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底线就不客气 中国东海立碑内幕 |
送交者: 佚名 2006年11月03日15:08:25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
有研究者认为,在安倍即将上台之际,中国在东海建立界碑,是在东海问题上设立了底线;一旦日本越过底线,中国就毫不客气,安倍上台后,中日关系的焦点也将由靖国神社转向东海;中国先出一招,也是占据了东海问题的主动权。 9月11日,东海辖区内的10座领海基点石碑全部建成。 在东海树立10块界碑,只不过是在48年前公布的领海基点完成了最后一项标志工作,但中国此举依然引起了外界的猜测。中国在50年间,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海测,50年强海之路将在未来15年中找到答案。 9月11日,在位于浙江舟山东部的某岛屿,一块石碑被捆绑在巨型泡沫筏上运输登岛,机械设备在这个寸草不生的荒岛上根本无法使用,中国海军官兵用了8个小时,靠人力将石碑一点一点挪上了海洋国境经纬点。 这块重达1.5吨的石碑正面上部刻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部刻有“中国领海基点”,下部为基点所在地名称。基座上刻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立”,字体均用红漆描绘。 据中国军方的《解放军报》报道,在两年时间里,中国海军的测绘部队在东海完成了这样的10座界碑。这是中国第一次在东海安放界碑,距离中国首次公布领海基点和基线已有48年之久。 大炮声中的首次海测 “第一次测量在1958年进行,召集了各部门近千人进行了测绘。”中国海洋测绘专家沈文周说,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海洋测绘,关于领海基点基线的确定则在第一次海洋测绘时就已明确。 1949年之前,中国的海洋测绘领域是一片空白。没有海军,也没有一张自己的海图。50年代末,东南沿海局势紧张的时候,沿海的各军区分别组建了测绘大队,进行防区军控测量。海军成立后,则从各地抽调人员建立海军司令部海道测量局(后改名为航海保证部)。 刚刚组建的海测部队冒着国民党海军的炮火,乘坐小舢板,利用水铊、测杆等简易测量工具,编制出了新中国第一期航海通告,为解放沿海岛屿提供了必要保障。 中国进行第一次大规模的海洋测绘却是在第二次“台海危机”后。在毛泽东已经下决心要炮击金门的时候,军队测绘部门负责了对金门各个防守区域的准确测量,而这些精确的测量保证了炮击金门的成功。 在美国第七舰队刚刚开进台湾海峡的时候,中国即刻发出了警告。1958年9月4日,中国政府发表了关于领海的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海宽度为12海里。这一原则性声明,确立了中国领海的范围和基本制度。 在炮火声中,中国的领海基线的测量也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同年9月25日,周恩来总理命令海军进行领海基线的测量。这是中国首次对领海进行大规模的测绘,除了海军测绘人员外,当时调集了解放军总参测绘系统的80多人,各军区、省、市的测绘人员、中央气象局水文工作人员140人,共869人参与了此次测绘。 所有测绘人员被分成了36个测量组、65个水位观测组,在长达1万多公里的海岸线上展开作业。虽然条件十分简陋,但当时还是努力配置了两辆水陆两用车和一架飞机。介于当时的紧张局势,一些靠近海战区域的测试大多只能在晚上进行。 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用一些相当原始的测量工具,测量队伍完成了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广西北仑河口(除台湾海峡台彭金马和南海诸岛待补测外)的领海基点测量任务。 “基本的测量点都在第一次就确定了。”沈文周说。第一次测量共测定基点、方位点、控制点等316个点,地形和水深图64幅。 同时进行的海洋综合普查同样调用了海军海道部、中科院、水产部、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等60多个单位,绘制出了《全国海洋综合调查资料》(10册),《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图集》(14册)。 第一次海测并没有树立领海基点界碑。据参加测绘的一些老海洋测绘专家们回忆,有一部分基点和方位点在测出来之后,直接标记在了地图上,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可能直接上到岛屿上去做标记。但是在另外一些基点上,则安放了一些简易性的标记,有的可能是木桩,也有一些是石头,还有一些是水泥柱。 尽管没有树立基点石碑,但是第一次海测形成的海图集中明确地标出了中国所有的领海基线,基本上划定了中国的海洋国土范围。
此后20多年,中国的海洋就成为一片平静的海洋,没有人注意到这片蔚蓝色的国土的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性。中国海洋经济学的开创者,原海洋局政治部主任、现任太平洋学会执行会长的张海峰在1973年第一次提出“认识海洋、宣传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的时候,好多人都一脸茫然。 事实上,尽管领海基点已经确定,但直到那个时候,中国究竟有多长的海岸线竟然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 在这时期,中国的一些邻国开始抢占属于中国领海的一些岛屿。目前,中国在南沙群岛中只控制着8个岛礁,其中包括台湾控制的太平岛。其它岛礁基本上已被周边国家瓜分殆尽。尽管中国一直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但一些国家有意把岛屿和海域争端国际化,试图造成既成事实,从而在主权问题上进一步设置障碍。 一些海洋专家由此慨叹,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动作慢了一点。尽管有历史证明中国的领海权无可辩驳,但是在最没有争议的时候中国错过了划定海界的最佳时机。直到现在,在中国地图的右下角都附有一个南海诸岛的小地图,标有9条断续的国界线,从事海洋工作的人都把它称为“九段线”。 要开发海洋,不了解海洋是不可能的,于是又有了后来海洋界很响亮的口号:“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到本世纪末在海洋调查科学技术上接近、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张海峰还记得自己提出这个口号时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他讲到一个故事,当时叶剑英元帅看到了这个口号,说“我们进军两大洋就行了,印度洋乱七八糟的,我们就不进它了。”虽然是开玩笑,但也说明了当时发展海洋确实引起了中国高层的重视。 从1976年开始,海洋测绘部门又陆续对中国沿海开始进行测量。1977年,中国海洋局首次对东海大陆架进行调查,出动了5艘海洋探测船,调查面积达到28.5万平方公里。1979年又进行了第二次测量。在这几次的测量中,首次获知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海岛岸线长1.4万公里。在海图上,这样的数据才意味着近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第一次真正完成。 1979年4月3日,邓小平在听取海军工作汇报时说:我们海军应当是近海作战,是防御性的,不到远洋活动,我们不称霸,从政治上考虑也不能搞。我们的战略是近海作战。大家以为近海就是边缘,近海就是太平洋北部,再南也不去,不到印度洋,不到地中海,不到大西洋。 近海开发迫在眉睫,但海洋意识并没有形成更高范围的认识,1980年,在一次全国性的重要会议上,张海峰提出了“海洋发展战略”的说法,迎接他的是一阵笑声,一位负责人问“海洋还有什么战略?” 关于海洋的认识就在这种反复中不断前行,第二次大规模的海洋测绘在此背景下展开。1980年,由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农牧渔业部、国家海洋局和解放军总参谋部共同领导开始进行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这次调查历时7年,至1986年底完成。 有19000余人参加了这次海测,采用了遥感、 远红外、电子计算机、数字模拟等新的调查技术、调查方法和手段。“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全面反映海岸带资源状况,编制出1∶20万的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图集15册21种1 000多幅,各地编绘出2500余幅专业或专题图件。形成研究报告、调查图集和资料汇编三大系列成果。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通过是一个转折点,中国首先需要一个与国际公约对接的法律,测绘技术的进步也要求进行新的测量。根据海洋公约,1992年中国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同时声明了中国享有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 海测人员随后对领海基点进行新的测量和标记。在第二次海测中,一些海测人员发现,1958年测定的一些领海基点的标记受到了损坏。在一些沿海地区,由于得不到保护,一些标记被毁坏,另外一些则完全找不到了。参与过第二次测绘讨论的沈文周说,当时对一些基点重新进行了标记测量。 根据公约,中国需要进一步公布领海基点。1996年,中国宣布对领海基线的声明,公布了部分大陆领海基点和西沙群岛领海基点。首批公布的大陆领海基点为48个,而西沙群岛领海基点为28个。 一些领海基点开始逐步设立基点界碑。事实上,东海此次完成的基点石碑就是1996年公布的大陆领海48年基点中的其中一部分。 第三次海测与2020年的海洋强国 1840年到1940年的100年中,外国从海上入侵中国479次,规模较大的84次,入侵舰船1860多艘,兵力47万多人,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50多个。 这些胯下之辱让中国海洋界研究者们有着强烈的危机感,他们急切希望把中国建成海洋强国,但在过去50年间,诸多决策者海洋意识的淡薄却使得这条海洋强国之路走得并不顺畅。 领海基点石碑的建立,让更多人想到了中国海界存在的问题。在中国的周边沿海,除了渤海没有划界问题,其它的黄海、东海、南海,分别与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印尼8个国家有划界争端,争议海域高达150多万平方公里,占中国主张管辖海域300万平方公里的52%。 7月份,中日双方在北京进行了第六轮东海问题磋商,但是磋商显然仍无结果,在最后的会谈新闻稿中,双方均认为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外界则注意到,与第五轮磋商之后,对双方立场的表述由“较大距离”变化为“很大差距”,双方在共同认识的偏差上显然没有接近,反而在扩大。 东海最宽处仅为360海里,中日两国在划定各自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时无法避免地出现重叠。1982年4月16日,日本驻华使馆向当时的中国交通部递交了一份地图,这是日本第一次明确提出中日两国之间海域应当依据“中间线”原则划分。这与中国所主张的依据“自然延伸”原则所划定的范围,海域占有面积相差有三个浙江省大小,这显然是不能接受的。 南海争议则渐趋平缓,沈文周曾经专门就南沙“断续线”的国界线问题进行过研究,并且在技术上完成了连接这一断续线的任务。但由于与越南、菲律宾等国在南沙仍有争议,完整的国界线在地图上的出现还有待时日。 中国第3次大规模的海测在此背景下展开,这项被命名为“908专项”的海洋综合调查是近50年来的第3次。中国国家发改委为此专门拨款近20亿元,用于近海海洋的综合调查。这项调查工作将持续数年,其调查的内水、领海,以及部分领海毗连海域,面积达到67.6万平方公里。 这次海测预计到2009年才能完成。在此期间,一张耗时53年的海洋国土的全图宣告完成。在2004年底,中国海军测绘部队完成了全部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调查测量和海图绘制工作。 领海基点界碑的树立方案也是在此期间提出来的,中国海洋战略发展研究所的一些专家提出了具体的方案,但外交部最后确定仍由海军测绘部队来完成。据相关人士透露,已经公布的48个大陆领海基点将全部树立界碑。 9月4日,中国首次召开全国性的海洋科技工作大会,这次海洋会议上公布的消息显示,张海峰在20年前提出的 “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目标已基本实现。77岁的张海峰上个月刚刚做完手术,死里逃生的他仍然时刻关注着海洋开发利用,他抱着虚弱的身体参加了中国首次海洋科技大会,但只坐了一小时便不得不提前离席。 在这次会上,“近海综合开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海洋局局长孙志辉表示,未来中国将从9个方面着手,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其主要目的在于,改变中国海洋经济的结构,提升海洋在政经战略中的地位。 在9月14日中国外交部例行招待会上,有记者问及东海界碑及此次海洋科技大会,询问在东海和其他国家的资源竞争会否改变影响中国的能源政策。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回答称:“根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1996年中国政府公布了部分大陆领海基点和西沙群岛领海基点。中国在公布的领海基点上树立标志物,完全是中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不涉及与周边海上邻国之间的海洋划界争议。” 但中国的这一行动还是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有研究者认为,在安倍即将上台之际,中国在东海建立界碑,是在东海问题上设立了底线;一旦日本越过底线,中国就毫不客气,安倍上台后,中日关系的焦点也将由靖国神社转向东海;中国先出一招,也是占据了东海问题的主动权。 岛屿争端、海洋划界、资源争夺被称为中国海洋面临的三大危机。有北京学者指出,中国的海洋国土安全正受到多方面威胁,为扭转海洋保障能力薄弱的战略劣势,中国有关当局正酝酿建立军民兼用的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体系。 事实上,中国的海洋强国梦仍有待时日,在2003年通过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在2020年把中国建成海洋经济强国。这一目标在海洋科技大会上被再次重申,但中国海洋局局长孙志辉同时坦言:“中国虽然是一个海洋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海洋强国。” 未来15年,将是中国走向海洋强国的一个开始,东海界碑的树立只不过是一个开始,在海界划定、海洋共同开发、海洋科技竞争中,中国仍面临着巨大的漩涡。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05: | 与发达国家竞争 | |
2005: | 另一种新思维—写在日相参拜靖国神社之 | |
2004: | 小布什大选获胜,未来4年中国三大惨事 | |
2004: | 当前中国应注意的几点 | |
2003: | 人民需要不被外国掠夺的权利 ! | |
2003: | 中国驱逐舰的发展历程 | |
2002: | 我对朝鲜战争的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