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給美國造成的對中國的心理劣勢
作者:佚名 時間:2004-9-12
朝鮮戰爭,正如二次大戰名將布萊德雷所說,是“一場在錯誤時間、錯誤地點、對抗錯誤敵人的錯誤戰爭”。這場戰爭在美國人眼中,就像美式足球明星隊的四九人隊(美軍)贏了超級盃(二戰)後,和大學校隊(中國軍隊)較量,卻被打得狼狽不堪。 對美國而言,這個歷史教訓,就是不要和中國“正面”衝突,影響所及,前後有七位美國總統反對涉入世界各地的剿共戰爭。一九五四年第一次台海危機,艾森豪一度慎重考慮對大陸投擲核彈,以及採取大規模軍事行動以毀滅中國的軍事潛力,但艾森豪後來放棄了這種所謂的“預防性戰爭”的構想。一九五八年第二次台海危機──“八二叄炮戰”,在所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下,美國向台灣提供了大量軍援;但為了避免與中國的衝突升級,美護航艦隊只到金馬外,後來更提出外島中立化、台海雙方放棄武力、國軍撤出外島部分兵力的建議。這種既軍援又怕戰事擴大,和中國既對抗又進行華沙談判的策略,主要也是怕引發更大衝突,怕韓戰歷史重演。
越戰時,美國決策者也是懼怕中國直接參戰。當時,美國着名的中國問題專家懷丁(A,Whiting)的名着《中國跨過鴨綠江》,是美國國家安全會議上重要的參考資料之一。中美雙方的默契是,只要美國不從地面進攻北越,中國就不直接參戰,雖然中國提供了大量援助並派出了少量軍隊。有人分析,美國害怕與中國直接交手的心理,其實比河內在戰爭中所用的任何武器都更有效。朝鮮戰爭對美國最現實最不容忽視的教訓,就是要特別留意中國在戰爭前發出的訊息。
當年麥帥接近鴨綠江時,中國透過印度大使發出了警告;麥帥的反應是:中國豈敢參戰?大多數美國人也信以為如此。中國當時確實是小蝦米,沒有挑戰大鯨魚的本錢,不過事實證明,“企圖”是可以超越“能力”的。
美國從此不敢輕視中國的警告,這是此後面對與中國衝突時,美國格外要採取預防性外交和預防性軍事的原因。然而,朝鮮戰爭畢竟已經過了五十年,再深刻的教訓也會逐漸淡忘──何況斗轉星移,已是“換了人間”?當我們談論海灣戰爭時,我們總是從技術角度着眼,討論這場戰爭對未來軍事科技發展的影響,但實際上,這場戰爭對美國人民及軍隊最現實的影響就是:終於走出了失敗的陰影,不但是軍事上的絕對勝利,更是政治上及道義上的絕對勝利。
正如朝鮮戰爭對中國人而言是百年恥辱的終結一樣,海灣戰爭對美國人而言是越戰恥辱的終結。從1975年到1991年,僅僅十六年,美國人就從失敗的谷底走向勝利的巔峰。海灣戰爭結束後直到現在,也就是在整個九十年代期間,我們可以看到,美國人運用他們的軍事力量的時候充滿了自信,他們依然會遇到挫折,比如在索馬里,但那並沒有給他們造成太大的麻煩。打個比方,美國軍隊再次贏得了超級盃,他們還會記得上次衛冕失利時的教訓嗎?正所謂彼長此消。
八十年代是美軍臥薪嘗膽、總結教訓、勵精圖治的十年,卻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無限責任公司”生意最紅火的十年,也是我軍裝備與周邊國家──姑且不論美國──拉開差距的十年。永遠不會有人知道軍隊經商對軍隊的腐蝕力及對士氣的打擊到底有多大。不過,令人欣慰的是,九八年抗洪,解放軍表現出來的素質,尚可堪一戰。然而,這支軍隊去對壘美軍,已沒有任何心理優勢可言,這一點,不論我們怎樣回顧朝鮮戰爭的輝煌都沒有用──我們只能藉此暗示自己:我們不怕他們。
同樣,在太平洋的那邊,“絕對不與中國發生正面衝突”還是處理任何危機時的一條原則嗎?這正是美國的底牌,我們已經摸不清了。朝鮮戰爭,是中國人永遠的驕傲,但,也幾乎是我們唯一的驕傲了。光榮屬於祖輩!如果我們總是只能回味這種光榮,那麼,我們是可恥的。