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給中國點穴,點中了骨頭
送交者: 跛行者 2003年05月27日21:18:08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給中國點穴,點中了骨頭
跛行者5/26/2003


題記:不久前有人貼出一篇《給貧窮落後的中國點穴》的文章,慷慨激昂且痛心疾首,引發了眾多網友的討論.這一類觀點,在網上周而復始地流傳,出發點是好的.也是"憤青"出身,本沒有資格,對如己往昔的衝動和偏激說三道四的.但是近來常翻故紙,有一些心得,也許可以跟有興趣的網友交流交流.


首先想說的是,作者為某某之戰"徹夜撓頭",何不花個把兩個小時翻翻史書,"日軍在戰鬥中使詐掛英國旗、買回來的炮彈裡面是沙子",這類野史,對理解戰敗的原因毫無益處.黃海之戰,北洋水師戰敗的直接原因是缺彈少藥,平時缺乏操練,戰時指揮不力.文中對鄧世昌的指責更是莫名其妙:炮彈打完了,除了退出戰場(有逃兵之嫌)就是當敵人的活靶,剩下的撞艦一途,雖說不夠"理性",也是無可奈何之舉.

中國為什麼會落後?不錯,社會發展有自然選擇的因素,中國的封建社會繁榮昌盛,西歐的封建社會乏善可稱,有必然性.不明白為什麼又揀起五四的舊貨,把儒術當作替罪之羊.

1)儒術禁止競爭?

中國封建歷史的主線,就是土地兼併和農民戰爭.一朝之始,人少地多,多採用休養生息的政策,漸漸地出現地權的集中,到王朝末年,天災人迫致使赤貧的農民揭竿而起,於是改朝換代,開始又一輪循環."不患貧,患不均"的說法,其實由此而來,試圖找到長治久安之計,但是無一成功.

按成說,封建制度是重農抑商.但是封建中國的商業(官商私商)發達,跟其他的農業經濟相比,名列前茅.在太平盛世交通許可的情況下,沒有聽說有糧食蛋禽而換不到日用百貨的.商業離不開競爭,以儒術治國的封建王朝,顯然有競爭的空間.

科舉取代門閥,也是一種競爭機制,其他的例子不勝枚舉.原文作者這裡洋洋灑灑,不一一舉反例.只說明兩點:第一,"大混蛋宋襄公"選擇的"違反自然規律的道德標準",也就是"師出有名",作者所痛恨的帝國主義列強,無不用之.第二,文化發展對於中國的意義,重要性遠遠超過作者的膚淺認識.史上的"野蠻民族",如果沒有學會宋襄公式的假仁假義,以及"不頂用"的"詩詞歌賦、琴棋書畫、雕刻、刺繡、禮儀、建築、以及其它文學創作等等",如今在世界上幾無存身之地,蒙古人當年占據蒙古高原,一度以天下為牧場,如今何在?北美的印第安人何在?反觀美國,不要只看到他們"還停留在用叉叉著肉燒熟來吃的水平",他們花在不頂用的藝術建築方面的人力物力,比現代的中國人多得多.

2)儒術的道德掛帥原則?

稍稍在歷史上有一筆的民族,哪一個不如此?歐洲中世紀的道德標準比同時期的中國只高不低,可以稱"聖人級".古代的蠻族也有自己的道德倫理法則.把儒家的仁義禮智信,跟古羅馬的道德倫理標準,跟現代的資本主義國家的道德倫理,比較一下,會得出什麼結論?幾乎沒有二致.

作者所提倡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比五四時一度流行的無政府主義還要"大膽".人類在跟自然發生的作用中,產生了氏族公社,城邦,國家.人類的力量,來自於組織.國家於國家之間的對抗,適用"叢林法則",在國家內部使用叢林法則,是人類野蠻時代,生產力低下,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用到現在,就是更頻繁的內鬥,具體說,就是文革和內戰,不用鬼子幫忙,中國人自己先把自己殺絕了.

作者不明白叢林原則的內外有別的適用內涵,給中國開喪亂亡國的藥方,以這一段為最:

"我們必須建立更為殘酷的淘汰機制,遊戲規則就是必須保證能活下來的人是最強的人!競爭,競爭,再競爭!實際,實際,再實際!我們要重塑我們的精神世界,我們要重新厘定我們的價值標準:要真正尊重客觀規律,要樹立競爭精神:要收入請先付出!要權利首先要承擔責任!在競爭中要有信心,目的要明確:順我者生,逆我者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可以經常對外講,但不能真的那麼干!"

誰該活下來,誰不該?根據什麼客觀規律決定?等強者淘汰弱者,強者還要決出最強者呢?最後恐怕只剩孤家寡人了.作者的主張,比教晚清的庸君庸臣,是另一個極端.不可取.

3)儒術的血統原則?

還是反問,"血統原則在現實生活中各個層面的應用","關係網","人情網",以及等級森嚴人際關係,在別的文化(比如基督教文化,伊斯蘭文化)有沒有?"與世無爭""知足常樂"這種"頹廢的、自虐式的哲學作為人生觀",為什麼在世界上一天天流行?

"只要以'國情'為根基的儒術仍然主宰著中國人的價值體系,中國生產關係的實質就不會改變,就會長期束縛生產力的發展,大多數中國人仍會拒絕競爭,厭惡競爭."實話說我很懷疑此文寫於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國現今的生產關係是什麼樣子呢?

4)對外的叢林法則和進取心

現在的中國當然要更加進取一些.200年前,假設中國有堅船利炮,會去搶西歐搶日本嗎?我想很可能是不會,因為當時中華饒富,又基本上沒有資源危機,到西歐日本去搶什麼,農奴?

另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康熙年間跟俄羅斯在尼布楚開戰,清軍只有少量大炮,尚能對峙.洋務運動之後,新練的陸軍,花了成千上萬的銀子買洋槍洋炮,為何仍然不堪一擊?

歷史除了必然,還有很多偶然因素起作用,在局部可能起決定性作用.


結論:

對作者的勇氣,我是很佩服的.此文的可取之處,一是指出了"國情"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二是主張,外交的基本原則是民族利益至上,這是百多年來血淚的教訓.但是作者對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等等,缺乏足夠知識,邏輯上也不敢恭維,非要為中國開藥方,而且是猛藥,很難讓人認同.

"現在中國的國際生存環境十分惡劣,我們的時間無多了.我們的對手不是宋襄公,他們不會讓我們慢慢來.現在用藥要再猛一些,不要怕藥苦,不要怕痛,長痛不如短痛,現在難受是為了儘快治好病.為了中華民族的將來,這些痛苦忍一忍就過去了."

就算中國人不怕藥苦不怕痛,怎麼能保證這一副藥下去,不把中國治得奄奄一息,或者乾脆幫惡意的外國們一個忙,把中國治死?

作者說"科教興國,經濟建設,軍事強國等等",還是停留在"洋務運動"的層次,"沒有觸及根本的原因",實屬妄自菲薄.五四的時候,對西方的了解淺顯,而且內憂外患,病急亂投醫,尚情有可原,將近百年後,為什麼還有如此的胡塗見識?今夜不得不"徹夜撓頭"了.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大三角的瓦解與中國未來之路
2002: 俄國和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