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親於1951年3月中旬參軍,在新兵補訓29團訓練半個月後,即隨部隊從廣西乘悶罐子火車到達遼寧盤錦,再訓練一段時間後,約於4月底5月初開赴朝鮮,編入志願軍39軍115師344團警衛連任戰士。同年11月全團開赴臨津江前線,我父親所在的警衛連也進入一線陣地進行坑道作戰,直到1952年底部隊換防才撤回二線,轉移到西海岸進行反登陸作戰準備。1953年5月回國後部隊重新整編,父親被編入115師直屬工兵營,直到1956年3月復員回鄉,在部隊整整奮鬥了5年。這就是我父親簡略的從軍經歷。
父親生於1930年,因病故於1978年,那時我還是一個13歲的懵懂少年,因而幾乎沒有聽到父親講過他在朝鮮的戰鬥故事,甚至連他當年是在哪個軍哪個師也不知道。上面的這些簡歷是我前幾年偶然碰到他當年的一個戰友才獲知的。30多年過去,父親的遺物除了一本殘缺不全的復員證和一個從朝鮮帶回來的小布袋外,其他物品都已經丟失殆盡了。下面就是這些遺物的照片:
我是家中的長子,父親的往事我不知道,弟弟妹妹自然也不知道。下面一些零星的片段,都是從父親的一個老戰友和鄰居們的口中聽來的:
1、1951年初,政府號召開展抗美援朝運動,動員廣大青年參軍。當時響應的人極為熱烈,我們上千人的一個村子有數10人報名,很多人都已經獲得到縣裡體檢的機會了,最後卻只有我父親一人能參軍。前來招兵的軍隊幹部說,前方打仗需要人,後方建設也需要人,沒被選上的就留在後方吧,同樣能為我們國家的建設作貢獻。
2、父親他們出朝是在一個晚上從丹東乘火車到達新義州火車站。火車開到車站時天還沒亮,車還未停穩,美國飛機就來轟炸了,全體人員緊急跳下火車跑到附近的樹林裡隱蔽,火車也立即往回開。當時大家以為已經到了戰場了,紛紛抱怨2、3個人才一支槍,怎麼打仗!後來才知道這裡還不是第一線,部隊是為了減輕行軍負擔才讓戰士少帶槍的。
3、部隊從新義州開始白天隱蔽,晚上行軍,連續走了10多個晚上才到達志願軍總部所在地檜倉。在檜倉他們這批新兵大部分分配在39軍的115、116師和獨立炮兵45團,少數分到38軍。在115師又以344團較多,也有部分分到343團。父親就是從這時起成為344團警衛連的一名戰士。當時部隊代號是 0949部0135部2支隊,即39軍115師 344團。分到部隊後,在二線經過連續幾個月的訓練,於同年11月開到一線接防其他部隊的陣地,陣地是在臨津江邊的老禿山一帶。在陣地上堅守整整一年後,1952年底部隊換防,全部撤回第二線的西海岸進行抗登陸作戰準備。
4、父親由於長得高大壯實,在警衛連裡面被安排擔任輕機槍組副射手。我碰到父親的這個老戰友跟我父親同一個班,但分在不同的戰鬥小組,守衛的山頭也不同,兩個山頭相距大約一里路。這個戰友長得瘦小,因為是老鄉,曾提出要跟我父親在同一組,但未得排長應允。因此他說有時只聽到我父親所在的那個山頭槍聲大作,具體戰鬥情形卻不清楚,甚是遺憾。平時執行任務有時候也在一起,曾有一次他們三人一組搜索敵特,因陣地戰鬥正酣,天亮的時候三人湊在一起觀察情況,一發炮彈打來,三人都被震昏了過去,所幸三人都不受傷。我估計由於父親是機槍組成員,被抽去執行戰鬥任務的機會可能多一些。
5、在陣地上父親與一個廣東籍戰友同住在一個防炮洞。某晚突然奉命轉移,戰友穿好鞋後就說我先走一步,而父親因為穿的是球鞋,系的鞋帶較長,慢了半拍。不料戰友剛走出洞口,一發冷炮打來,父親急忙衝出去,見這個戰友倒在血泊里已經犧牲了。父親當即脫下大衣,將他的遺體包裹。這個戰友姓陳,是從國民黨軍解放過來的老戰士。
6、某次父親要到約10公里外執行任務,天上的敵機追着人狂轟濫炸,有一枚炸彈就在離父親身邊不遠爆炸,掀起的泥土蓋住了父親全身。昏醒後父親發現他攜帶的衝鋒鎗已經被炸成兩截,自己卻毫髮無損。
7、戰場上犧牲的戰士,一般都用白布包裹,入土安葬。而後戰友們還要按照國內的風俗,煮幾個雞蛋燒香祭奠。
8、志願軍為什麼不戴鋼盔?因為在抗美援朝時期我軍幾乎沒有空中力量,每碰到敵機來轟炸時都只能隱蔽躲藏。由於鋼盔會反射太陽光,容易被發現,所以志願軍部隊多數不佩戴鋼盔,而是戴布帽或防空草帽。
1950年10月19日,為了保家衛國,英勇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雄糾糾氣昂昂地跨過鴨綠江,正式入朝參戰。這新中國的開國第一戰,你的長輩是否參與其中?有哪些感人的、驚險的、不為人知的抗美援朝戰場上的故事流傳下來?請你拿起筆,將你的長輩的故事寫出來,共同紀念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60周年,一道緬懷那些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犧牲、負傷、失蹤和被俘的中國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