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真相-關家垴血戰: 八路軍10個主力團--日軍一個大隊
2005年收視率最高的電視劇《亮劍》中一開始就表現的李雲龍獨立團圍殲日軍岡崎大隊的李家坡之戰,其歷史原型就是百團大戰中的關家垴血戰。此戰被稱為八路軍抗戰中最慘烈的一仗。
1940年後,日軍已敢於以一個大隊兵力在我根據地縱深孤軍穿插,我軍卻不敢下決心打。發起百團大戰時,八路軍總部估計敵人兵力極為有限,難以破壞我戰役進展,故而再三提出除儘可能徹底地破壞敵人各種交通線路和設施之外,務必集結最優勢兵力殲滅日軍一兩個大隊,以挫敵銳氣。但百團大戰期間的戰鬥十分艱苦。如淶源東團堡戰鬥,晉察冀軍區出動1個團,防守日軍為獨立混成第2旅團士官教導大隊170人,抵抗達兩天兩夜,殘餘日軍27人跳火自焚。晉察冀軍區第5團8月20日深夜進攻娘子關,激戰2小時占領該關附近陣地,日軍退守關西之龍王廟。哪知此時日軍一列軍列正好到達娘子關車站,車上有正準備歸國的800名退伍兵。儘管這批日軍沒有武器,但我軍因日軍人多而退出戰鬥。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在內部刊物《前線》1941年2月15日上發表的《戰術問題》一文中不點名地批評了該團:“一是缺乏消滅敵人的信心與決心,戰鬥的頑強性、積極性不夠……更有些看到穿黃軍服戴鋼盔的部隊,就撒腿跑了。這些嚴重現象,不光是一個簡單的戰術問題,更是一個嚴重的政治問題。”
1940年10月初,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部了解到了八路軍的整個百團大戰進攻情況後,即令所屬部隊首先堅守和恢復各鐵路沿線的據點。隨後向鐵路兩側及八路軍根據地進行“掃蕩”。日軍第1軍因各鐵路沿線的兵力不足,於是各單位抽調部隊組建成岡崎支隊(支隊長為第37步兵團參謀岡崎謙受中佐)參與這次掃蕩。崗崎中佐接到命令後,即命步兵第226聯隊第2大隊主力(大隊長今富光藏步兵少佐)對沁河上游進行掃蕩,自己當天親率留駐在沁縣的其他部隊轉向武鄉以東地區。加上其他後勤人員,共有561人,相當於半個大隊的兵力。
10月25日,岡崎大隊沖入山西省黎城縣東南的黃崖洞,接近了該處八路軍最大的兵工廠——水腰兵工廠,守衛的八路軍總部特務團(朱德警衛團)的連長不戰而退。水腰兵工廠設在黃崖洞谷中,四面險峰環抱,唯一的出口是南面絕壁中的一道裂縫。八路軍總部把兵工廠設在這裡,是經朱德、彭德懷和左權親自察看地形後精心選定的。經過精心規劃和建設,這個軍械所已形成月產400餘支步槍和大量子彈的生產能力。隨着戰爭和八路軍發展的需要,特別是在蔣介石政府斷絕糧彈供給的情況下,兵工生產顯得尤其重要。由於警衛連擅自撤退,兵工廠受到嚴重威脅,彭德懷大怒:“擅離職守,將連長槍斃!”總部特務團執法隊遂將該連長就地槍決。彭德懷立刻命令386旅的772團和16團趕到黃崖洞,打退日軍的進攻。
實際上岡崎大隊並不知道黃崖洞有八路軍的兵工廠,當時他們也沒有找到兵工廠。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對當地的地形極不熟悉,疲於奔命而戰果甚微,直到10月28日才被迫開始從左會撤退。
早在反“掃蕩”初期,彭德懷就發現日軍在“掃蕩”根據地時,很多時候都是以一個大隊為一路。由於一個大隊的兵員少,集中起來較為容易,行動迅速,使得我軍在每次反“掃蕩”中準備時間都相當倉促,十分不利。為擺脫這種被動局面,10月底彭德懷要求129師趁各路日軍返轉之機,尋殲敵之一個大隊,震懾敵膽,使之不敢再以一個大隊為一路實施進攻。
29日,岡崎大隊500餘人經左會進到蟠龍以東,準備取道武鄉回沁縣。當天下午1時,八路軍總部電令129師集中主力殲滅該敵,不惜動用129師(師長劉伯承,政委鄧小平)下屬的陳錫聯的385旅、陳賡的386旅、薄一波的決死第1縱隊和新編10旅等4個旅10個主力團兵力。
岡崎大隊察覺形勢不妙,立即停止前進,迅速搶占易守難攻的險隘關家垴,緊急搶修工事,準備迎戰。
關家垴(日軍稱為文德高地)位於武鄉縣以東40多公里,是群山環抱的一個高高的山岡,岡頂上有一塊方圓幾百米的平地。山岡的北面是斷崖陡壁,東西兩側坡度陡峭,只有南坡比較平緩。坡的對面是一個比關家垴更高的山岡柳樹垴(頂部稱鳳垴頂,日軍稱為缽卷山陣地),與關家垴互為犄角,從柳樹垴上可以用火力控制通往關家垴的小路。
29日晚,彭德懷指揮129師主力10個團將岡崎大隊包圍,部署是385旅和新10旅為右縱隊,歸劉(伯承)鄧(小平)指揮,占領關家垴西北和西面陣地,堵死敵西逃之路;386旅與決死1縱隊38、25團歸陳賡指揮,占領關家垴南面及東南面陣地;總部特務團(缺山炮連)由彭德懷親自指揮,控制關家垴東北面陣地;總部炮兵團3營及特務團山炮連在關家垴東南占領陣地,為上述各部提供火力支援;擬於次日凌晨4時發起總攻。
誰知30日深夜,岡崎大隊組織步兵第225聯隊第3中隊和1個機槍分隊突然襲擊鳳垴頂,我決死1縱隊38團與25團正在調整部署,疏於防範,以致陣地失守。於是,陳賡迅速命令386旅16團、決死1縱隊38、25團各以一個營進行反擊。日軍頑強抵抗,我軍4次衝鋒均被擊退。日軍遂以兩處制高點互為掎角,固守待援。30日凌晨4時,我軍按原計劃向敵發起進攻。我炮兵首先集中所有山炮及迫擊炮猛轟敵前沿陣地,隨後386旅769團從西北、總部特務團從東北、386旅772團從東南、決死1縱隊25團由南面一齊撲向關家垴。但戰鬥一開始就不順利,日軍用機槍和擲彈筒封鎖了僅有的一條通住垴頂的不足1米寬的窄路,攻擊部隊遭到嚴重殺傷,擔任主攻的772團1營僅剩80餘人,385旅14團和決死1縱隊38團對鳳垴頂的攻擊也同時受阻。禍不單行,此時敵機開始轟炸我軍陣地。由於我軍缺乏對空作戰的裝備與訓練,部隊既沒有及時疏散,又沒有組織有效防空火力對空射擊,以致於日軍飛機的航空炸彈殺傷力極高,一顆顆在密集的人群中爆炸,血肉橫飛。陳賡見一個個英勇的戰士倒下,心如刀絞。經過反覆思考後,他要通了總部的電話,請求彭德懷立即停止圍攻、撤出戰鬥。可彭德懷的決心仍未改變,下令:“拼光了也要拿下關家垴。”
下午4時,我軍第二次總攻開始,共連續發動了18次衝鋒,終於攻占了日軍第一道防線,但是代價驚人,16團參加進攻的1個營僅存18人,團長謝家慶犧牲。特務團第11連164人僅剩15人。在西面擔負助攻任務的新10旅也遭受很大損失,旅長范子俠負傷。劉伯承、鄧小平要求停止攻擊,但彭德懷火冒三丈:“拿不下關家垴,就撤掉129師的番號,殺頭不論大小。”(熊玉祥:《百團大戰》,團結出版社)。
10月31日拂曉,我軍第三次總攻開始。第769團從西北方向攻擊關家垴,被日軍擊退。此時劉伯承發現此處坎上斜坡隱隱露出的黃土,於是告訴團長鄭國仲:“那坎上斜坡是土質的嘛,可以挖暗道通上去。” 鄭國仲立即組織突擊隊從坎下面往上挖掘坑道。不到2個小時,一條通往山頂日軍陣地後面的通道挖成了(這就是《亮劍》中李雲龍組織的土工近迫作業法的出處)。八路軍突然從日軍陣地後方冒出來,日軍頓時一片混亂。這時,隱蔽在坎下的突擊部隊迅速從斜坡上攻了上來,雙方在山頂平地上展開了激烈的肉搏。八路軍後續部隊源源不斷地攻上山頂,加入戰鬥。幾經搏殺,終把日軍壓縮到一個狹小的地段。正當攻擊部隊要進一步動作時,西南方向鳳垴頂的日軍發覺了關家垴日軍的危機,逐用猛烈的側射火力對我軍的關家垴攻擊部隊掃射。在這種情況下,關家垴攻擊部隊被迫抽出第769團2個營增援衝擊鳳垴頂,戰鬥又陷於僵持。
戰至31日下午4時,關家垴仍未攻下,而武鄉、遼縣之日軍2500餘人也已出動,試圖圍殲129師主力。彭德懷無計可施,只得命令部隊撤離關家垴。
是役我軍傷亡2000餘人,其中犧牲1000多人。我軍宣稱日軍陣地遺屍280餘人,另有三大堆骨灰。我軍俘虜日傷兵2人,繳獲步槍50多隻,輕重機槍6挺。
我們的歷史書中均稱此戰全殲日軍岡崎大隊,《亮劍》也採用此說法,並不正確。彭德懷在回憶中也否定了殲滅日軍的說法,稱他率7倍於敵的兵力在野戰中力圖圍殲一部日軍,結果激戰一天,付出相當大的傷亡卻未能達到目的。關家垴戰鬥由彭德懷和劉鄧親自指揮,名將雲集,又動用10個主力團聚殲日軍一個500多人的大隊,但仍未能將其殲滅。我軍傷亡極大,許多連隊打到了只剩不足三分之一,紅軍時期的連、排戰鬥骨幹也損失過半,大傷元氣。這樣一場硬拼戰,引起了日後軍史上對百團大戰的爭議,也增加了彭劉兩位老元帥之間的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