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走向共和”
最近播了一個電視連續劇叫什麼《走向共和》,我沒看過,也不想看,因為聽到這個名字就覺得彆扭。我向來搞不懂什麼叫"共和",這似乎比民主、自由、人權還要抽象,更看不見摸不着,更虛無飄渺。對於農民出身的我,只有糧食和土地是實實在在的,所謂的民主自由,我曾經相信過,但終於不敢再信。與其空談民主,還不如踏踏實實做點事,真心實意提高一下農民的收入。農民缺的是錢,而不是看不見的、摸不着的、被一幫自以為有學問的人所把持着的民主。現在想來,毛主席把我國的政體叫做“人民民主專政”,是非常有道理的,民主必須是人民的民主。而現在一些人空談“民主”不談“人民”,味道怪怪的,聽起來非常刺耳。我們的國名"中華人民共和國"裡面有"共和"這麼兩個字,好在這兩個字跟"中華"和"人民"連在一起,聽起來才舒服一些。除此之外,我對“共和”沒有什麼好印象,據記載,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這兩個字是在公元前841年,這一年發生了“國人暴動”,趕走了姬胡(周厲王),一幫朝中重臣建立了名為“共和”的政體,這一年又稱共和元年,“共和”終究沒有挽救西周走向滅亡的命運。從心理上,我覺得“共和”這兩個字是蒼白無力、虛弱衰敗的象徵,因此,當人們不顧“人民”大談特談“共和”的時候,我總是要煩躁不安、氣急敗壞,比聽到所謂的民主自由還難受。現在,這個“走”劇是走向“共和”,既不是走向“人民”,也不是走向富強,也不是走向未來,慢騰騰地走,軟綿綿地和,讓我非常難受。
我們常常說要以史為鑑,但是我們是否真的這麼做了呢?我總覺得,我們在把歷史當麵團一樣揉來揉去,最後揉成一個哈哈鏡,這哪裡還照得出真實模樣呢?以史為鑑其實是很簡單的,犯不着把歷史改了又改、向"共和"走來走去的。以史為鑑的根本點在於“以民為天”。當年的清朝政府不謂不富、也不謂不強,如果能夠愛護人民,不搞貪污腐化,團結全國的力量,萬眾一心,未必不能抵擋外國侵略者。北洋水師的艦船也不差,若清朝的領導階層真的全心全意為國為民,不搞內鬥,不花天酒地,我們也未必會遭到甲午慘敗。現在有些人,想方設法把過去的歷史舊賬翻出來,重新改寫一番,這不但不能借鑑歷史,搞不好還會重複歷史、走過去的老路。回顧歷史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認清現實、展望未來。而現在一些人所做的既不是總結歷史,也不是認清現實,更不是展望未來,而是不停地歪曲歷史,否定現實,誤導將來。我們的古裝戲、歷史劇層出不窮,但是科幻片、未來片到底有幾個。總結歷史向來是中國人的拿手好戲,但是我們對自己的未來卻沒有一絲一毫的想象力,等到被別人打敗了,仍然跑回去翻歷史書,拍着腦袋恍然大悟,原來古人早有答案,俺祖上是何等輝煌、何等英明,於是飄飄然,照舊呼呼大睡,一覺醒來別人的鋼刀又早已架在自己的脖子上。
想一想被收容遣送的人們,想一想那些腦滿腸肥的貪官們,想一想那些走向共和的"精英們",想一想在家門口游弋的航空母艦,我覺得背脊發涼,走向"共和",走呀走,走了一百年,卻不料只是轉了一個圈子,竟又回到了原地。
湘南子 二○○三年五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