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中國復興與朝鮮半島
送交者: 張璉瑰 2003年05月07日18:55:04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從國際政治角度看,21世紀上半葉世界將發生的最重要事件之一可能就是中國的重新崛起。由於中國幅員廣闊,人口眾多,經濟規模巨大,特別是中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強大的文化力量,因此,它的重新崛起對世界將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便成為許多國家政要和學者議論的話題,中國的復興對朝鮮半島統一和發展的影響,自然也成為朝鮮半島問題研究者所關注的問題。

  一、中國正在迅速復興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近代歷史開始以前2000多年中,中國一直是當時世界政治、文化最為發達,經濟軍事最為強大的國家之一。1840年以後,在東西兩大國際體系碰撞和競爭中中國失敗並衰落下去,一度淪為世界列強瓜分對象。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遏制住了繼續向衰敗滑行的歷史。但是,由於內部和外部的原因,中國並未能迅速走向復興。在新中國成立後的近30年中,中國綜合實力雖有發展,但並未出現崛起意義上的飛躍。中國雖然同一些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但從整體上看是處於被封閉和自我封閉之中,並未融入國際社會。因此,它的國際影響是相當有限的。當時,中國只能是被動地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一些事情(如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作出本能性的反應。

  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的崛起並不是指這個國家一般意義上發展。崛起是指一個國家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世界性影響地位的發展過程。也就是說,在較短時間內這個國家在經濟上要成為重要的世界工廠,在世界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份額,在政治和外交上,它的影響應是全球性的,在軍事上它應有能力承擔起區域的和世界的安全責任,在文化上它應給世界各國提供一個可供模仿的範式。

  中國改革開放20年來經濟獲得巨大飛躍,它的經濟增長速度為世界矚目。中國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和當今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社會享有獨特的地位和影響。中國軍事力量在穩定增長,中國深厚的文化力量正同中國獨特的現代發展道路和模式相結合,產生巨大的感召力量。

  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就不斷有人預測中國將在何時在經濟實力上趕上美國。樂觀者認為中國將在2010—2020年間能與美國比肩,保守者認為中國要趕上美國得花50年時間。這些預測也許是不準確的,但這件事本身卻表明了一個事實:中國正在崛起。

  二、中國的興衰史曾影響半島形勢

  近代歷史開始以前的2000年間,朝鮮一直是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華夷朝貢體系中最穩定的一員。朝鮮同中國以朝貢和冊封這種特殊貿易形式保持着密切而穩定的關係。但近代歷史開始以後,中國落伍。當西勢東漸,西方侵略勢力向中國發動攻擊時,中國失敗並迅速衰落下去。這時,中國已無力像歷史上經常做的那樣對屬邦提供保護,於是朝鮮開始遭受“洋擾”。起初,諸如法國、美國這些西方國家對朝鮮的侵犯仍是試探性的,無非是派幾艘船在沿海活動,或派幾個傳教士潛入進行思想滲透,只要朝鮮政府及當時的中國清政府採取應對措施,這些入侵活動不難敉平。但是,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並把朝鮮定為入侵的首選目標以後,情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朝鮮的大門口出現了一隻窺探時機的狼。1882年朝鮮發生士兵譁變,朝鮮政府援例請求清政府派兵平亂,日本也強行派兵入朝,中日之間開始在朝鮮半島直接對峙。如果從1876年日本製造雲揚號事件入侵朝鮮算起,到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止,中國同日本在朝鮮半島對抗20年。中國戰敗後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日本通過該條約迫使中國放棄對朝宗主權,退出朝鮮,承認朝鮮為“自主之邦”,實際上是日本在為它吞併朝鮮作準備。中國退出朝鮮半島後,俄國藉機進入,日本與俄國角逐10年,最後火併,即1904年的日俄戰爭。值得一提的是,在10年角逐中,日俄間曾先後4次密謀以北緯38°線或39°線瓜分朝鮮,只是因雙方都有獨占朝鮮的野心而未達成協議,最後才槍炮相見。俄國戰敗後也退出朝鮮和中國東北的南部,日本終於實現獨霸朝鮮的目標。自1905年起,日本先後強迫朝鮮同它簽訂兩個喪權辱國的條約,將朝鮮變為其保護國。到1910年日本認為條件成熟,便徑直炮製“日韓合併條約”將朝鮮吞併,朝鮮亡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戰敗投降,朝鮮才得以光復,此間朝鮮亡國36年。

  日本投降以前,美國就認定朝鮮半島人自己不能管理自己的國家,因此它主張對朝鮮半島實行多國託管。但臨近日本投降時,它又在朝鮮半島劃定三八線,讓蘇聯和美國軍隊以此線為界分割占領朝鮮的北部和南部。為了防止中國恢復對朝鮮半島的影響,美國禁止長期在中國活動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回國。此後美蘇兩方雖然也曾為建立統一朝鮮臨時政府作過努力,但終因美蘇關係已漸漸進入冷戰狀態而未果。後來在聯合國支持下南方於1948年8月首先建立大韓民國,北方隨後也於9月建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朝鮮半島逐正式分裂成對立的兩個國家。從那時起至今已有55年。朝鮮的分裂主要是由美蘇人為造成的,美蘇之所以敢這麼做,也與中國的衰落有關。

  三、當代中國復興對半島的影響

  當今中國的崛起復興對世界來說是一件大事。它將改變當今世界的國際政治和經濟格局,影響世界文化的發展,對朝鮮半島也將帶來諸多好處:

  首先,有助於恢復朝鮮半島的和平與安寧。從地緣政治角度看,朝鮮半島位於中國、俄國和日本之間,它是從海上進入亞洲大陸的跳板和橋梁。當年日本侵略和吞併朝鮮,其最終目標也是入侵大陸,征服中國,在亞洲建立霸權。俄國看重朝鮮半島,目的之一是藉此阻止日本進入中國東北,因為俄國一向認為中國東北及內外蒙古是它的勢力範圍。正因如此,自近代史開始以後,隨着中國的衰落並逐步淪為列強瓜分目標,朝鮮半島的戰略地位突然大增,朝鮮也由一向被稱為“隱循之國”變為各方爭相插手的地方。正是大國間的爭奪,造成了朝鮮半島的分裂,大國間在這裡利益衝突,使朝鮮問題日益複雜。中國強大起來以後,將徹底結束150年來列強侵侮中國的歷史,有力消除列強覬覦中國之企圖。這樣,中國及中國周邊地區也將擺脫西方大國的干涉和爭奪,朝鮮半島也不再具有進攻中國大陸前出陣地的戰略地位,從而那裡也不再是大國勢力的結合部和撞擊點,朝鮮半島將會恢復自主、和平與安寧。

  其次,中國的崛起復興,將有力地推動朝鮮半島的自主和平統一。中國真誠地認為,統一的朝鮮半島於中國是有利的。因為歷史已經證明,一個分裂的朝鮮半島,一個維持冷戰狀態的朝鮮半島,不僅會成為衝突和戰爭的溫床,而且也會給大國干涉謀求私利提供機會和藉口。外國在這裡的駐軍不利於東亞安全形勢的改善。這裡的對峙、對抗和衝突,會極大地惡化中國的和平建設的外部環境。而且,中國作為朝鮮半島的近鄰,那裡的對抗和戰爭極易把中國拖入其中,這是中國不願看到的。因此,中國早就主張和大力支持一切有利於朝鮮半島和平、穩定和自主統一的努力,並運用自己的影響積極推動這一進程。中國的強大,將會更有力地推動朝鮮半島和平統一。在這一問題上有的外國朋友可能有誤解,認為中國同其他大國一樣是不喜歡朝鮮統一的。其實,美、日、俄或許有可能在朝鮮半島的分裂中獲得實際利益,如日本不喜歡身邊有一個統一和強大的朝鮮半島,俄國擔心朝鮮半島的統一會打破目前東亞國際政治力學結構,美國怕朝鮮半島統一後失去駐軍和在這裡發揮作用的理由。但中國在朝鮮半島的分裂中只會付出政治、經濟、安全的代價,而不會得到任何東西。自朝鮮三國時代以來,凡是朝鮮半島處於分裂和動亂狀態時,中國便不得不在這裡進行戰爭,相反,朝鮮統一併且未受到外部入侵時,中朝兩國便無刀兵之憂。

  第三,中國的崛起復興,有利於朝鮮半島的經濟發展和繁榮。到2020年,中國將會成為世界第二大進口國和出口國,居民的購買力有可能超過整個歐洲。中國的崛起,將促進人類共同繁榮,帶動經濟全球化,並有利於建立國際新秩序,這對於包括韓國在內的世界大多數國家來說,無疑都是有利的。1997年東亞發生金融危機以後,中國迅速作出反應,參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東南亞國家的援助計劃,在向泰國提供10億美元援助後,對東盟進一步援助達60億美元,並信守“人民幣不貶值”的承諾。這些顧全大局的作法表明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是在國際社會發揮建設作用的一支力量。

  中韓建交10年來,兩國經濟合作發展極為迅速,相互間已成為最重要的經濟合作夥伴。2001年,中韓間的年貿易額突破300億美元,中國超過日本成為韓國第二大市場。韓國從金融危機中走出來以後,韓國企業為求生存和發展全面進入中國。2001年10月至11月,韓國四大財團總帥相繼訪問中國。三星集團會長稱:“攻下中國市場企業才有未來”。LG集團會長稱:“要想在中國成功,必須具有世界最高水平的競爭力”。現代汽車集團正準備擴大在華合資廠生產能力,通過中國市場支持使之成為世界第五大汽車廠家。韓國企業家和經濟界人士已把中國的崛起看作是為韓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當然,有人對中國的崛起和復興也存有某種擔心。

  首先,有人會認為中國崛起復興以後會不會把它的影響擴大到朝鮮半島?中國同朝鮮半島是否會恢復歷史上曾經有過的那種關係呢?其實,這種擔心是一種時代的錯誤。歷史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歷史上曾經存在的宗藩關係早已失去了其存在的歷史條件。今日的中國早已不是歷史上的中國,今日的韓國也不是歷史的朝鮮。中韓兩國都是擁有主權獨立自主的國家。中韓之間正常的國家關係是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這是寫進國際文件中的,具有國際法意義。任何與這種正常國家關係不符合的東西,都是違背中韓兩國根本利益的。早在50年代中期中國就同有關國家宣布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當今國際關係基本準則。中國將嚴加克守,並在此基礎上同一切國家特別是同周邊國家建立和發展友好合作關係。這種宣告是真誠的。

  其次,也有人認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將會激化同韓國的競爭,奪取韓國的市場,不利於韓國的發展。其實在國際社會中,國家間的競爭是國際關係的常態,只有競爭才能使國家充滿活力。改革開放之前,中國之所以發展緩慢,就是因為中國遠離國際社會,遠離競爭。競爭是前進動力。韓國經濟起飛是在60年代後期,中國高速發展是在1978年以後。兩國間無論是技術還是產品質量,都存在着一個級別的差距。至少在數年之內,中韓經濟之間仍存在着很強的互補性。當然,在某些領域中韓之間也存在競爭,只要競爭雙方都對此採取積極態度,其結果將是出現雙贏局面。

  四、對華政策選擇

  對於中國的崛起,由於各國利益判斷不同,追求目標不同,因此也就出現了不同的對華政策選擇。

  一種選擇是遏制政策。一些人認為中國的崛起將會對其既得利益構成挑戰,他們對世界局勢的變化感到恐懼,於是就千方百計地製造麻煩,阻止至少是遲滯中國的發展,甚至糾集數國結成反華聯盟,遏制中國。

  另一種選擇平衡政策。一些國家認為中國的崛起,對他們是利弊參半,故他們樂意看到中國有發展,但同時又不希望中國強大。因此,他們一方面同中國保持友好合作關係,但同時又企望藉助均勢力量牽制中國。

  第三種選擇是合作政策。一些國家決策者清醒地看到中國的強大有利於建立戰略平衡,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發展,因而也有利於本國利益的實現。因此他們積極地同中國建立起友好合作關係。

  在國際政治中,敵人往往是自己製造的。對正在崛起的中國推行遏制政策,實際上是想阻止一種歷史趨勢,逃避現實,不但不可能奏效,相反卻會使國際關係回到對峙、對抗和冷戰中去。選擇平衡政策的原因也許是可以理解的,但歷史證明均勢理論往往把世界推向持續的動盪不安中,人們應該有勇氣和智慧尋找更好的辦法。合作政策是一個好的選擇,因為它代表了一種歷史趨勢。

  我們高興地看到,中朝、中韓友好合作關係正在健康發展。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誰殺了林彪》第十三章:轉折點
2002: 《誰殺了林彪》第十六章:聯美抗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