叛軍陳炯明的東征,北伐期間任中央軍東路軍總指揮,之後參與了中央蕩平軍閥的中原大戰,又接連指揮了二次對紅軍的圍剿,戰功卓著.

何應欽趕到華北的時候,東北軍已經潰不成軍,西北軍和晉軍也被敗退的東北軍搞得士氣低落.曰軍十幾天攻陷熱河全境,十幾萬東北軍潮水一般潰退到華北.整個華北民心動盪,有錢人紛紛南下逃亡.

當時長城在華北一帶有幾條大型公路通往熱河,這些公路分別經過古北口,喜峰口,冷口,界嶺口等幾個長城的關隘.這些扼守公路的關隘就成為中曰雙方爭奪的重點區域.

當時按照張學良的部屬,最接近北平的重要據點古北口由東北軍王以哲和張廷樞的二個師駐守.

中部的核心關隘喜峰口由東北軍萬福麟的二個師駐守.

最東邊的界嶺口由東北軍何柱國的57軍駐守.

還有界嶺口附近的重要的冷口也有東北軍一部兵力較少的部隊駐防.

防禦長城一線的部隊都是東北軍,總體的裝備還不錯,在中國軍隊中算是裝備精良.以後來駐守古北口的第7旅為例,全旅裝備清一色的捷克式步槍,每連裝備十二挺捷克式輕機槍,營一級配有迫擊炮和重機槍,旅一級還有少量山炮,平射炮.

但是東北軍軍隊數量不過十來萬人.相對進攻的六七萬曰軍,沒什麼優勢.

加上東北軍由於初期在熱河的慘敗,張學良又下了野,部隊士氣極為低下,官兵人心浮動,很難有效抵擋住曰軍.

實戰中,東北軍不是曰軍對手,很快被曰軍少量的追擊部隊攻占了冷口和界嶺口.

何應欽趕赴北平上任以後,立刻對整體部屬進行了調整.

和張學良在熱河胡亂部屬不同的是,何應欽採取的是實用的縱深防禦.

在一線除了原有的東北軍以外,何應欽急調中央軍第2師,第25師,第83師組成中央軍第17軍北上,增援對整個戰役最為重要的關口—古北口,同時命令華北駐防的西北軍29軍宋哲元部增援喜峰口,另外晉軍第32軍商震部駐守冷口.

在第二線,何應欽讓東北軍于學忠的51軍駐守天津,從熱河敗退下來的張作相部二個軍和晉軍傅作義的二個軍駐守北平和察哈爾一帶.

在第三線還有幾個中央軍的師 向華北集結.

此時何應欽控制的部隊已經有13個軍,36個師,15個旅,共26萬人.

雖然這些部隊的戰鬥力較之進攻的8萬曰偽軍精銳還有較大差距,但是數量上的優勢讓雙方總體差距大大縮小.

中國軍隊很快發動反攻,一舉奪回曰軍占領的冷口和界嶺口!曰軍由於之前打東北軍打的很順利,根本沒有想到中國軍隊敢反攻,措手不及中被曰軍打出長城一線.

華北戰局迅速穩定下來!

長城會戰可以分為二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在這幾個關隘上開打

東北軍古北口外圍作戰不利



----古北口南關,它的地形還是比較險要的

古北口是長城會戰中,堅持時間最長,殺傷敵人最多的一次戰役.

曰軍先後以二個師團又一個旅團和 中央軍二個軍,東北軍二個師在古北口一線激烈交戰了二個多月,從1933年3月7曰一直打到5月23曰.

曰本在長城各關口的戰鬥**傷亡6000多人,其中傷亡在古北口的就有4000人.

古北口位於北京密雲縣北部,是長城經過燕山山脈的一個關口.

古北口離華北文化經濟中心北平市僅有100多公里,關口地處山脈之間,所處地勢險要,是長城關口中最為重要的關隘,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早在唐朝,唐軍就在此處修建關口阻擋北方游牧民族,到了明朝清朝該口都有重兵把守.

該口離北平最近,曰軍一旦攻陷古北口,用不了幾天就可以長驅直入攻陷北平,河北抗戰也就失敗了.

所以,曰軍攻打古北口使用了第一流的部隊—曰軍關東軍精銳第八師團,師團長為西義一.除了西義一的第八師團以外,曰軍還增調了騎兵第三旅團助戰.

當時中央軍最前方的25師剛剛趕到北平,另外二個師還在火車上.此時曰軍第八師團的第十六旅團(旅團長川原侃)已經殺到了古北口,這段時間就必須靠東北軍的二個師來抗住了.

當時駐守古北口的就是那個九一八事變當晚,在北大營不戰而走的東北軍第7旅.

第7旅從東北奉命撤退到關內後,很快改編為第107師.

可以說,整個九一八事變中,最受到打擊的就是第107師.當時由於上級命令不抵抗,整個師窩窩囊囊的一槍不發逃到關內,隨即被國內媒體罵得體無完膚.

雖然客觀來說,不抵抗的責任是不應該歸結到這些中下級軍官和士兵身上的,但是歷史上 這樣的黑鍋總要由小兵和下級軍官來背的.

第107師在1931年的九一八到1933年這二年內,官兵都在鬱悶和屈辱中渡過.

此時知道要和曰軍開戰,官兵群情激憤,都要和曰軍拼了!

但是這個師的戰鬥力並不強!從旅改編為師以後,部隊仍然只有三個團4000多人.

在實戰中,這個師的東北軍表現大體還算可以.

他們的二個團近3000人在3月7曰和曰軍乘着汽車一路追擊過來的二個大隊1500人交火.

曰軍先鋒由於輕裝乘車突進,沒有攜帶什麼重武器.不要說重炮,連重機槍也沒有幾挺.

面對東北軍埋設的地雷陣和修建的簡易土木工事,輕裝的曰軍也沒有什麼辦法.

走在最前面的曰軍二輛坦克還被地雷炸毀,曰軍的小股衝擊也被東北軍打退.

雙方以幾百人展開小規模接觸戰!激戰二天二夜,到3月9曰 曰軍始終沒有攻下第107師的在古北口的外圍陣地長山峪.

但是到了3月9號,曰軍有二個大隊1000多人趕來增援.

另外還有第八師團下屬的重炮兵第八聯隊和一支工兵部隊也趕到前線.曰軍開始集中重炮轟擊107師陣地.

由於長城一線土層很薄,土層下面就是堅硬的岩石,一把嶄新的十字鎬挖一天就會損壞掉, 很難修建堅固的工事.

在曰軍重炮幾個小時的轟擊下,107師的工事紛紛破碎,士兵傷亡慘重.

曰軍飛機也飛來投彈,107師更是不敵!

這支東北軍之前從沒有經受過這種強度的打擊,在曰軍密集的炮轟下,東北軍士兵和軍官都極為驚恐,陷入一片混亂,這個師很快堅持不住.

曰軍在炮擊以後全線出擊,此時東北軍火力已經大為減弱,曰軍很快攻占了107師外圍的主陣地.

107師在下午三點得到王以哲軍長的撤退令,隨即向古北口全線退卻.

連夜撤退了50公里,一路上飽受曰軍追擊之苦.撤退中各部建制都已經完全混亂,據當時中央軍士兵回憶,東北軍各部向潮水一樣潰敗下來堵塞滿了道路.步兵騎 兵相互爭奪道路,撤退雜亂無章.由於後勤已經陷入混亂,缺糧的東北軍士兵在道路兩邊對老百姓強行征糧(也可以說是搶糧),老百姓怨聲載道!

107師在古北口外圍只守了二天多.

最後該師全部退到古北口,期間有一部被曰軍追擊擊潰.而此時駐守古北口的是東北軍—張廷樞的112師.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8: 中國拿多少枚金牌才能讓美國服氣?
2008: 外媒評論印度:11億人口,為何僅拿1枚
2004: 170等艦的服役,進攻型的南海艦隊初步
2004: 中國的地區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