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中評社記者 黃蔚攝) | 中評社香港11月3日電(記者 黃蔚)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昨天下午在香港科技大學舉辦的經濟研討會上表示,中國的“後發優勢”在改革開放之後充分顯現,其經濟持續性的高增長是世界經濟的“奇蹟”,同時,他還樂觀估計中國的高速增長還將延續至少二十年。
林毅夫表示,中國在世界大環境中具有強大的“後發優勢”。因為過去的中國和世界強國之間的技術差距大,所以中國的技術創新成本幾乎為零。“具有‘後發優勢’的國家往往可以擁有7%甚至9%的高速增長率,而這正是中國過去幾十年來所經歷的。”
但是過去的中國與世界強國之間的差距一直很大,“後發優勢”並不是在改革開放之後才忽然擁有,那為什麼中國的“後發優勢”到改革開放之後才顯示出來呢?
林毅夫解釋道,由於改革開放前中國的經濟政策有一定的失誤,資本較為匱乏,再加上國外嚴密封鎖技術,導致中國既不能在技術上取得進步,也沒有完全發掘自己的“比較優勢”,所以中國的經濟潛力並沒能完全發揮出來。
林毅夫曾經在他的《解讀中國經濟》一書中首提經濟的“自生能力”,昨日他在會場上也通過這一點表明中國經濟的特殊性。“中國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改革自己的經濟,但是同時期進行改革的東歐,其經濟一度接近崩潰。”
所以中國經濟能歷經數個規模龐大的世界性經濟衰退並仍然保持高速增長,是世界經濟的“奇蹟”。 | 香港鐵路有限公司主席錢果豐昨日亦參加經濟研討會,幷虛心表示“自己過來完全是來聽課學習”。圖為錢果豐正在和林毅夫交流看法。(中評社 黃蔚攝) | 在研討會上,林毅夫通過回顧其他國家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樂觀預計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並不會戛然而止,而是還將繼續二三十年。
林毅夫列舉數據表示:“2008年,中國的人均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er capita)是美國的21%,日本在1951年的時候,其人均購買力平價也是當時美國的21%,日本在之後的20年裡,經濟保持了近9.2%的增長率。台灣的人均購買力平價在1975年也是當時美國的21%,其在之後20年的經濟增長保持了8.3%的增長率。韓國的人均購買力平價在1977年是當時美國的21%,之後它的增長率是7.6%。”
東亞這些國家和地區與中國的經濟有着諸多類似點,林毅夫從這些數據樂觀地預計,中國的經濟並不會硬着陸,而是還將保持7%至9%的增長率,繼續增長至少20年。
在昨日的研討會上,林毅夫還提及中國的貨幣並沒有被低估。他解釋到,以美國為代表的一些國家用較為老舊的計算方法來測算中國的貨幣是否被低估,但是他們並沒有認識到那個方法並不適用於當前的中國,所以他們得出的結論並不合理,要求中國貨幣升值也並不科學。 | 會場座無虛席,還有部分參會學生坐在走道上。(中評社記者 黃蔚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