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殺“中國製造”,“美國製造”就有未來?
“我們完全有權對中國關上大門”,一個名為美國製造業聯盟(AAM)的團體,26日高調發起全美範圍的“購買美國”運動,叫囂“封殺中國”,將“中國製造”拒之門外。在近期美國頻頻出招,給中美貿易製造麻煩時,這場運動再讓“中國製造”成了美國民眾泄憤的“靶心”。
26日,美國製造業聯盟強烈譴責加州政府,把連接舊金山-奧克蘭的海灣大橋重建工程東段項目,分包給了中國公司。“海灣大橋:100%中國鋼鐵”的驚悚標語,被該聯盟赫然印在以五星紅旗為背景的巨型廣告牌上,並配上該組織發起的“應在美國製造”運動的網址,矗立在海灣大橋東段的末端。該組織的執行總裁斯科特。保羅說,這是一個“失敗的象徵”,分包給中國公司是“愚蠢、短視”的行為。據悉,該廣告牌將至少豎立3個月,意在告訴美國政府和民眾“美國製造”有多重要。
僅僅因為使用了中國鋼材,部分結構由中國製造,海灣大橋便成了美國丟失就業的標誌和“美國失敗的象徵”,這種說法讓人匪夷所思。更令人驚訝的事實是,這座橋的修建是個國際合作項目,日本、英國、韓國、中國和挪威均有參與,遠非廣告牌所說的100%中國鋼材製造,70%的鋼材實際上是美國製造。
該組織用錯誤的信息,惡意誤導美國公眾,實為炒作“封殺中國製造”的話題。眾所周知,美國農產品是世界貿易上補貼最多的出口商品。美國對自由貿易“用之如珍寶,棄之如敝屣”的態度,讓它對中國的義憤填膺顯得有些荒誕可笑。日本TBS電視台27日說,這是美國對中國“世界工廠”地位不滿情緒的體現。德國財經網27日說,中國對美貿易順差讓美國不服氣,從各個領域進行反擊。
誠然,在當下美國製造業形勢低迷,大量低端勞動力急需就業的形勢下,“中國製造”太容易成為美國民眾不滿情緒的“靶心”。而日漸臨近的美國大選,更讓“中國製造”成了美國諸多經濟問題的替罪羊。近期,美國就接二連三地對“中國製造”作出反傾銷或反補貼裁決。日本TBS電視台評論說,大選來臨前,更多民意“被利用和放大了”。《西澳大利亞人報》說,奧巴馬和共和黨人競相指責中國製造以取悅選民。
除美國總統大選外,國會眾議員和三分之一的參議員今年也面臨換屆,從白宮到國會均竭力打造公眾利益捍衛者的形象。而在美國部分政界人士眼中,以創造就業為由,祭起貿易保護主義大旗是爭取選民最有效的手段。
強硬的表態背後往往只有務實的選項。中美經貿關係合則兩利,斗則兩傷,這點美國政界和商界很多人士心知肚明。多數專家也認為,中美貿易今年可能進入多事之秋,但不會升級為貿易戰。相信大選之後的美國新政府,在中美貿易問題上會有更加務實的選擇。
另一方面,從奧巴馬“重振美國製造業”的戰略思路來看,“重振”並非簡單恢復製造業舊格局,而是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奧巴馬去年啟動的“先進製造夥伴”計劃,關鍵在“先進”二字,意在搶占製造業的制高點,創造科技含量高、專業素質強和收入水平高的“好工作”,絕非簡單的勞動密集型崗位。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製造”與“美國製造”有很強的互補性,封殺“中國製造”,一味強調“肥水不流外人田”是片面、短視的行為。
以 “全球代工”的經典企業蘋果公司為例,每一部蘋果手機都印有“加州設計,中國製造”的字眼。美國人出創意,中國人賣體力,許多以高科技和創意見長的美國跨國公司,都把廉價的加工環節和生產基地,像包袱一樣甩給下游的“打工國家”,不僅賺了“打工國家”的錢,還使這些國家的環境受到嚴重的污染和破壞。正是中國廉價工人的奉獻,讓蘋果市值急劇上升。美國人在罵着“中國製造”時,卻忽視了真正享受豐厚利潤的是他們自己。美國經濟丟了少量辛苦錢,卻獲得了巨額的“紅利”。
正如美國《洛杉磯時報》26日所說,“沒有一台數字電視在美國製造,不是失敗而是最大的成功。”將製造業向外轉移,可以拓展美國“創意產業”的國際市場,節約海外開拓成本。因產業外遷而流失的就業機會和利潤,會遠遠低於由此帶來的市場空間、高端就業機會和長遠效應。
“美國製造”所失,並非“中國製造”所得,封殺“中國製造”也救不了“美國製造”。在追逐利潤的時代,“中國製造”的成本優勢,“美國製造”無法比擬。多數專家,甚至美國本土的分析人士也認為,美國想讓製造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製造產業“回流”沒有太大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