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輝煌的三十年(轉,資料豐富建議收藏)[長石]
送交者: yangzhiyong 2004年02月06日19:55:37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輝煌的三十年(轉,資料豐富建議收藏)
[長石]

1949年10月1日,在以毛澤東為領袖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領導全國人民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反動統治,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從而揭開了中華民族歷史上嶄新的一頁。

新中國建立後,至毛澤東1976年9月9日逝世,以毛澤東為領袖的中國共產黨繼續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大旗,領導全國人民,又經過27年幾乎同樣艱苦卓絕的奮鬥,把一個貧窮落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建設成一個具有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擁有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的欣欣向榮、繁榮昌盛的新中國,成為全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嚮往的聖地,以不可戰勝的英雄主義氣概,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在毛澤東時代,億萬人民同聲高唱的《社會主義好》、《我們走在大路上》就是對於新中國翻天覆地巨大變化的真情描繪。


對於新中國的成就,不僅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感到由衷的讚揚和自豪,就是包括曾經進行過殊死較量的敵人在內的資產階級政治家們也不得不承認甚至於翹起大拇指。例如,美國、英國、法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的總統、總理、首相、其他官員、學者一致評論:新中國的成就“改變了中國”、“改變了世界歷史”、“提高了工農的地位”、“是人類反對壓迫和剝削的鬥爭的光輝象徵”。其中,美國學者莫里斯.邁斯納經過大量研究作出這樣的結論:“曾經長期被輕蔑為‘亞洲病夫’的中國,20世紀50年代初期以小於比利時工業規模的工業開始,在毛澤東時代結束時,卻以世界上6個最大工業國之一的姿態出現了。”“無論人們將毛澤東時代作何種評價,正是這個中國現代工業革命時期,為中國現代經濟發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礎,使中國從一個完全的農業國家變成了一個以工業為主的國家。1952年,工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0%,農業產值占64%;而到1975年,這個比率顛倒過來了,工業占國家經濟生產的72%,農業則僅占28%了。”“毛澤東的那個時代......而是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現代化時代之一。”

然而,也有完全相反的另一種觀點。那些被推翻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勢力以及它們的代表,出於自己沒落階級的本能,對於人民翻身當家作主,對於新中國不管多麼巨大的成就,它們都會橫看豎看不順眼,狠得咬牙切齒,加以百般污衊,寢食不安地盼望恢復它們失去的天堂。本來,這是很一般的政治常識,也不必大驚小怪的。

有人說:“中國社會實際上從一九五八年開始至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時間內長期處於停滯和徘徊的狀態,國家的經濟和人民的生活沒有得到多大的發展和提高。”“從1957年起,我們生產力的發展非常緩慢。”“不但生產力沒有順利發展,反而受到阻礙。”對於新中國的巨大而輝煌的成就,他們也有時不得不承認一點,如說“當然,同舊中國相比,還是進步了。”“也搞了一些東西,比如原子彈、氫彈,我們搞成功了,洲際導彈我們也搞成了”,但“總的說來,很長時間處於停滯狀態。”“中國耽誤了大約二十年的建設時間。”“總的說來沒有多大發展。”“這種情況不改革行嗎?”

在這裡,我們不要看輕這幾句話。這是某些理論和政策的總根據。

反差是如此之大,一方面是美國學者的“毛澤東那個時代是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現代化時代之一”,一方面是某些人的“發展非常緩慢”、“總的說來,很長時間處於停滯狀態”、“總的說來沒有多大發展。”然而後者沒有拿出任何事實和道理來說明他的結論。就是由於他們這幾句話,被中國人民推翻的“三座大山”的遺老遺少以及他們在國內外的同夥和繼承人就象抓住了幾根救命稻草,開始了對新中國又一輪的攻擊、污衊和謾罵,什麼新中國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啊、“中華民族的浩劫”啊、“封建專制”啊、“法西斯”啊、“計劃經濟死路一條”啊,毛澤東時代所發生的所有缺點錯誤都被無限誇大後利用起來了,連舊社會遺留下來的罪惡也加到新中國頭上了,那麼,真相到底如何呢?讓我們來看看具體事實罷。

有的人關於中國“發展緩慢停滯”的時間概念是不太清晰的,後限是改革開放的開始是肯定的,而前限有時說是1958年,有時說是1957年,有時說是土地改革以後,還有時說“‘文化大革命’前的十年,應當肯定,總的是好的”,但根據改革開放的實踐看,實際上是把建國後毛澤東時代的一貫的政治路線是徹底否定了的。考慮到毛澤東逝世後的兩三年內,中國基本上繼承延續了毛澤東時代的路線,鄧小平也說他的改革開放實際上是從1980年搞起來的,因此,本文把建國後三十年與改革開放後的二十二年分別對比論述。由於資料搜集的困難,大部分資料是從建國後恢復到解放前最高水平的1952年開始的。為了對比的方便,也把1957年以及1965年、1976年的有關資料列出。

(二)新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系列統計數據。

表1、全國工農業總產值指數(以1952年為100,按可比價格計算)
年份-工農業總產值-農業總產值-工業總產值-在工業總產值中輕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重工業
1949 56.367.440.846.6 30.3 
1952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
1957 167.8 124.8 228.6 183.2 310.7 
1965 268.3 137.1 452.6 344.5  650.6 
1976 626.6 207.1 1232.2764.4 2102.2 
1979 845.2 249.4 1734.41061.0 2991.6 


表2、全國人口、職工和城鎮個體勞動者人數(年底數,單位:萬人)
年份-總人口-職工人數合計-職工中全民所有制-職工中集體所有制-城鎮個體勞動者
1952 57482 1603 1580 23 883 
1957 64653 3101 2451 650104 
1965 72538 4965 3738 1227 171 
1976 93717 8673 6860 1813 19 
1979 97542 9967 7693 2274 32 


表3、主要農產品產量(單位:億斤)

年份-糧食-棉花-油料
1949 2263.6 8.9 51.3 
1957 3900.9 32.8 83.9 
1965 3890.5 42.0 72.5 
1976 5726.1 41.1 80.2 
1979 6642.3 44.1 128.7 

表4、主要工業產品產量
項目-1949年 - 1957年 - 1965年-1976年-1979年
原煤(億噸)0.32 1.31 2.32 4.836.35 
原油(萬噸)12 146 1131 876110595 
發電量(億度)43 193 676 20312820 
鋼(萬噸)15.8 535 1223 20463448 
水泥(萬噸)66 686 1634 46707390 
木材(萬立方米567 2787 3978 45735439 
化纖(萬噸)0.02 5.01 14.61 32.63 
紗(萬噸)32.7 84.4 130.0 196.0 263.5 
布(億米)18.9 50.5 62.8 88.4 121.5 
硫酸(萬噸)4.0 63.2 234.0 450.8699.8 
純鹼(萬噸)8.8 50.6 88.2 111.7 148.6 
燒鹼(萬噸)1.5 19.8 55.6 121.5 182.6 
農用化肥(萬噸)0.6 15.1 172.6 524.41065.4 

表格5、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單位:億元,統計範圍為全民所有制單位)

年份-總計-基本建設投資合計-其中國家投資-更新改造措施投資
1950 11.34 11.34 10.41 
1957 151.23 143.32 131.48 7.91 
1965 216.90 179.61 163.09 37.29 
1976 523.94 376.44 310.93 147.50 
1979 699.36 523.48 418.57 187.01 


表6、各級學校在校學生數(單位:萬人)
年份-總計-高等學校-中等專業校-普通中學-中等學校合計-小學
1949 2577.6  11.7 22.9 103.9  126.8 2439.1 
1957 7180.544.1 77.8 628.1  708.1 6428.3 
1965 13120.1 67.4 54.7 933.8 1431.8  11620.9 
1976 20967.5 56.5 69.0  5836.5 5905.5  15005.5 
1979 20789.8 102.0 119.9  5905.0 6024.9  14662.9 
註:1、各級學校不包括成人教育。2、中等學校不包括技工學校。


表7、全民所有制單位自然科學技術人員數
項目單位1952年1979年
一、科技人員總計萬人42.5 470.5 
工程技術人員萬人16.4 166.7 
農業技術人員萬人1.5 32.4 
衛生技術人員萬人12.6 139.6 
科學研究人員萬人0.8 31.7 
教學人員萬人11.2 100.1 

1、全國平均每萬人口中
科技人員數人7.4 48.5 
工程技術人員人2.9 17.2 
農業技術人員人0.3 3.3 
衛生技術人員人2.2 14.4 
科學研究人員人0.1 3.3 
教學人員人1.9 10.3 

表8、居民年平均消費水平(元)、消費指數(以1952年為100)
年份-全國居民消費水平-農民消費水平-非農業居民消費水平-全國居民消費指數-農民消費指數-非農業居民消費指數
1952 76 62 148 100 100 100 
1957 102 79 205 122.9 117.1 126.3 
1965 125 100 237 132.4 124.8 136.8 
1976 161 125 340 166.9 151.4 195.7 
1979 197 152 406 188.8 168.4 221.8 


表9、建國後五十年工農業交通主要發展指標與速度
指標-1952年-1979年-2001年-1953-1979年平均增長率(%)-1980-2001年平均增長率(%)
年底總人口(萬人)57482 97092 127627 
原煤(億噸)0.66 6.35 11.1 8.7 2.6 
原油(萬噸)44 10615 16500 22.5 2.0 
發電量(億度)73 2819.5 14780 14.5 7.8 
鋼(萬噸)135 3448 15266 12.8 7.0 
水泥(萬噸)286 7390 64000 12.8 10.3 
布(億米)38.3 121.5 291 4.4 4.0 
糧食(萬噸)16392.0 32115 45262 2.5 1.6 
棉花(萬噸)130.4 220.7 532.0 2.0 4.1 
油料(萬噸)419.3 643.5 2872 1.6 7.0 
鐵路營運里程(萬公里)2.29 4.86(1978)5.76(1997)前26年2.9 後19年0.9 
公路里程(萬公里)12.67 89.02(1978)122.64(1997)前26年7.8 後19年1.7 


表10、按總產量計算的1952年中國、美國、印度的經濟差距
項目-單位-中國-美國-印度-以中國為1美國為-以中國為1印度為

人口萬人57485 17755 36108 0.31 0.63 
糧食萬噸16392 15670 5200 0.96 0.32 
肉類萬噸338.5 1045 50.9 3.1 0.15 
布億米38.3 87 42.12 2.27 1.10 
原煤萬噸6600 46000 3600 6.97 0.55 
石油萬噸44 30950 30 703 0.68 
發電量億度73 4631(1951)58.6 63.4 0.80 
鋼萬噸135 8452 160 62.6 1.19 
水泥萬噸286 4239 270 14.82 0.94 

表11、按人均產量計算的1952年中國、美國、印度的經濟差距
項目-單位-中國-美國-印度-以中國為1美國為-以中國為1印度為
平均壽命歲(1949)35  68.6 41  1.96 1.17 
糧食公斤285 882 144  3.1  0.51 
肉類公斤5.9 58.9  1.5  10 0.25 
布米6.7 49  11.7 7.36 1.75 
原煤公斤114.8 2593  99.8 22.6  0.87 
石油公斤0.8 1743  0.8  2264 1.08 
發電量度12.7  2608  16.2  205 1.28 
鋼公斤2.4 476 4.4  203 1.89 
水泥公斤5 239 7.5  48 1.50 


表12、按總產量計算的1979年中國、美國、印度的經濟差距
項目-單位-中國-美國-印度-以中國為1美國為-以中國為1印度為
人口萬人97092 22506 63448 
糧食萬噸32115 28070 10459 0.29 0.65 
肉類萬噸1062.4 1697 62 1.60 0.06 
布億米121.5 32.3 75.3 0.27 0.62 
原煤萬噸63500 70850 10670 1.12 0.17 
石油萬噸10615 42082 1284 3.96 0.12 
發電量億度2819.5 23188 1128 8.22 0.40 
鋼萬噸3448 12370 1000 3.59 0.29 
水泥萬噸7390 7665 1826 1.04 0.25 

表13、按人均產量計算的1979年中國、美國、印度的經濟差距
項目-單位-中國-美國-印度-以中國為1美國為-以中國為1印度為
平均壽命歲70  76 54 
糧食公斤331 1247  165 3.8 0.5 
肉類公斤11  75 1 6.8  0.1 
布米13  14 12 1.1 0.9 
原煤公斤654 3150  168 4.8 0.3 
石油公斤109 1870  20  17.0  0.2 
發電量度29  1030 18 35.5  0.6 
鋼公斤36  550  16 15.3  0.4 
水泥公斤76  341  29 4.5 0.4 

表14、1952-1979年間中、美、印三國經濟增長幅度
項目- 中國總產量增長倍數-美國總產量增長倍數-印度總產量增長倍數-中國人均產量增長倍數-美國人均產量增長倍數-印度人均產量增長倍數
糧食0.96 0.79  1.01  0.160.41 0.15 
肉類2.14 0.62  0.22  0.86 0.27 -0.33 
布2.17  -0.63  0.79  0.94  -0.71 0.03 
原煤8.62 0.54  1.96  4.700.21 0.60 
石油240.3  0.36  41.8  135.25  0.07 24.0 
發電量37.60  4.0  18.27 21.83 2.95 9.99 
鋼24.5  0.5  5.25  140 0.16 2.64 
水泥24.7  0.81 5.8  14.2  0.43 2.87 

(三)新中國前三十年社會發展統計資料的說明

人們常說統計數字是枯燥的、僵硬的,這是因為僅憑表面數字難以形象的全貌的全方位的從外到內多層次的活生生真覺實味的認識客觀事物。但是,真實可靠的統計數字是社會事物發展結果的即時記載,是準確認識客觀事物的概貌和框架的依據。只是,我們在認識事物時,不能只看具體數據而不認真弄清它所表達的社會現象的真正含義,不能只看“果”不看“因”,也不能只看結果不看過程,不能孤立地只看一個事物,還要看它和其他事物的聯繫和影響。為此,對新中國前三十年社會發展統計資料作出以下說明。

1、從表1可以看到,1979年與1952年相比,二十七年間,全國工農業總產值增加了7.45倍,其中農業總產值增加了1.49倍,工業總產值增加了17.34倍。從表3、表4、表5中可以看到,1979年與1949年相比,主要工農業產品數量增長的倍數分別為:糧食1.9,棉花4.0,油料1.5,原煤18.8,原油884,發電量64.6,鋼217,水泥111,木材8.6,化學纖維1632(與1957年相比,此前為0),棉紗7.1,硫酸174.0,純鹼15.8,燒鹼120.7,農用化肥1774.7;基本建設投資1979年與1950年相比增加了45.2倍。這些關乎國計民生的基本原材料產品在短短的三十年中取得幾倍、幾十倍、幾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增長。即使與1957年相比,到1979年,工農業總產值、工業產值、農業產值的增長幅度分別為4.04、6.59、1.0;三種主要農產品的增長倍數分別為糧食0.7、棉花0.34、油料0.53;十三種主要工業產品的增長倍數分別為:原煤3.8、原油71.6、發電量13.6、鋼5.4、水泥9.8、木材1.0、化纖1631.5、紗2.1、布1.4、硫酸10.1、純鹼1.9、燒鹼8.2、農用化肥9.6。

2、從主要工農業產品的增長倍數中,農業是最小的,這是由農業生產的特點所決定的。我國是農業大國,人口占世界的22%,而耕地只有14.38億畝,占世界的7%,相當於美國的51%、印度的58%,按人均算只有美國的11%、印度的43.5%。對於生產條件、生產方式和產量千百年來一直停留在中世紀的中國來說,不要說總產、單產翻幾番,就是普遍增長一成就絕非易事。而我們這樣一個大國要發展農業,就只能走自力更生的路子。在新中國建立後三十年間,糧食總產量在耕種面積縮小的情況下還增加了近兩倍,這是一個奇蹟,是數億農民在黨的領導下奮鬥了整整三十年的結果。毛澤東時代,全黨大辦農業,全國支援農業,到1979年,從人拉肩扛手抬開始建成水庫84000座,堤壩溝河17萬公里,其中江堤1萬公里,打機井210萬眼,再加上大規模修梯田、平整土地,使全國灌溉面積從建國初期低標準的三億畝增加到七億畝;建國前的易澇農田3.6億畝有2.7億畝得到初步治理;農用大中小拖拉機233.8萬台;農用排灌動力達到7122.1萬馬力,農業用電282.7億度;農用化肥生產量1065萬噸;各種化學農藥生產量54萬噸;再加上農作物品種的改良、優化,各種先進技術的推廣,使得我國基本實現由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轉變,極大的增強了抵禦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徹底改變了舊中國“弱不禁風”災害頻仍的苦難局面。如果沒有這些農業基本生產條件的改變,僅靠個人承包、分田單幹就能增產增收,豈不是天方夜譚的神話嗎?

農業發展的周期長,投資大。但農業一旦有了長足的進步,就會給其他各行各業的發展提供各種資源,如人力、資金、原料等。從表2可以看到,建國後三十年間,我國職工隊伍增加了8300多萬,這一方面說明了工業交通等行業的飛速發展,另一方面,也說明這是由於農業的發展已經有了為其他行業提供人力資源的巨大作用。同樣,改革開放後,我國每年有數億農民進城打工,為城市和其他行業提供了大量有一定文化素質的廉價的勞動力,這也是改革開放前農業就已經取得的成就的結果之一。

3、煤炭生產的飛速發展是基礎原材料行業另一個有巨大戰略意義的成就。1979年,我國煤炭產量就達到6.35億噸,相當於1952年的8.6倍、1949年的20倍。九十年代中期達到高居世界第一的12億多噸。煤炭是工業的糧食,有了煤炭,才能發電、煉鋼,才能燒制水泥、陶瓷、玻璃、石灰、磚塊等建築材料,有了煤炭才能製造化肥,才能做飯取暖,才有了各行各業的發展變化。因此,煤炭產量的意義與其他各項指標的意義是不同的,必須充分認識煤炭工業發展的意義。對石油、鋼鐵、電力的發展與其他行業的關係,也是類似的。

4、表6與表7反映的是教育和科學技術人員的發展變化。經過三十年的努力,我國建立起了層次、門類、專業比較齊全的教育體系;1979年對比於1949年,各類在校生總數為8.1倍,其中高等學校8.7倍、中等學校47.5倍、小學6.0倍。全國由解放前90%的文盲狀態,成人識字率已達到81%。各類專業科技人員總數達到470.5萬,相當於1952年的11.1倍;有了教育文化的發展,才建立起門類比較齊全配套的科學技術體系,成為擁有一定科學技術攻堅能力的國家。這些方面的成就,為提高我國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質、發展科學技術、全面促進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保證。例如:在農業科技方面,基本上實現了水利化、機械化、電氣化、化學化、良種化,基本上更新了一代農作物新品種,領先世界的□型雜交水稻在四億多畝農田中推廣。在工業科技方面,獨立研製成功世界上最大的17.5萬千瓦低水頭髮電機組,3000萬噸露天採礦成套設備、200噸級電渣重熔爐、五十萬伏輸變電設備、30萬噸合成氨、24萬噸尿素成套設備。在國防科技方面,自1964年起相繼研製成功原子彈、氫彈、洲際導彈、核潛艇,1970年起發射成功人造衛星並於1975年掌握實現成功返回技術,1980年成功試飛“運十”大型噴氣式客機。在交通車輛、艦船製造及電子、通訊、計算機等科技方面也發展迅速,有的也進入世界先進水平行列。在醫藥衛生和生物科技方面,在世界上最早實現了胰島素的人工合成、最先完成了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的全人工合成;等等。總之,這些成就說明,新中國建立叄十年,從一個科學技術極其落後的國家,發展成為在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的各個領域、門類齊全配套、具有一定攻堅能力、其中有些領域已經達到或者超過世界先進水平的國家。當時,國內外公認,我國科學技術的整體水平比世界先進水平僅落後10至20年。也就是說,新中國僅用了三十年時間就走過西方國家100到300來年的科技發展道路。

5、從表8看,全國居民的消費水平1979年比於1952年為2.6倍,其中農民、非農業居民分別為2.5倍、2.7倍。如果僅從數字字面上看,與其他方面相比,增長幅度不太高,但在實際上,隨着國民經濟的發展,不管是職工還是農民的生活福利條件,從物質到精神生活的水平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巨變。1979年全國職工總人數達到9967萬,相當於1952年的6.2倍。在舊社會,普通勞動人民子弟幾乎沒有受教育的機會,而在解放後,各類高、中、低等學校基本上是免費的,學生的主體都是出身於勞動人民的。職工的住房都是分配的,醫療也是免費的。從六十年代起,全國的縣、公社、大隊普遍建立三級醫療網,對農民實行合作醫療,解決了農民的醫療保健問題。由於全國醫療保健制度的建立,在舊中國千百年嚴重禍害人民的各種急慢性傳染病、地方病在短短的三十年中受到控制或消滅。三十年中,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宗旨的體育運動也有了飛速發展,以乒乓球為代表的各項運動項目在國際競賽中取得名列前茅的成績,揚眉吐氣的徹底摘掉了“東亞病夫”的帽子。1840年清朝時,我國人口就已達到4.1億,由於三座大山的壓迫,人民生存條件極為惡劣,1949年建國時才達到5.4億,而三十年後的1979年總人口即達9.6億,人均壽命也由建國前的35歲提高到1979年的近70歲,接近甚至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

6、為了與同時期世界上的發展變化相比較,表10、表11、表12、表13列舉了與美國和印度的比較結果。

按八種工農業主要產品的總產量對比,在1952年,美國只有糧食比中國低一點,其餘七種分別相當於中國的2.27倍至703倍,平均111倍;到了1979年,美國已有兩種產品(糧食、布)低於中國,其餘六種分別相當於中國的1.04倍至8.22倍,平均僅為2.5倍;28年間平均倍數下降了97.7%。與印度相比,1952年印度有兩項產品(鋼鐵、布)總產量超過中國,其餘都低於中國,平均為中國的0.7倍,到了1979年,八項產品總產量全部低於中國,平均為中國的0.32倍,平均倍數下降了54.3%。

按八種工農業主要產品的人均產量對比,在1952年,美國全部超過中國為3.1至2264倍,平均345倍,而1979年就僅為中國的1.1至35.5倍,平均11倍,平均倍數下降了96.8%;而印度,在1952年時,有五種產品的人均產量超過中國,而到了1979年,八項產品全部低於中國,與中國相比的平均倍數由1.14倍下降到0.43倍,下降了62.3%。

按八種工農業主要產品1952年至1979年28年間總產量增長的平均倍數,中國為42.6,美國為0.9,印度為9.4;人均產量增長的平均倍數,中國為24,美國為0.5,印度為5。還有比活生生的事實更有說服力的嗎?中國在建國後三十年間的經濟發展速度,與美國和印度相比,不僅是很快,而且是飛快、極快的了!

在這裡,還有必要把美國與印度發展的客觀條件說明一下:耕地面積,中國是美國的51%,是印度的58%;按人均耕地面積比較,美國是中國的9倍,印度是中國的2.3倍;森林覆蓋率,美國是28.3%,印度是20.3%,中國是13%;人口,中國是美國的4.5倍,是印度的1.3倍。有人綜合計算,美國的人均占有資源量是中國的20倍。了解了這樣一些情況,就更能深刻理解中國建國後三十年發展的不平凡的意義。

由於篇幅有限,也由於缺乏可比性,對於被某些人吹上了天的所謂“亞洲四小龍”,筆者不在這裡拿來作比較。“亞洲四小龍”一直是國際資本主義的小夥計,但資本主義制度並沒有使它們得到發展,在舊中國時代相比都是彼此彼此。1949年以後的十多年裡,他們與新中國相比望塵莫及。六十年代後半期以後,由於美帝國主義在全球改變了對共產主義的戰略,利用雄厚的資金和技術,刻意打造了這麼幾個主要用於對中國進行和平演變的橋頭堡。這不過是帝國主義謀士們玩弄的小魔術而已。但是,某些人卻將此作為資本主義“還有生命力”、“還有值得學習之處”,喋喋不休地為國際資本主義充當免費的解說推銷員。這是無知的上當呢,還是心領神會的演雙簧呢?

7、當我們研究新中國建國後三十年的發展變化時,還必須清楚認識當時的基礎條件和國際環境。

如前面第一部分“舊中國是什麼樣子的”所介紹的,舊中國給新中國留下的是一窮二白、百業俱廢的爛攤子,幾乎沒有任何遺產可以繼承,一切都要從頭開始。蘇聯斯大林時期決定幫助我國建立的156個項目,雖然給予了寶貴的支持,但沒有幾年就於1960年時被赫魯曉夫在執行的中途撕毀。我們不得不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建設。

由於新中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推翻三座大山後建立的,是屬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一部分,它就必然會受到被推翻的三座大山的殘餘勢力以及帝國主義和各國反動派的仇視和封殺。五十年代中期蘇聯赫魯曉夫修正主義集團復辟以後,使新中國受到的封殺顛覆威脅更加嚴重和複雜。抗美援朝、援越抗美、東南沿海反美蔣入侵、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蘇修百萬大軍壓境及東北珍寶島反擊戰等戰事記載了這種險惡的周邊局勢,使得新中國不得不將國防軍事鬥爭放到突出的戰略地位,於是便有全民皆兵、三線建設、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壯舉。國防建設固然有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但更多的是對各種社會資源的極大的占用和消耗。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是全球一盤棋,各國人民解放運動都是互相支持的。為了履行自己應盡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義務,新中國雖然百廢初興,仍然極為慷慨的從道義上精神上物質上財力上甚至不惜一切的犧牲對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以及全世界被壓迫人民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鬥爭事業提供了全力以赴的支持。新中國三十年的建設成就就是在這樣的條件和環境下取得的。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美航天事故—地球文明的挫折
2003: 美伊之戰的戰略背景分析(嚴肅版) 
2002: 中國文化復興與社會主義展望(轉載)
2002: 西方民主與種族奴役---我舉雙手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