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反日情緒是教育出來的嗎? |
送交者: 張望 2004年08月10日20:16:31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於七月二十四日和八月三日在重慶和濟南舉行的兩場亞洲杯足球賽中,日本國家足球隊領教了中國球迷的噓聲攻勢。對此,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罕有地公開表示不滿,並要求中國球迷不要在足球賽上把體育和政治混為一談。小泉稱,體育運動應是友好的活動,希望中國能夠善待日本選手。 本來,這句話並沒有說錯。但是,自民黨黨內個別幹部及部分日本媒體稱,中國球迷的行為是政府進行反日教育的結果。對此,我實在不敢苟同。 憤青反日 純屬自發 今天的中國,已經不是鐵板一塊,而是一個日趨分化、利益交錯的多元社會。和幾十年前相比,政府權力及其意識形態對當前中國社會思想的控制和滲透已經越來越弱,中國普通民眾已經越來越可以就一些公共話題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因此,在對日問題上,我們可以在中國找到憤世嫉俗的反日青年,也可以找到沉迷於 Hello Kitty、木村拓哉的哈日一族,更可以找到主張對日新思維和中日接近的專家學者。所以,單單根據近年來發生在兩國之間的一系列不愉快事件,就斷定中國的反日情緒是政府教育出來的,顯然不符合事實。這其中的道理,正如中國人不能把日本部分極右翼勢力衝擊中國駐日領事館的行為,看成是日本政府教唆的一樣。 在這樣的背景下,近年來發生在中國的一連串反日事件,包括這次亞洲杯中日足球風波,實際上都是中國社會內部一批充滿反叛情緒、並對國家外交政策抱有不滿的「憤怒青年」(又稱「憤青」)所為。 在中國,憤怒青年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在以「說不」為代表的民間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下成長起來的。他們的憤怒和不滿,不是對內,而是對外。他們的行為方式,是情緒的發泄,而非理性的行動。在他們眼裡,美國是發泄不滿情緒的主要目標,日本次之。因為根據他們自己的觀察,這兩個國家經常對中國說一套,做一套,在安全問題、台灣問題、人權問題、貿易問題和歷史問題上和中國過不去(如美國曾在公海上強行搜查中國遠洋貨輪「銀河號」,查不出違禁品卻又不肯道歉;日本一面說反省歷史,一面又修改教科書、參拜靖國神社)。「說不」民族主義思潮的代表作《中國可以說不:冷戰後時代的政治與情感抉擇》,最能反映中國憤青的心態。書中前言這樣寫道:「…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裡那些懷念冷戰時代、熱衷於制定對抗和遏制政策的政客們應該明白,他們已經使中國人特別是中國青年厭煩、反感到極點」。 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政府近年來在處理中日歷史問題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曖昧態度,自然成為中國憤青們發泄情緒的對象。 不滿日本歷史認識曖昧 坦白的說,中國社會近年來所呈現的反日現象的確有點過火,違反了現代國際社會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價值規範。但是,斷定這些行為是中國政府教育出來的,則無疑玷污了中國憤青們純樸的民族感情,也令更多溫和的中國民眾對日本產生反感。事實上,中國政府一直以來在各方面都相當照顧日本。民間人士前幾年的保釣運動,經常受到來自官方的壓力。中國普通民眾為了要求對日戰爭賠償,自發前往日本駐華使館前集會抗議,也往往受到政府公安以危害社會穩定為由而予以制止。 但是,日方對於中方的善意卻顯得毫不領情。首相小泉純一郎寧願為了美國總統布什的面子而拒看《華氏九一一》,也不願為曾經深受侵略戰爭傷害的中國人民而放棄參拜供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雖說日本政府自一九七二年中日建交以來的確多次就歷史問題向中國表示反省和道歉,並在很多事務上付出了努力,但是,近四年來的首相連續參拜靖國神社,二○○一年的官方通過右翼歷史教科書檢定,以及不斷有政府官員公開歪曲侵略戰爭歷史等等事件,都足以破壞日本之前所做的任何努力,也足以令越來越多的年青中國人成為反日憤青的一分子。 所以,從這一角度來看,日本政要的當務之急,不是一味指責中國的反日情緒,而是應該儘快想出治本的具體辦法,努力改善兩國目前冷淡的政治關係,促成中日官方乃至民間的全面歷史和解。日本只有以誠懇的態度面對罪惡的過去,才能真正贏得全體中國人的尊重。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