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獨理念的情理分析 |
送交者: 唐逸鴻 2004年01月07日19:09:53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台灣獨立的主張,除了在法理層面上缺乏正當性和合法性之外,在情理層面上,也沒有充分的必要性。如果不是故意誇張渲染,而是客觀、冷靜地分析,台灣人民其實並沒有什麼強烈的原因非要尋求獨立不可,沒有什麼現實的需要使他們非要割斷同大陸的聯繫。而在心理層面上,台灣獨立也很難為全體中國人所接受。可以說,在道義上和感情上,台獨主張都沒有真正令人信服的理由。 民主、人權與台獨 對於很多台灣民眾來說,與其說他們傾向獨立,不如說他們害怕統一。而他們害怕與大陸統一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不想被共產黨統治”。 然而,說句實話,現在的共產黨其實並沒有多大的興趣要“統治台灣”,即使統一了,也並不打算介入台灣的具體事務。中共建國以後所實行的共產體制早就失敗了。這一點共產黨自己也不否認。否則,就不會有改革開放。二十幾年來的改革中,有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處理。可以說,共產黨正在為自己前30年的失敗而承擔責任,哪有興趣“統治台灣”呢? 鄧小平和他以後的中共領導人,並不像毛澤東那樣為所欲為,他們有一種強烈的歷史責任感。這種責任感促使他們盡一切力量去阻止台灣獨立,以保持國家主權的完整,但也正是這種責任感,使他們不會把共產體制搬到台灣去。因為他們知道,這種體制並不成功。 其實,這也正是“一國兩制”的根本出發點。“一國兩制”在台灣已經被故意抹黑了,但其本意其實就是承諾共產黨不會去“統治”台灣。 對大陸比較熟悉的台灣人其實也都知道,共產體制已經被改革得差不多了。除了共產黨還在掌權之外,已經看不到多少“共產”的痕跡了。這種制度,遠沒有宣傳中的那麼可怕。而且,這一制度一直就處在改革之中,而改革的方向就是一步步遠離共產體制。 台灣與大陸的統一,是主權層面的統一,而不是制度層面的統一。共產黨和共產體制對台灣民眾的生活都不會構成威脅。 在獨派勢力的宣傳中,還有一個經常使用的說法,就是大陸沒有民主和人權。台灣在民主改革上先走一步,這是事實。但台灣的民主改革也剛剛開始,政治運作中有太多的東西離真正的民主還很遙遠。另一方面,大陸的人權和民主也在進步,海峽兩邊的差距不會是永久的。 在經濟、政治、社會等方面,大陸和台灣確實存在着差別,但這種差別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國家的主權是永久的,兩岸統一或獨立都是歷史性的。民主、人權等等差距都不構成台灣非要獨立的理由。 影響深遠的心理因素 在感情上,很多人是無法接受台灣獨立的。不但大陸的民眾是這樣,很多台灣和海外的中國人也是如此。 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神聖領土”的概念在他們的感情深處是那樣地牢固,而近代以來領土受到侵犯所帶來的創傷,又是那樣地讓人心痛。中國人對台灣問題如此敏感,其原因就在於此。在這樣的感情之下,對台獨言論和行動的任何激烈反應,都是不難理解的。 有人說這種想法都是共產黨教育出來的。這種說法並不正確。應該說,這種感情是中國屈辱、衰弱的近代史教育出來的。台灣與大陸的分分合合,就是中國幾百年來,特別是鴉片戰爭以來的歷史的寫照。不管是在大陸、在台灣,還是在海外,凡是對這段歷史有所了解的中國人,都會感到痛心疾首,都會為之扼腕嘆息。這種反應與共產黨並沒有太大的關係。 也有人把這種想法歸結於日漸強化的民族主義思潮,這不能說一點道理也沒有,但有些本末倒置。民族主義只是中國人歷史感情的一種載體,而不是其原因。 還有人說大陸反對台獨是因為台灣富裕,大陸人想將台灣的財富占為己有。這種說法更站不住腳。西藏總不能說很富裕吧?如果西藏也想獨立,大陸民眾照樣會強烈反對。與大陸的平均水平相比,台灣確實相當富裕,但這並不是人們反對台灣獨立的原因。 另一方面,對台灣民眾來說,台灣獨立也意味着他們至少在名義上放棄了中國人的名分,在名義上放棄繼承和分享祖先的文化和歷史遺產的權利。他們將不得不在文化和歷史上重新定位自己,在台灣短短的“本土”歷史中去尋找精神家園。對於那些已經被“去中國化” 的“本省”青年人來說,這也許沒有什麼,但對於大多數被“烙上中國印”、還記得自己是中國人、還知道“中國人” 這三個字的文化、歷史和精神涵義的人來說,這將是又一次的心靈創傷! 很多年以前,當筆者還很小的時候,大陸有一首歌,其中有兩句歌詞是:我站在海岸上,把祖國的台灣省遙望,日月潭碧波在心中蕩漾,阿里山林濤在耳邊迴響……革命時代的歌曲,能記住的其實不多,但這兩句歌詞至今還記得清清楚楚。 兩岸中國人在感情上的聯繫是難以割斷的。經過歲月的磨練和人為的淡化,這種感情在一些人心中也許不再那麼強烈了,但對很多人仍是刻骨銘心、無法磨滅。不管是余光中、溫家寶所說的“鄉愁”, 還是席慕蓉和其他很多人所感受到的“鄉心”,都是真誠的。它是維繫台灣與大陸的一條無形的紐帶。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