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是新中國航空工業建立60周年的日子。這個日期,來自於1951年4月17日國家頒布的 《關於航空工業建設的決定》。
中國航空60年走過來,所取得的成績用“輝煌”來形容並不為過。
這一段時間以來,航空工業的高層人士在媒體上也紛紛發表文章,紀念新中國航空工業取得的巨大成就,展望未來的任務和使命。中航工業黨組書記、總經理林左鳴先後在2011年第7期《求是》雜誌和4月8日《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尤其要特別關注的是在4月10日,20多家媒體聚集到中航工業集團公司總部,對話林左鳴這位中航工業領軍人,引發了網絡熱議。
在這次對話中,林左鳴再次強調中國的航空工業要進入世界第一方陣,要打航空發動機的“翻身仗”。這不僅僅是因為林左鳴是南京航空學院二系航空發動機設計專業畢業,也不僅僅因為林左鳴曾經歷任成都發動機公司總經理、瀋陽黎明航空發動機集團公司總經理,而是航空工業的發展規律本身決定了航空發動機關鍵性和決定性的戰略地位。
不用說航空界的專業人士,就連普通軍迷都明白航發“心臟病”的嚴重性。在國內剛有軍事論壇的時候,那時的大部分軍迷還為國外戰鬥機彪悍的外形、強大的火控所傾倒,而現在中國作戰飛機無論是氣動外形還是航電設備,都逐漸追趕世界水平。現在的網友在自豪和驚嘆的同時,都不約而同地把航空發動機視為中國戰機的最大“變數”。
林左鳴在訪談中承認,發動機是一個“燒錢”領域,同時他也透露中航集團作為一個企業,未來5年在發展航空發動機上準備投資100億元人民幣。這是新中國航空工業成立60年來最大的一筆自主決策投資,“下決心打翻身仗”。
林左鳴在訪談中也強調更多要靠“國家政策支持”。實事求是來說,未來5年100億人民幣,在航空發動機這個行業中,確實燒不出的太大的火苗子。航空發動機的民用部分,其發展依託於二戰結束後世界範圍內航空運輸業的蓬勃發展,而軍用發動機,則更多的依託於國家的投資和相關政策支持。美國現在F-35使用的F-135發動機是普惠公司生產,而在整個F-35項目中,普惠公司F-135發動機總的“盤子”有多大呢?
400億美元(約為2600億人民幣),這還是普惠公司在和羅羅公司這些競爭對手打嘴仗而給出的“謙虛”數字。而它的競爭對手指責普惠“試圖壟斷 1000億美元的F-35發動機項目”。我們未必認同美國研製武器的這種燒錢態度,但軍用飛機(包括軍用航空發動機)作為國家採購投資的對象,從中也可以看出美國政府對於航空產業的扶持力度。
有意思的是,林左鳴在訪談中把航空發動機產業和高鐵項目來類比,他認為“航空從目前的先導產業轉化為支柱產業所需要的投入絕不比‘ 高鐵’多”,用他的話來說,就是“給點陽光,肯定燦爛”。
按照美國軍方的規劃,10年後,美國計劃擁有的現代化戰鬥機將為中國的15倍,俄羅斯的20倍,即美中俄三國的現代化戰鬥機之比為60∶4 ∶3。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美國要購買2443架F-35,總價值約3820億美元(約為24830億元人民幣)。當然,美國最終是否能夠採購這麼多F- 35是存疑的,但美國在軍事航空航天投資的力度之大,卻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平心而論,中國航空發動機產業在地方政府的熱心程度上、在對民營企業的吸引力上、在資本市場上利用效率上,都無法和高鐵相提並論。相反在美國,類似于波音、洛馬、諾格以及普惠這樣的高端軍工製造企業,往往被美國各州視為拉動本地經濟成長,解決大量就業崗位的“大戶”而受到青睞,而且這些軍工企業全部有股票上市,可有效利用資本市場。這也體現出了相比美國在中國這個發展中國家建設先進航空工業的複雜性和特殊性。
航空發動機作為製造業中的“王冠”,看似表面是技術問題,但如何讓一項產業健康持續的發展,就不單純是技術的問題了。林左鳴除了強調國家政策的扶持,在訪談中還特別提到“產融結合”的問題,指出了中國航空企業在金融戰略上和國外的差距。現在來看,中國的軍工企業包括航空企業走向資本市場已經是大勢所趨。按照林左鳴的說法,如果中國航空企業正在探討控股母公司有沒有上市可能,形成兩級上市互動格局,那麼未來中國航空產業的發展將是令人充滿期待的。我們完全可以展望這樣一個美好的場景:國產飛機占據中國航空運輸業支線相當的市場份額並逐步走向世界;國家對航空企業投入顯著增強;中國航空企業在資本市場如魚得水。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航空產業甚至將會發生外界難以預料的、非線性的突變。
當然,中國航空業的發展不會一帆風順,起碼首先要跨越“航空發動機”這座高山。但“無限風光在險峰”,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是不可阻擋的,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口號,更有着堅實的戰略規劃和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