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號入列一年來,外界就該艦的作戰效能猜測頻頻。由於中國軍方在信息披露方面較為低調,一些外媒重返“遼寧”號的誕生地——烏克蘭尼古拉耶夫市黑海造船廠,從相關知情者處“曲線”了解有關情況。俄羅斯《軍工綜合體》記者尼古拉·諾維齊科夫採訪到了“遼寧”號前身——原蘇聯“瓦良格”號航母總設計師瓦列里·巴比奇,以問答形式,請這位極富經驗的工程師解析“遼寧”艦在中國的整修和服役情況。
烏克蘭相助 艦載機性能勝原版
記者:請教一個不再是秘密的問題。當初,你們在規劃“瓦良格”號的武備時是如何考慮的?這對我們了解“遼寧”號的作戰能力應該有借鑑和參考意義。
巴比奇:根據設計,“瓦良格”號的艦載殲擊機有三種:蘇-27K(後改名蘇-33)、米格-29K和雅克-141。該艦建造期間(1985~1991年),蘇-27K和米格-29K都完成了實戰測試。此外,“瓦良格”號還應配備雅克-44預警機、卡-27PS反潛直升機、卡-27搜救直升機、卡-29空降直升機和卡-31預警直升機等。滿編的話,“瓦良格”號累計搭載飛機應為52架。
記者:既然如此,為什麼俄海軍現役的“獨苗”——“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航母,也就是“瓦良格”號的姊妹艦,只配備了蘇-33殲擊機?
巴比奇:蘇-33和米格-29K用途不同,前者在續航時間、載彈量等方面占優,後者在造價、體積、機動性、武器控制系統等方面表現較好。在“瓦良格”號的設計方案中,兩種戰機各有自己的位置,相互彌補性能上的不足。可惜,蘇聯解體後,由於財政緊張,米格-29K的生產被迫中止,“庫”號只配備了蘇-33。直到近些年,米格-29K才獲得重生,印度要求俄羅斯在為其改裝的航母上配備該機;雅克-141也會隨着俄羅斯航母事業的復興而大有作為,此外,它很有可能配屬在俄羅斯從法國購買的“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上。記者:中國會為“遼寧”號配備什麼樣的艦載機?
巴比奇:中國航母的艦載殲擊機也是在蘇-27基礎上改進開發的。上世紀90年代,中國向俄羅斯購買了陸基蘇-27SK殲擊機的生產線,稱國產蘇-27為“殲-11”,生產工廠在瀋陽,我本人在2006年見過殲-11B殲擊機的模型,對其印象深刻。中國正是以殲-11B為藍本研發出了艦載的殲-15殲擊機,估計性能可以趕上甚至超過蘇-33。
需要指出,烏克蘭在艦載機方面幫過中國的忙。當年,正是他們把蘇聯遺留的蘇-27K原型機——T-10K提供給了中國。根據設計方案,中國航母還將搭載國產直-8AEW預警直升機,但遠遠不能滿足指揮、控制和引導艦載機迎敵的要求,它最終還是要搭載蘇聯雅克-44或美國E-2C那樣的固定翼預警機,這必然引出下一個課題——在沒有彈射器的航母上起降如此大型的預警機,技術難度是相當高的。換言之,中國人如果想在海洋上形成均勢,就必須開發出本國的航母彈射器,否則,航母的作戰效能就無法得到充分發揮。
記者:“庫茲涅佐夫”號和“瓦良格”號是不是在建造之初就有一定區別?
巴比奇:兩艘航母都是根據“1143.5工程”圖紙建造,但“瓦良格”號安裝了性能更先進的遠程探測雷達和電子戰系統,上層建築有140多處改動,二者的艦體也略有差異。截至1992年初,“瓦良格”號的整體建造工程已完成67.7%,航空系統已完成80%,彈藥庫升降機、着陸攔阻裝置、航空燃料系統、艦載機升降機和鍋爐艙均已安裝完畢。由於蘇聯解體和俄羅斯財政緊張的原因,“瓦良格”號半途而廢,閒置多年,直到被中國買走。
2002年3月,“瓦良格”號抵達中國大連港。據信,中國專家用了3年時間仔細研究它的構造,2005年4月才開始對其進行續建改裝。(編譯 秦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