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現代戰爭四大勝負觀
送交者: 彭光謙 2004年02月03日20:10:32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單純贏得軍事算不上勝利,關鍵在於贏得政治

  ●僅僅贏得戰爭算不上勝利,決定因素在於贏得和平

  ●憑藉武力占領別國談不上勝利,核心在於征服人心

  ●獲取單方面的安全利益算不上勝利,重要在於增進長遠的全局的共同安全利益

  伊拉克戰爭大規模戰事結束已過去8個月了,但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在伊拉克遭襲事件仍頻頻發生,從未間斷過。美軍目前的陣亡人數已經能夠超過500了。那麼伊拉克戰爭究竟誰勝誰負呢?其實任何一場戰爭,都有一個勝與負的結局。縱觀戰爭的發展史,不同的時代,對此有不同的解讀。

  傳統戰爭勝負觀面臨社會發展的諸多挑戰

  一、軍事上“絕對勝利”曾經是衡量戰爭勝負的主要標準。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的孫子就說過:“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子首次從戰略高度提出了不戰而勝的最高勝境。但這畢竟只是中國古代戰略家的良好願望。事實上,有史以來的戰爭一直被戰爭發動者視為實現單方面的“絕對權利”、追求從肉體上徹底消滅敵人、攻占敵國領土、顛覆敵國政權、掠奪敵國資源等“絕對目標”。

  這種對“絕對勝利”的追求從根本上講是與歷史上生產力的發展狀況與生產關係的性質聯繫在一起的。原始社會時期,“戰爭就是為了占領生存的客觀條件”。進入階級社會以後,戰爭爭奪的不僅是天然資源,而且是人們創造的物質財富,乃至勞動力本身。正是在這種無限目的的支配下,儘管古代軍事技術水平低下,作戰手段相對落後,但戰爭能量的釋放卻達到令人驚異的程度。2300多年前,亞歷山大大帝僅以長矛和馬其頓方陣,把戰火燃遍了歐亞非三大洲。中世紀歐洲十字軍東征,從1096年開始到1291年結束,征戰殺戮竟持續近兩個世紀。

  近代,產業革命和市場經濟對資源和市場的依賴空前強烈,市場和利潤成了生產的導向。國際壟斷資本為了拓展市場和投資場所,奪取對戰略通道、戰略資源的控制權,不遺餘力地訴諸武力。戰爭成為西方主宰和瓜分世界的主要手段。到1800年為止,西方國家控制了世界陸地表面35%的地區;到1914年,這個數字增至85%。帝國主義國家對世界殖民地的瓜分和爭奪最終引發了20世紀兩場空前慘烈的世界大戰,捲入戰爭的國家分別為36個和61個,波及人口分別為15億和17億,戰爭損失分別為3870億美元和4萬億美元。

  二、當代政治經濟的發展對傳統戰爭勝負觀的質疑與挑戰。20世紀是人類歷史上最具轉折意義的世紀。20世紀曾使追求絕對勝利的戰爭觀發展到了頂點,但是世紀之交初步顯現的技術形態信息化、全球經濟一體化、戰略格局多極化、國際關係民主化以及軍事手段高技術化等歷史趨勢的加速發展,使追求絕對勝利的戰爭觀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是戰爭手段的巨大破壞性與實現戰爭目的的相悖。如果說農業時代的戰爭手段落後於目的,工業時代的戰爭手段大體與目的相適應,那麼在工業時代後期以及進入信息時代,戰爭手段逐步走向戰爭目的的反面。20世紀人類既創造了無可比擬的巨大社會財富,也同時創造了足以在瞬間將這些財富化為灰燼的戰爭手段。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軍在日本上空投下了兩顆原子彈,核武器巨大的、超出人們想像的殺傷力與破壞力震撼了全世界。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美蘇兩個核大國儲存的核彈頭達5萬個,總當量130—160億噸TNT,全世界人均約3噸TNT。若爆發全面核戰爭,足以多次毀滅人類本身。核戰爭中不會有勝利者,核戰爭在毀滅敵人的同時也毀滅了自己。核武器極大地摧毀、甚至滅絕整個人類的能力,迫使美蘇兩家不得不從“確保摧毀”轉向“確保生存”,“絕對武器”所具有的超殺傷力和破壞力的特性反而使核武器本身變為不能使用的武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擴散,使戰爭發動者在毀滅別人的同時,自己也面臨着被毀滅的危險。高能量的戰爭手段並不意味着就可以無節制地為所欲為。

  二是戰爭的零和遊戲與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利益相互依存的矛盾。隨着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加速發展,各國利益的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生產的國際合作,資金的跨國流動,商品的全球交換,推動着各國利益相互滲透與相互融合。在某種意義上講,任何國家的發展都不可能置身於全球化進程之外,都不可能孤立於世界而獨存。以前國家間單一的利益,也往往為相關和共同利益所取代。由於各國利益的融匯點增多、交織點密布,相互依存的情況愈加突出。戰爭成為一把雙刃劍,在危害他人利益的同時,也危害着自己的利益,那種單方面的、原始積累式的掠奪戰爭已經很難進行下去了。“零和”的價值觀念,即“彼方之所得,必為己方之所失”的觀念不再符合時代潮流,並將逐漸被“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和“共同安全”的合作發展與安全概念所取代。

  三、戰爭的高消耗、高成本、高風險與經濟承受力的矛盾。武器的毀傷力和破壞力在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同時,也使戰爭的成本和代價與日俱增。高技術武器造價昂貴,決定了高技術戰爭消耗巨大。現代戰爭既是打鋼鐵、打硅片,更是一場扔鈔票的競賽。海灣戰爭只打了42天,多國部隊一方耗資即達611億美元,比一個中等發展中國家全年國民生產總值還要高。連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也要集資打仗,這種戰爭有誰能打得起?即使軍事上打贏了,經濟上卻破產了,這種嚴重失衡的戰爭效費比已嚴肅地擺在了戰爭發動者面前。高技術戰爭的高成本、高消耗和高風險,使戰爭成為獲取國家利益並不經濟的選擇手段。不論代價、不計成本地追求“絕對勝利”的國家,很可能陷入“戰爭泥潭”而不能自拔,最終被戰爭拖垮。

  新的戰爭勝負觀適應社會進步的要求

  進入新的世紀,戰爭根源仍然存在,在可預見的將來,戰爭還不會退出歷史舞台。確立與人類文明與社會進步相適應的新的戰爭勝負觀,對制約戰爭並阻止其向極端化演變,避免人類為戰爭付出昂貴的代價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軍事上取勝算不算贏得戰爭的勝利?

  單純贏得軍事還算不上勝利,關鍵在於能否贏得政治。戰爭的政治目的以及由此決定的戰爭性質,是最具根本意義的因素。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戰爭是流血的政治。一場戰爭僅僅實現了軍事目的,而未能達到政治目的,則談不上勝利。一場戰爭即使軍事上未能如願,但只要政治上達到了戰略目的,也應該說取得了勝利。當然這裡講的政治目的,應當是合理的、正當的目的,而不是反人類、反文明、反歷史的反動目的。一切侵略性、擴張性、掠奪性、征服性的非正義戰爭,即使實現了狹隘的軍事目的和政治目的,但因其根本上違背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他們的勝利只是暫時的、表面的,隨着進步力量的壯大,這種非正義戰爭最終必將失敗。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蘇之間冷戰結束,持續長達40多年的兩極格局解體。舊格局的瓦解引起國際政治秩序的動盪,局部地區出現真空和力量失衡。在此背景下,一直想稱雄海灣的薩達姆政權,錯誤估計形勢,於1990年8月2日出動10餘萬大軍入侵科威特,僅用10多個小時就侵占了科威特,一舉達到了軍事上速戰速決的目的。但由於薩達姆政權違反國際法準則吞併一個主權國家,從一開始就遭到了國際社會和大部分國家,包括絕大多數阿拉伯國家的反對。這種既不合理又不合法的軍事入侵行動,使自己陷入完全孤立的境地,為日後的慘敗埋下了伏筆。

  二、戰爭的獲勝是否意味着最終的勝利?

  僅僅贏得戰爭本身還算不上勝利,決定因素在於能否贏得和平。戰爭是對現有秩序的破壞,但戰爭結果必須有一種新的秩序代替舊的秩序。如果不能恢復和平,儘快開展戰後重建,就無法鞏固戰爭成果。如果長期處於戰爭狀態,長期處於動亂和對抗之中,就無法維持正常的社會生產與生活秩序,就不能推進社會的正常發展,最終必將失敗。1979年12月,蘇聯以突然襲擊的方式發動了對阿富汗的侵略戰爭。戰爭初期,侵阿蘇軍成功地實施了閃擊戰,僅用一周的時間即實現了全面占領阿全境的戰略目的。蘇聯本想通過控制阿富汗這個戰略要地,為其與美爭霸全球服務。但阿富汗人民的反侵略武裝鬥爭迅速席捲全國。全國絕大多數人民,不分階層、民族、宗教信仰、政治傾向的差異,都參加或支持反侵略鬥爭,形成一場全民抗蘇戰爭,蘇軍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曠日持久的阿富汗戰爭,使蘇聯陷入極大的困境中。蘇聯在阿富汗累計傷亡5萬餘人,耗資400多億美元,最終被迫撤軍。

  三、憑藉武力占領別國是否就是勝利?

  僅憑武力征服別國談不上勝利,核心在於能否征服人心。人心向背歷來是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中國古代兵法始終強調,“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單純憑藉暴力實施武力征服,只會激起更強烈的反抗和仇恨。美軍憑藉超強的武力雖然非常順利地推翻了薩達姆政權,然而卻深深陷入了伊拉克抵抗力量的游擊戰之中。這場不顧國際社會大多數成員的強烈反對,對一個主權國家發動的征服戰爭使得美國與廣大伊斯蘭世界和阿拉伯國家的矛盾進一步激化,中東特別是伊拉克人民的反美情緒空前高漲。美國在伊拉克打贏了戰爭,卻沒有贏得伊拉克人的心,反而在伊人民心中產生了難以消除的仇恨。主要戰事雖然結束了,但反對美軍占領的槍聲卻此起彼伏。薩達姆政權被推翻至今已經過去9個月,但伊拉克人的生活狀況沒有實質性的改善。伊民眾對美英占領當局的不滿情緒不斷上升,針對美軍的襲擊不斷升級,而近期在伊拉克許多城市發生的群眾示威活動和一連串爆炸事件表明,伊拉克已經成為占領者的泥潭。

  四、獲取自身的安全利益是否就是贏得戰爭的重要標誌?

  獲取暫時的局部的單方面的安全利益算不上勝利,重要的在於增進長遠的全局的共同安全利益。利益的得失是衡量勝負與否的重要標準。但是,得失的衡量需要站在整體、全局、長遠的角度進行全面的考察。把一小部分人私利的獲取建立在大多數人利益喪失的基礎上,為一時的利益而犧牲長遠的利益,這是戰爭的最大失敗。為某些利益集團、某一小部分群體的特殊利益而耗盡全國之力,即使取得戰爭的暫時勝利也是得不償失的。

  二戰前夕日本軍部與官僚、壟斷財閥結合而成的軍國主義集團,對內為了鞏固軍部獨裁統治,對外為了掠奪資源與市場。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發動的那場侵略戰爭不僅給中國人民和東南亞國家的人民造成了空前災難,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據日本有關機構戰後估算,日本在戰爭中的財富損失為460億日元(1945年價格);二戰中日本失去310萬人的生命,其中在海外戰場上的死者達150萬人,另有20多萬廣島、長崎市民在原子彈的煙雲中倒下,10多萬東京市民死於空襲,一小撮軍國主義分子釀成的苦果最終卻要讓廣大普通百姓來承受,這種戰爭是不可能有勝利可言的。在當前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度不斷增加,只有把本國利益建立在促進各國相互信任和共同利益的基礎上,把本國安全建立在共同安全和相互安全的基礎上,把少數人的利益融入多數人的共同利益之中,這種安全才是可靠的,這種勝利才是可信的。否則,把自身安全建立在別國的不安全上,單方面追求所謂的絕對安全和絕對勝利,最終得到的只能是絕對的不安全和絕對的失敗。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印度最新軍事動態
2003: 如果蘇聯遭遇911……
2002: 被低估了的中國
2002: 陰險的藥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