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從火力系統看中國新一代主戰坦克的性能
送交者: 一條大河 2003年11月06日17:34:58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近期網上有一些網友們談論98式坦克的文章,從中我看到了中國武器裝備發展的速度是飛快的,同時也為我國能研製出一種性能先進的中型坦克而感到自豪。98式坦克是集中外幾家之長研製而成的,它代表着當代中國陸軍重型武器裝備研製的發展方向。然而,一些文章中也流露出對98式坦克的不滿和不公的評論,再此我不想累述網友們的不實評判,去一一的反駁,在這裡我只想從98坦克的火力系統(工程代號一二三)入手,向大家展示我國新一代中型主戰坦克的先進性和實用性,以點代面的介紹一下新型98式坦克的先進戰技性能。為中國驕傲吧!

  一二三工程是我國“八五”、“九五”期間國防重點型號研製項目之一。火力系統是其中最大的一個分系統。火力系統研製取得了重大的成績和可貴的經驗,也有挫折與教訓。

  火力系統研製歷史的簡單回顧

  1984年6月,國防科工委正式宣布了研製一二三工程的重大決策。

  1985年10月在包頭447廠召開了第一次火力系統工作會議,並部署了火力系統的研製工作。原報批的49項戰技指標是火力系統研製的原始依據。

  1987年,裝甲兵部根據世界裝甲武器的發展趨勢,提出修改火力研製指標的建議。總師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決策火力系統研製工作分兩步進行:第一步達到已批覆的49項戰技指標,滿足對火力系統的基本要求;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威力、擴展功能實現21世紀初能與世界裝備的新型主戰坦克火力相抗衡的目標。

  1989年,在南京召開火力系統工作會議,研討了《火力系統第一步研製工作任務書》,部署了第一步研製工廠簽定試驗事宜,並且預測了21世紀初世界裝甲武器的發展,規劃了第二步研製工作的目標。這次會議成為第二步研製起步工作的前奏。

  1989年兵器工作業總公司下發《關於明確一二三工程火力系統第一步研製任務戰技指標要求》,這是正式考核之依據。1989年10月,在包頭447廠靶場進行了火力系統第一步指標研製聯合工廠簽定試驗。125mm坦克炮、穿甲彈、殺爆彈分別通過試驗考核。1990年通過部級簽定。此後,一步研製成果逐步轉化為外貿產品,成為北方公司對外合作一攬子計劃(85-Ⅱ坦克、90-Ⅱ坦克)的主要技術支柱。

  1990年,召開火力系統工作會議,一二三工程總師辦轉發了《一二三工程系統第二步指標實施方案工作布置會議紀要》。第二步研製指標在一步研製的基礎上,大幅度提高威力,火炮在既定的總體約束條件下實現身管前抽。

  第二步指標的研製意味着向世界坦克火力最高性能水平的攻堅與衝刺。由於指標要求很高,技術基礎卻相對薄弱,研製工作不得不在各專業領域中進行高難度的嘗試與探索。方案研製和技術攻關曾相當艱苦,各子系統研製進度不一,存在問題各異。

  穿甲彈及其裝藥結構系統的研製,採用91-93鎢複合棒材作彈芯,以大幅度增加飛行部分長度、長細比,增加發射藥能量為方案基點。1990年底,在彈道炮上對第二步裝藥結構進行摸底試驗時出現脹膛事故。為此,組織了火力系統強大的力量、耗費了近兩年的時間對事故進行分析,終於查明原因,最終將安全措施落實於研製方案中。後續研製又曾為達到威力及密集度指標組織攻關,均獲得滿意結果。1994年5月,通過方案評審,1997年初具備工廠鑑定試驗條件。

  殺傷爆破彈以採用新彈鋼50SiMnVB代替58SiMn,以高能炸藥(鈍黑鋁)代替TNT,調整裝藥結構,改善壓藥工藝,同時提高觸發引信瞬發度,實現系統合理匹配,達到了高精度和高綜合殺傷爆破威力效果。1995年10月達到工廠鑑定前技術狀態。

  破甲彈在總結一步研製未能通過鑑定的經驗教訓基礎上,以高瞬發度機電引信取代原壓電引信,以高能炸藥8701取代原H-T-50炸藥,選取主副藥柱加隔板、雙錐(36/62)藥形罩,並以GPS-2硅膠作填充的優化裝藥結構。研製中,為首次使用8701炸藥於後膛炮高速破甲彈的發射安全性問題作了充分的基礎研究,曾花大量精力攻克破甲威力穩定性、引信作用可靠性等技術難關。1995年底達到工廠鑑定前技術狀態。

  火炮子系統二步研製要求在既定的總體約束條件下實現身管前抽,同時確保滿足三彈提高威力性能、發射安全性和發射精度要求。火炮研製以前抽身管結構火炮的發射強度和發射精度為核心完成技術攻關,經過了總計8門初樣炮研製,1995年1月通過設計評審,1995年9月批准進入工廠鑑定試驗狀態。

  1995年10月-12月,火炮、穿甲彈(高氮單基裝藥方案)、殺爆彈、破甲彈工廠鑑定試驗在包頭447廠靶場完成。1997年1月進入完成穿甲彈大根藥裝藥方案的工廠鑑定試驗。

  1997年6月,總參兵種部批覆一二三工程火力系統戰術技術指標。

  1997年6月至1998年10月,火力系統在31試驗基地通過設計定型試驗,同時參加全車行駛使用及特殊環境地區適應性試驗。

  1998年11月至1999年1月,殺爆彈與破甲彈、穿甲彈、火炮分別通過設計定型審查。

  對火力系統研製工作的基本評價

  火力系統研製,歷時約13年。80年代初,即一二三工程火力系統研製開始之前,我國現役裝甲火力裝備為59式坦克100mm坦克炮及69-3和80式坦克的105mm坦克炮,然而西方已於70件代相繼裝備了代表世界第三代主戰坦克的大口徑坦克炮,並處於火力裝備更新的快速發展時代。歐美國家裝備了RH120坦克炮和DM-13,DM-13型鎢合金脫殼穿甲彈,而前蘇聯已裝備了2A46型125mm坦克炮及БM-12、БM-15型鎢芯穿甲彈。在這種嚴峻形勢下受命開始研製的一二三工程火力系統曾明確:產品性能應以在2000年前後與世界裝備的新型裝甲火力相抗衡為目標。由於指標跨度較大,技術基礎不足,研製中不得不同時開展某些型號研製需求的基礎應用研究及材料、工藝性試驗研究。研製工作在探索中前進,難免走過彎路、受過挫折。值得自豪的是,火力系統在上級總師領導下終於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全部研製工作,全面滿足指標要求,通過定型審查,設計定型之後又很快形成批生產能力,具備了大量裝備的技術基礎。

  雖然,在這13年時間中,西方及俄羅斯等軍事發達國家在裝甲裝備火力技術上又有了新的發展,但畢竟目前我國裝甲火力技術已躋身於世界第三代坦克火力先進行列。

  火力系統研製成功,使我軍裝甲裝備火力口徑第一次躍升至125mm,從而成為我軍裝甲裝備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火力系統技術性能終於使我軍具備能在21世紀初期與西方現裝備的新型裝甲裝備火力相抗衡的裝備條件。125mm坦克火力技術的裝備應用,必將為我軍裝甲裝備建設和裝備改造開拓日臻現代化的美好前景。

  火力系統走的是一條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研製道路,無論從材料技術、結構設計、製造工藝、乃至關鍵問題的技術處理上,都依靠着自己的力量,根據目前國內現狀,遵循獨立設計思想,走出了自己發展的道路。一二三工程火力系統研製為我國兵器工業獨立設計、發展中國自己特色的裝甲裝備做了許多有益的開創性的工作。

  火力系統研製為後繼型主戰坦克火力系統研製,在役坦克火力系統改造及下一代主戰坦克火力系統研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3年的研製經歷,摸清了我國裝甲裝備火力技術的現狀,曾經擁有的技術基礎和面臨的發展需求,積累了獨立研製一代產品的經驗,也記錄了足以警示和激勵他人的挫折與教訓。

  火力系統的研製帶動了各相關專業領域基礎技術的發展和進步,提示了基礎應用技術的發展方向,為後繼型號研製又蘊藏了新的潛力。火力系統的應用還促進了坦克總體技術的深化,促進了與之相關技術的發展。故一二三工程火力系統研製為裝甲火力技術及火力裝備開創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的大好局面。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兵端不難屢興! - 三評美國的“嚴重關
2002: 金正日意欲何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