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一過底線就不客氣 中國東海立碑內幕
送交者: 佚名 2006年11月03日15:08:25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領海基點石碑48年之路

有研究者認為,在安倍即將上台之際,中國在東海建立界碑,是在東海問題上設立了底線;一旦日本越過底線,中國就毫不客氣,安倍上台後,中日關係的焦點也將由靖國神社轉向東海;中國先出一招,也是占據了東海問題的主動權。

9月11日,東海轄區內的10座領海基點石碑全部建成。

在東海樹立10塊界碑,只不過是在48年前公布的領海基點完成了最後一項標誌工作,但中國此舉依然引起了外界的猜測。中國在50年間,共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海測,50年強海之路將在未來15年中找到答案。

9月11日,在位於浙江舟山東部的某島嶼,一塊石碑被捆綁在巨型泡沫筏上運輸登島,機械設備在這個寸草不生的荒島上根本無法使用,中國海軍官兵用了8個小時,靠人力將石碑一點一點挪上了海洋國境經緯點。

這塊重達1.5噸的石碑正面上部刻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中部刻有“中國領海基點”,下部為基點所在地名稱。基座上刻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立”,字體均用紅漆描繪。

據中國軍方的《解放軍報》報道,在兩年時間裡,中國海軍的測繪部隊在東海完成了這樣的10座界碑。這是中國第一次在東海安放界碑,距離中國首次公布領海基點和基線已有48年之久。

大炮聲中的首次海測

“第一次測量在1958年進行,召集了各部門近千人進行了測繪。”中國海洋測繪專家沈文周說,新中國成立後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海洋測繪,關於領海基點基線的確定則在第一次海洋測繪時就已明確。

1949年之前,中國的海洋測繪領域是一片空白。沒有海軍,也沒有一張自己的海圖。50年代末,東南沿海局勢緊張的時候,沿海的各軍區分別組建了測繪大隊,進行防區軍控測量。海軍成立後,則從各地抽調人員建立海軍司令部海道測量局(後改名為航海保證部)。

剛剛組建的海測部隊冒着國民黨海軍的炮火,乘坐小舢板,利用水鉈、測杆等簡易測量工具,編制出了新中國第一期航海通告,為解放沿海島嶼提供了必要保障。

中國進行第一次大規模的海洋測繪卻是在第二次“台海危機”後。在毛澤東已經下決心要炮擊金門的時候,軍隊測繪部門負責了對金門各個防守區域的準確測量,而這些精確的測量保證了炮擊金門的成功。

在美國第七艦隊剛剛開進台灣海峽的時候,中國即刻發出了警告。1958年9月4日,中國政府發表了關於領海的聲明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海寬度為12海里。這一原則性聲明,確立了中國領海的範圍和基本制度。

在炮火聲中,中國的領海基線的測量也緊鑼密鼓地開始了。同年9月25日,周恩來總理命令海軍進行領海基線的測量。這是中國首次對領海進行大規模的測繪,除了海軍測繪人員外,當時調集了解放軍總參測繪系統的80多人,各軍區、省、市的測繪人員、中央氣象局水文工作人員140人,共869人參與了此次測繪。

所有測繪人員被分成了36個測量組、65個水位觀測組,在長達1萬多公里的海岸線上展開作業。雖然條件十分簡陋,但當時還是努力配置了兩輛水陸兩用車和一架飛機。介於當時的緊張局勢,一些靠近海戰區域的測試大多只能在晚上進行。

僅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在極為艱苦的情況下,用一些相當原始的測量工具,測量隊伍完成了北起鴨綠江口,南至廣西北崙河口(除台灣海峽台彭金馬和南海諸島待補測外)的領海基點測量任務。

“基本的測量點都在第一次就確定了。”沈文周說。第一次測量共測定基點、方位點、控制點等316個點,地形和水深圖64幅。

同時進行的海洋綜合普查同樣調用了海軍海道部、中科院、水產部、山東大學、廈門大學等60多個單位,繪製出了《全國海洋綜合調查資料》(10冊),《全國海洋綜合調查圖集》(14冊)。

第一次海測並沒有樹立領海基點界碑。據參加測繪的一些老海洋測繪專家們回憶,有一部分基點和方位點在測出來之後,直接標記在了地圖上,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不可能直接上到島嶼上去做標記。但是在另外一些基點上,則安放了一些簡易性的標記,有的可能是木樁,也有一些是石頭,還有一些是水泥柱。

儘管沒有樹立基點石碑,但是第一次海測形成的海圖集中明確地標出了中國所有的領海基線,基本上劃定了中國的海洋國土範圍。


“查清中國海 進軍三大洋”

此後20多年,中國的海洋就成為一片平靜的海洋,沒有人注意到這片蔚藍色的國土的保護和利用的重要性。中國海洋經濟學的開創者,原海洋局政治部主任、現任太平洋學會執行會長的張海峰在1973年第一次提出“認識海洋、宣傳海洋、開發利用海洋”的時候,好多人都一臉茫然。

事實上,儘管領海基點已經確定,但直到那個時候,中國究竟有多長的海岸線竟然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而沒有一個準確的數字。

在這時期,中國的一些鄰國開始搶占屬於中國領海的一些島嶼。目前,中國在南沙群島中只控制着8個島礁,其中包括台灣控制的太平島。其它島礁基本上已被周邊國家瓜分殆盡。儘管中國一直主張“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但一些國家有意把島嶼和海域爭端國際化,試圖造成既成事實,從而在主權問題上進一步設置障礙。

一些海洋專家由此慨嘆,中國在南海問題上動作慢了一點。儘管有歷史證明中國的領海權無可辯駁,但是在最沒有爭議的時候中國錯過了劃定海界的最佳時機。直到現在,在中國地圖的右下角都附有一個南海諸島的小地圖,標有9條斷續的國界線,從事海洋工作的人都把它稱為“九段線”。

要開發海洋,不了解海洋是不可能的,於是又有了後來海洋界很響亮的口號:“查清中國海,進軍三大洋,登上南極洲,到本世紀末在海洋調查科學技術上接近、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張海峰還記得自己提出這個口號時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他講到一個故事,當時葉劍英元帥看到了這個口號,說“我們進軍兩大洋就行了,印度洋亂七八糟的,我們就不進它了。”雖然是開玩笑,但也說明了當時發展海洋確實引起了中國高層的重視。

從1976年開始,海洋測繪部門又陸續對中國沿海開始進行測量。1977年,中國海洋局首次對東海大陸架進行調查,出動了5艘海洋探測船,調查面積達到28.5萬平方公里。1979年又進行了第二次測量。在這幾次的測量中,首次獲知大陸海岸線長達1.8萬公里,海島岸線長1.4萬公里。在海圖上,這樣的數據才意味着近300萬平方公里海洋國土的第一次真正完成。

1979年4月3日,鄧小平在聽取海軍工作匯報時說:我們海軍應當是近海作戰,是防禦性的,不到遠洋活動,我們不稱霸,從政治上考慮也不能搞。我們的戰略是近海作戰。大家以為近海就是邊緣,近海就是太平洋北部,再南也不去,不到印度洋,不到地中海,不到大西洋。

近海開發迫在眉睫,但海洋意識並沒有形成更高範圍的認識,1980年,在一次全國性的重要會議上,張海峰提出了“海洋發展戰略”的說法,迎接他的是一陣笑聲,一位負責人問“海洋還有什麼戰略?”

關於海洋的認識就在這種反覆中不斷前行,第二次大規模的海洋測繪在此背景下展開。1980年,由國家計委、國家科委、農牧漁業部、國家海洋局和解放軍總參謀部共同領導開始進行全國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這次調查歷時7年,至1986年底完成。

有19000餘人參加了這次海測,採用了遙感、 遠紅外、電子計算機、數字模擬等新的調查技術、調查方法和手段。“全國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報告”全面反映海岸帶資源狀況,編制出1∶20萬的全國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圖集15冊21種1 000多幅,各地編繪出2500餘幅專業或專題圖件。形成研究報告、調查圖集和資料匯編三大系列成果。

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通過是一個轉折點,中國首先需要一個與國際公約對接的法律,測繪技術的進步也要求進行新的測量。根據海洋公約,1992年中國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同時聲明了中國享有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主權權利和管轄權。

海測人員隨後對領海基點進行新的測量和標記。在第二次海測中,一些海測人員發現,1958年測定的一些領海基點的標記受到了損壞。在一些沿海地區,由於得不到保護,一些標記被毀壞,另外一些則完全找不到了。參與過第二次測繪討論的沈文周說,當時對一些基點重新進行了標記測量。

根據公約,中國需要進一步公布領海基點。1996年,中國宣布對領海基線的聲明,公布了部分大陸領海基點和西沙群島領海基點。首批公布的大陸領海基點為48個,而西沙群島領海基點為28個。

一些領海基點開始逐步設立基點界碑。事實上,東海此次完成的基點石碑就是1996年公布的大陸領海48年基點中的其中一部分。

第三次海測與2020年的海洋強國

1840年到1940年的100年中,外國從海上入侵中國479次,規模較大的84次,入侵艦船1860多艘,兵力47萬多人,迫使清朝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50多個。

這些胯下之辱讓中國海洋界研究者們有着強烈的危機感,他們急切希望把中國建成海洋強國,但在過去50年間,諸多決策者海洋意識的淡薄卻使得這條海洋強國之路走得並不順暢。

領海基點石碑的建立,讓更多人想到了中國海界存在的問題。在中國的周邊沿海,除了渤海沒有劃界問題,其它的黃海、東海、南海,分別與朝鮮、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越南、印尼8個國家有劃界爭端,爭議海域高達150多萬平方公里,占中國主張管轄海域300萬平方公里的52%。

7月份,中日雙方在北京進行了第六輪東海問題磋商,但是磋商顯然仍無結果,在最後的會談新聞稿中,雙方均認為還存在着很大差距。外界則注意到,與第五輪磋商之後,對雙方立場的表述由“較大距離”變化為“很大差距”,雙方在共同認識的偏差上顯然沒有接近,反而在擴大。

東海最寬處僅為360海里,中日兩國在劃定各自200海里專屬經濟區時無法避免地出現重疊。1982年4月16日,日本駐華使館向當時的中國交通部遞交了一份地圖,這是日本第一次明確提出中日兩國之間海域應當依據“中間線”原則劃分。這與中國所主張的依據“自然延伸”原則所劃定的範圍,海域占有面積相差有三個浙江省大小,這顯然是不能接受的。

南海爭議則漸趨平緩,沈文周曾經專門就南沙“斷續線”的國界線問題進行過研究,並且在技術上完成了連接這一斷續線的任務。但由於與越南、菲律賓等國在南沙仍有爭議,完整的國界線在地圖上的出現還有待時日。

中國第3次大規模的海測在此背景下展開,這項被命名為“908專項”的海洋綜合調查是近50年來的第3次。中國國家發改委為此專門撥款近20億元,用於近海海洋的綜合調查。這項調查工作將持續數年,其調查的內水、領海,以及部分領海毗連海域,面積達到67.6萬平方公里。

這次海測預計到2009年才能完成。在此期間,一張耗時53年的海洋國土的全圖宣告完成。在2004年底,中國海軍測繪部隊完成了全部300萬平方公里海洋國土的調查測量和海圖繪製工作。

領海基點界碑的樹立方案也是在此期間提出來的,中國海洋戰略發展研究所的一些專家提出了具體的方案,但外交部最後確定仍由海軍測繪部隊來完成。據相關人士透露,已經公布的48個大陸領海基點將全部樹立界碑。

9月4日,中國首次召開全國性的海洋科技工作大會,這次海洋會議上公布的消息顯示,張海峰在20年前提出的 “查清中國海,進軍三大洋,登上南極洲”的目標已基本實現。77歲的張海峰上個月剛剛做完手術,死裡逃生的他仍然時刻關注着海洋開發利用,他抱着虛弱的身體參加了中國首次海洋科技大會,但只坐了一小時便不得不提前離席。

在這次會上,“近海綜合開發”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中國海洋局局長孫志輝表示,未來中國將從9個方面着手,構建海洋科技創新體系,其主要目的在於,改變中國海洋經濟的結構,提升海洋在政經戰略中的地位。

在9月14日中國外交部例行招待會上,有記者問及東海界碑及此次海洋科技大會,詢問在東海和其他國家的資源競爭會否改變影響中國的能源政策。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回答稱:“根據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和199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1996年中國政府公布了部分大陸領海基點和西沙群島領海基點。中國在公布的領海基點上樹立標誌物,完全是中國主權範圍內的事情,不涉及與周邊海上鄰國之間的海洋劃界爭議。”

但中國的這一行動還是引起了外界的廣泛關注,有研究者認為,在安倍即將上台之際,中國在東海建立界碑,是在東海問題上設立了底線;一旦日本越過底線,中國就毫不客氣,安倍上台後,中日關係的焦點也將由靖國神社轉向東海;中國先出一招,也是占據了東海問題的主動權。

島嶼爭端、海洋劃界、資源爭奪被稱為中國海洋面臨的三大危機。有北京學者指出,中國的海洋國土安全正受到多方面威脅,為扭轉海洋保障能力薄弱的戰略劣勢,中國有關當局正醞釀建立軍民兼用的海洋環境安全保障體系。

事實上,中國的海洋強國夢仍有待時日,在2003年通過的《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要在2020年把中國建成海洋經濟強國。這一目標在海洋科技大會上被再次重申,但中國海洋局局長孫志輝同時坦言:“中國雖然是一個海洋大國,但還不是一個海洋強國。”

未來15年,將是中國走向海洋強國的一個開始,東海界碑的樹立只不過是一個開始,在海界劃定、海洋共同開發、海洋科技競爭中,中國仍面臨着巨大的漩渦。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5: 與發達國家競爭
2005: 另一種新思維—寫在日相參拜靖國神社之
2004: 小布什大選獲勝,未來4年中國三大慘事
2004: 當前中國應注意的幾點
2003: 人民需要不被外國掠奪的權利 !
2003: 中國驅逐艦的發展歷程
2002: 我對朝鮮戰爭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